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减负”,真的对我们有利吗?

中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成分太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围绕应付升学考试,不太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因而为人所诟病。

社会上一直有改革这种教育的呼声,教育家们也致力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十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很大,成绩显著,中小学生的减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游戏教育等蔚然成风,书包减肥、释放天性、学历无用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减负”与“综合素质”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政治正确,改革的目标和手段都围绕这二者转圈。

但是另一方面,调研发现,学校在不断调整制度、制定政策给学生减负,包括不布置作业、教材内容简单化、压缩学生在校时间、小初不再笔试、增加文娱活动内容等,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快乐成长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

学校的减负改革确实减轻了学生在学校的上课负担,但增加了学生在校外的学习任务。因为减负教育是在小初阶段,并没有对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以配套改革。小初是素质教育,但升学却是应试教育。

为了小孩能够在升学中胜出,学生家长就得在校外给小孩提供额外学习的机会,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购买市场化教育。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带着小孩学习,陪伴小孩做作业,给小孩批改作业,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在市场上购买的教育资源既有语数外等文化课内容,也有音体美等素质教育项目。

小初学生走出学校后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伏案写作业,就是在培训班里上课,或者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学生的负担在减负教育中成倍增加。

不仅如此,减负教育还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让大部分家长苦不堪言。

首先是增加了接送小孩的负担。

为了减少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多地方实行禁止学生早上早到学校、下午提前放学的规定。浙江省教育厅就规定小学生不能在八点之前进校,许多学校在八点半、九点才开始上课。家长至少在八点之前不能离开小孩视线。过去是六七点钟就将小孩送至学校才去上班,现在最早八点才能将小孩送进学校,那什么时候去上班呢?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就放学,不说很多学校下午不安排文化课,单说这时候家长还在上班,谁去接小孩放学?

有的家庭有爷爷奶奶接送,有的家庭则腾出一个劳动力出来接送,多数家庭是将小孩托管给专业机构。教育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要求各地创造性地鼓励发展托管机构,美其名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既然还是托管,何苦这么早放学呢?

其次是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无论是将小孩托管,还是参加各种培训班,都需要向市场机构支付不菲的费用。培训项目越多、时间越长、级别越高,家长的负担就越重。

再次是减少了家长的休息时间。

家长要用休息时间陪同小孩学习,无论是陪同做作业、练琴、跳舞等,还是去培训班,都得占用家长的休息时间。有的家庭甚至是全职陪同小孩。

最后是增加了家长的学习负担。

家长要教小孩文化和文娱方面的知识,就得自己前期重新学习,同时家长还要学习如何培养小孩,这也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在浙江一城市调研时,当地还有专门对家长进行培训的市场化教育机构。所以,在中小学家长群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现在小孩培养既要“拼爹”,也要“拼妈”——“拼爹”说的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拼妈”则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小孩。而能够拼爹拼妈的家庭,多是“有钱有闲”的人家。

基础教育“减负”,真的对我们有利吗?

再来看这当前基础教育以“减负”为导向的改革,确实可以很好地实现了上层家庭的教育目标,但却给中产家庭的父母和小孩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不过幸好的是虽然压力大,中产家庭尚能够在竞争中实现突破,他们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多数能够考上较好的大学,并且一部分可以实现阶层跃升。

但是底层家庭的子女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应对升学考试,当家庭又无法支付昂贵的市场化教育成本时,他们在应试中就难以与中产和上层家庭的子女竞争。

在基础教育主要是“拼爹拼妈”的情况下,底层家庭的子女无论其个体怎么努力亦无济于事,干脆也就不努力了。这能否表明,基础教育改革让底层家庭子女失去了努力的机会?

大家对此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