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三成可預防,三成可通過早診斷治癒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癌症晚期再治療是杯水車薪

全世界每5 名腫瘤患者中,就有1 名是中國人;醫院中每5 名死亡患者,就有1 名是腫瘤患者;腫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費用,是普通疾病的5 倍左右。針對這樣嚴重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腫瘤並不可怕,有1/3 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1/3 的腫瘤可以通過早期診斷治癒,還有1/3 的晚期癌症患者可以通過正規治療,獲得長期的生存。我們的戰略應該是重視後1/3,狠抓前2/3。而我們現在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後面的1/3,得病以後再來治就是杯水車薪,力不從心,這就是我們要做的科普宣傳的重要原因。

肿瘤,三成可预防,三成可通过早诊断治愈

其實早期治療花費少、痛苦小、恢復快。這些只有通過科普宣傳,才能夠讓公眾知曉,只有醫生和公眾都瞭解前2/3,才能做好腫瘤的防控。

現代醫學有兩個誤區:一是等待醫學,等著得病再製訂相應的醫學標準;二是對抗醫學,得了癌症,就一貫地把殺死癌細胞當做最終目的。

其實,腫瘤的防治貴在整合,難在整合,也贏在整合。腫瘤治療也應遵從“整合醫學”的理念,將各領域、各學科最前沿的知識理論和臨床最有效的實踐經驗整合,在事實、經驗、醫術中來回實踐。將基礎研究成果、臨床探究進展、傳統中醫智慧等各方資源有效整合,是未來腫瘤防治成功與否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兼醫學部主任詹啟敏:精準醫療是未來腫瘤治療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癌症的發病率仍處於上升趨勢,每年有430 萬新發癌症病例和280 萬癌症死亡病例。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癌症的發病率已經開始出現拐點,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出現發病趨勢的下降。因此,我們必須要更加關注癌症的防治。

腫瘤就像一座浮在水面的冰山,水面以上部分是被診斷出的腫瘤,水面以下部分是未知的,就像腫瘤形成併產生臨床症狀之前的深層次分子生物學改變。現有臨床診療也主要針對腫瘤形成的最後階段,顯得被動,臨床療效大打折扣。

但隨著分子生物學等技術和學科的不斷髮展,精準醫療也迎來了發展的最好時機,這是未來醫學的大趨勢。精準醫療就是根據各個患者的個人體徵量體裁衣來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隨著精準醫療逐漸變得更加有效,勢必能夠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從高端技術變成大眾的適宜技術,避免重複無效醫療,也會降低醫療費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未來10年,降低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將是重中之重

在過去40 年中,腫瘤發病率每年都在增加,死亡率較高,可見,腫瘤防治工作任重道遠。

上世紀70 年代開始,我們開始對新發腫瘤進行統計,形成發病率、死亡率的監測,發現腫瘤59 種,並對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變化進行研究。

研究數據對腫瘤的防控有著深遠意義。比如很多人質疑肺癌和吸菸的關係,他們認為身邊有的人吸菸幾十年也沒得肺癌,但有的人沒吸菸,卻得了肺癌。我們經過幾十年的大樣本研究,30%左右的肺癌和吸菸相關。此外,還有喉癌、食管癌等癌症都和吸菸有關。

作為一種非傳染性疾病,腫瘤的發生和發展跟遺傳因素、行為因素、環境因素、飲食不良習慣息息相關。腫瘤發病率在過去40 年持續攀升,發病率佔全世界的1/5,但死亡數卻佔世界腫瘤死亡數量的1/4。因此,下一個10 年,在腫瘤防治領域,降低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腫瘤或癌症的治癒率將是重中之重。

在腫瘤免疫治療快速發展的今天,放棄聯合免疫治療或許是腫瘤治療的一大機遇。近年來,腫瘤治療越來越趨向於多學科綜合治療。手術、放療和化療是目前控制腫瘤的三大主要手段。然而,腫瘤復發和轉移仍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免疫治療作為一種新興治療方式,與常規腫瘤治療聯合能夠激活人體的自身免疫反應,從而特異、持續地識別並殺傷全身腫瘤細胞。最近的研究證實了介導此類效應的相關免疫機制,為發展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在未來的10 年內,隨著免疫治療在臨床應用的不斷突破,合理地應用免疫治療聯合放療可能會為目前腫瘤的標準治療帶來巨大變化。

局部放療與全身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調節作用是放療與免疫聯合治療成為可能。大量臨床前期試驗已取得顯著療效,部分臨床試驗正在探索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確定合適的放療部位以達到聯合免疫治療的最佳療效,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在不同類型腫瘤中選擇合適的免疫抑制劑,放療的最佳分割模式與總劑量、最佳的聯合時機是放療與免疫聯合治療成功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王存玉:去除腫瘤幹細胞可治癒腫瘤

腫瘤的發生、發展以及腫瘤的轉移、復發、耐藥和腫瘤幹細胞有密切相關。如果發現新的方法能夠把腫瘤的幹細胞去除掉,就能控制腫瘤的生長,甚至能治癒腫瘤。

目前常規的化療藥物往往只能抑制腫瘤的生長,但是對腫瘤幹細胞的殺滅卻沒有很好效果,然而腫瘤治療成功、治癒的關鍵就是怎樣把腫瘤幹細胞去除。“目前在不同的實體瘤上都發現了腫瘤幹細胞,並且都有一定的特性和特點,在這個基礎上如果研製一種藥物,在放療和化療的同時,去除腫瘤幹細胞,腫瘤的治療就會取得很大的進展。

目前,針對腫瘤幹細胞進行殺滅的新的靶向藥物已經研製,其效果如何,還得經過臨床試驗的考驗。腫瘤治癒的關鍵在於預防,我們對於基礎的防控工作還有待加強,特別是對於已知的致癌因素要嚴格控制。做好這一項工作,在短時間內難以看到效果,在10 年、20年後才會有效果。

國內基礎研究最近發展很快,但相對來說,美國大的藥廠對研發很重視。希望國內的藥廠不要總想“彎道超車”,還要重視自己的藥物研發投入和基礎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王紅陽:遺傳因素不可改變但可控制

腫瘤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慢性疾病,發病有非常多的原因,有很多基因和非基因的因素都參與到發生、發展、轉移的過程中。

而基因檢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單純基因檢測不能確定是否患病,因為惡性腫瘤是一個有遺傳因素影響的慢性疾病,內因和外因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外因,比如飲食、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機體本身的癌基因是否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能不能控制腫瘤的發生。單純的基因檢測是不夠的,但是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很多機體存在的基因突變,一些遺傳因素。

一個人是否患癌症與其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代謝狀態、免疫機能相關。遺傳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結腸癌患者的子女有一定的可能性攜帶相關基因,這種情況下應該重視基因篩查的作用。無論是調整生活方式,還是早發現早控制,都可以有效避免遺傳因素傳到的作用。

所以,要說預防就要從兩方面來做,第一是要控制遺傳性因素,第二要管住嘴邁開腿,運動可以降低很多疾病的發病率,其中包括腫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