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電子戰系統(SLQ-32)主要功能與特點

AN/SLQ-32艦載電子戰系統由美國雷聲公司研製生產,70年代開始裝艦,後經不斷改進,目前普遍裝備美國海軍護衛艦以上水面艦艇、兩棲作戰艦艇以及部分作戰支援輔助艦船。

艦載電子戰系統(SLQ-32)主要功能與特點

SLQ-32系統原有三型,後來又發展了兩型,是美國水面艦用標準電子戰設備。

系統的主要功能

艦載電子戰系統(SLQ-32)主要功能與特點

AN/SLQ-32具備截獲概率高和總反應時間短的特點。系統採用晶體視頻接收測向和瞬時測頻相結合的方案,採用介質透鏡饋電多波束天線陣,用於接收的陣列共有16個波束,用於發射的每個陣列有35個陣元,共有140個50W功率的行波管,整個天線輻射的合成脈衝功率可達1MW。

(V)1型用於探測頻段3(I/J頻段)全方位信號,能對來襲導彈的威脅報警,並控制箔條幹擾發射裝置。(V)1型有兩個天線組件,分別安裝在艦的左、右舷。每個組件包括兩個頻段3的測向接收陣列和透鏡,另有一個覆蓋180°方位的頻段3的半全向天線。

(V)2型是在(V)1的基礎上增加了兩路接收子系統。兩個頻段2的測向接收陣列和透鏡以及一個頻段2的半全向天線分別加到兩個天線組件上。頻段1的四個小螺旋天線佈置在艦桁端(左右舷各兩個)覆蓋360°方位。

(V)3型增設了有源干擾。干擾機包括供行波管用的八個高壓電源、一部應答式干擾機、一個數字開關裝置和一個干擾波形產生器。另外,存儲裝置增加了存儲容量。

(V)4型用於航母,採用了光纖技術,主要的改進是採用數字式存儲器實現較快的威脅判斷以及提高了干擾抑制性能。系統有兩臺計算機,每臺與一部收發機靠近,它們用光纜相連。因為航母寬度大,因而使各分機間的協調工作複雜化。

(V)5型由(V)2加“夥伴”(Sidekick)干擾機。後者已批量生產,裝備FFG-7級護衛艦,其輻射功率較小。

系統的主要特點

艦載電子戰系統(SLQ-32)主要功能與特點

SLQ-32的電子支援(ESM)方式

非搜索體制:ESM天線不通過旋轉改變其方位,而是以多組接收天線固定在不同方位上形成天線陣列,天線基線長度(天線單元之間距)越大則精確度越高;

比幅體制:由相鄰的固定式天線接收同一信號的相對振幅來判定信號來源方向。

相較於比相法(根據各天線單元接收同一信號的相對相位差而得知信號來源的角度,並由相位差計算出角度誤差),比幅測向系統的結構較簡單,體積與成本較低,且不易受到信號波長/頻率的影響,不過精確度不如比相法。

而相較於需轉動天線的搜索式測量法,非搜索測量法部有測向速度快、方位極化率高等特性,可於單脈衝完成測向,故又稱為瞬時測向,不過精確度一般比搜索法差。

主動電子干擾方式

第一是發出大量雜波迷惑來襲導彈的雷達導引頭,例如以振幅不斷變化的信號來混淆圓錐掃瞄式雷達導引頭;

第二種則是製造類似目標回波的假回波誤導反艦導彈,但這兩種模式對採用反輻射導引的導彈皆無效。

同時對多目標進行電子干擾

在電腦的控制下,SLQ-32電子反制系統可同時對多目標進行電子干擾。此外,SLQ-32也負責在反制敵方目標時,控制MK-36干擾彈發射系統對目標投射各式誘餌與箔條。

艦載電子戰系統(SLQ-32)主要功能與特點

美國艦艇在進行導彈近程防禦時,最有效的並非密集陣,而是SLQ-32與MK-36構成的電磁波/箔條防護幕。

有效干擾輻射功率達兆瓦級,能同時對付80部威脅雷達。有100%工作比發射能力,在連續干擾雷達的同時,還能警戒和監視其他雷達,對一般雷達、捷變頻雷達和隨機掃描雷達有很高的截獲概率。

AIEWS(“先進綜合電子戰設備”)計劃

艦載電子戰系統(SLQ-32)主要功能與特點

1階段將大大提高SLQ-32威脅識別能力、到達角測量精度以及計算功能,但保留SLQ-32的基本結構。

2階段將具備新的探測能力,採用較好的射頻前端。

3階段將通過採用紅外和先進的艦載電子干擾機來使艦的“軟殺傷”功能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