五台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五臺山菩薩頂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分山下,山上兩部分。山下建有佛字影壁,牌樓,108級石階,東塔,西塔等。山上為寺院主體,中軸線上五進院落,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文殊堂,藏經樓。東西兩院為禪堂、僧舍、碑亭等。整個建築都為清代遺構。其形制、手法及雕刻、裝繪都為皇宮式樣,所以菩薩頂的看點就在它的喇嘛文化和皇家道場。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從菩薩頂後門進入開始參觀。後院外立了一塊菩薩頂的簡介說明。順臺階上平臺,有一個售票處,正中有一扇門。門楣上匾額是“菩薩頂”。一進門,是一個福字影壁,許多人爭相摸一下。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繞過影壁往前走,左手邊有一個小門,裡面的小院即是大鍋院。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煙霞藏梵寺,鐘磬出松蘿”

該院古樸靜寂,大體上保持著原有的舊貌。院子打掃得很乾淨,但院中所鋪的石板卻是歷朝歷代的古人腳踩過的古物,雖不如新鋪的路面美觀,但卻讓人易生懷古之幽情。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五觀堂是僧人們的食堂,意思是僧人用餐之前進行五個方面的思考,一做盡世間一切善事、二除去世間一切惡事、三普渡眾生、慈悲為懷、四想想糧食的來之不易,五看看你有沒有資格吃這碗飯。“五觀堂”意味著“用齋”亦是一門修行的重要課題。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房簷下有一個雲板。雲板中間的字為“南無吉祥王菩薩摩訶薩”,右邊為文殊菩薩心咒“嗡阿日阿巴雜那的”,左邊為功德主“香港錦勝集團莊金洲敬獻”。佛教中的雲板是在早課或是中午飯前擊打的,起到召集眾人的作用。一般心中默頌“南無吉祥王(菩)薩,薩薩薩薩……”。擊打時前7下是很分明的,菩字擊打不發聲,或輕聲。連續的薩字的聲音逐漸降低。這樣敲三遍,再敲六下收尾,第二三聲緊連,四五聲隔開。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南面是廚房,裡面放置著全山聞名的四口大鍋,號稱五臺山十景之一“菩薩銅鍋”。靠東的鍋臺上安著一銅一鐵兩口鍋,鐵鍋靠裡,銅鍋靠外。靠西只安著-口銅鍋,最大。這口最大的銅鍋鑄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01年),直徑2米,高1.06米;那口較小的銅鍋鑄於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直徑為l.70米,高l米。原來這裡放著四口銅鍋,除了最大的那口銅鍋是明代鑄造,其餘三口銅鍋均是清代遺物。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據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後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五臺山菩薩頂之大鍋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