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朝宰相冯道遇到周世宗柴荣,政坛不倒翁的仕途黄昏

早期的柴荣是一个商人。

作为商人的柴荣,具备精打细算和工于计较的天性,并且跟如今生意场上的老板们没有什么区别,柴荣是一个严格以结果导向一步步实现商业计划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柴荣争分夺秒,孜孜以求,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所以,史书对柴荣的记载接近完美,但是却指出了柴荣的一点性格上的小瑕疵——“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六》。这里的“察”,跟“人至察则无徒”的察是一个意思,就是人太精明了没有朋友。至于“用刑失于太峻”,则是柴荣做事操切心态的一种体现。

这是典型的商人特质。并且这种商人似的思维方式,对柴荣后来的皇帝生涯影响至深。

比如,对北汉自卫反击战。

北汉是刘知远后人在河东建立的割据政权,都城在太原,当时的皇帝叫做刘崇,刘崇就是刘知远的弟弟。前面说过,无论刘知远还是刘崇都是沙陀族,都是伪托汉帝刘姓。有样学样,照猫画虎容易,但是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沙陀族的基因中,天然就缺乏汉地儒家的一些基本的道德是非观念,更不用提纲常伦理之类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石敬瑭成了契丹人的儿皇帝,还卖了幽云十六州这事,你不能对他太过求全责备。包括刘知远,当时刘知远投靠契丹,被耶律德光一口一个儿子地喊,刘知远不也是默认了这件事情的存在,当然也没有征求自己老妈的同意。跟刘知远一样,刘崇投靠的也是契丹人,从刘崇开始,北汉也就彻底地成了契丹辽国的一个附庸国。

北汉占的这个位置太过关键,前文(第二章第二节)我们分析过,这块地方相当于围棋里面的“劫材”,或者说相当于象棋里面的“相眼”,北汉卡着你后周的相眼,你说你后周的这盘大棋还怎么下?

不仅卡着你的相眼,这个刘崇居然还有有志逐鹿中原。他手里的本钱不够,就朝他的干爸契丹人那里来借。于是,北汉居然趁着郭威去世,柴荣新皇登基的当口,主动挑起了同后周的战争。这场仗因为属于后周的反击,所以我们称为“对北汉自卫反击战”

柴荣当然不答应。

柴荣是一个商人,是一个有家国天下之心的商人。

商人思维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冒险精神。

当时对北汉的自卫反击战没有打响之前,北汉围攻河东高平(山西高平),进而准备控制整个上党地区(长冶盆地)。高平告急,柴荣认为这事的战略价值极高,综合判断之下,才决定御驾亲征。为了一个高平,为了一个远在河东的北汉,刚刚登基没几天的皇帝就要赶赴前线,看起来是一件非常不合常理的事情。当时群臣纷纷表示为了区区一个刘崇不值得皇帝亲自上战场,而且谅刘崇这孙子也不敢来。再说刚刚后周才办完丧事,处理内部事务更加重要。(“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宰相冯道更是不答应,极力阻止柴荣亲自挂帅。

简单说下冯道,冯道这个人是职业打工者,高级公务员,而且是很多个时代的高级公务员。他经历了五代中的四个朝代,共十个皇帝,长期担任朝廷的宰相一职。皇帝都换了一茬又一茬,冯道这张老脸还是没有改变,于是后人尊称冯道为“政坛不倒翁”。冯道这样的人,生逢五代大乱世,自有自己的官场求生术。所以,我们不能对其个人品德太过苛责。更加关键的是,这个人能够长期混迹国家机器的顶层,一定是有在执政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否则也很难混的下去。

当十朝宰相冯道遇到周世宗柴荣,政坛不倒翁的仕途黄昏

看到冯道据理力争,

柴荣说,我这是效法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

冯道顶回来说,我可不知道你是不是李世民。

柴荣说,我的军队就像大山,对刘崇就是大山压鸡蛋。

冯道又顶回来说,我可不知道你是不是大山。

柴荣不爽。

(“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

摆老资格欺负新老板,柴荣后来,索性把冯道撤职了。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