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大清帝國的武力支柱

雍正帝形容駐防八旗在地方為“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卻讓人不知不覺,這是滿族統治者處理政治問題和民族關係的手段日趨成熟的表現。至於如今人們多認為八旗入關後作用越來越微弱,其實正是清廷製造的假象,是他們刻意要達到的效果。

八旗兵:大清帝国的武力支柱

瀋陽故宮的八旗亭與敬典閣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了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

清軍入關時兵數僅20萬餘,連同眷屬並奴僕最多百萬,進入漢族的汪洋大海之後,卻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有效平定漢族等各民族、各種政治勢力的反抗,建立起對全國持久而穩固的統治,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一個謎,是令歷史學家倍感興趣並希圖解開的一個歷史之謎。

但在中國人乃至中國的學者看來,將這一現象渲染成為“歷史之謎”,卻未免有些過甚其詞、大驚小怪。因為事實似乎很清楚,清朝能坐幾百年的天下,那是因為他們“漢化”了,“漢化”使他們繼承了漢唐宋明等中國傳統王朝的一整套統治制度,這是他們得以維護數百年統治的基礎。

其實老一輩史學家早已指出過,清朝的統治特點,是沿襲明而不同於明,正是這些不同於明之處,造成清朝統治得以成功的諸多特徵,而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就是八旗制度。清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再強調“八旗為我朝根本”,極言這一制度對他們統治的重要性。

本來,任何一個政權,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根本”,都不可能長久地穩坐天下,這是一個常識。而八旗制度與清朝幾百年的統治共存亡,恰是滿洲統治者未曾被完全“漢化”的證明。可惜的是我國的清史學界迄今為止對此仍未予以充分的重視,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在國家纂修清史的這場耗資巨大工程中,竟然沒有為“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在數十個專述典章制度的“志”中,竟然不列“八旗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