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我們能容忍本土網際網路產品「丑」?

作者 |項一誠

Winnie是一位長期生活在紐約的工業設計師,由於家人買了拼多多的股票,她出於好奇,下載了“拼多多”。但是一打開操作頁面,那種密密麻麻的信息排列式佈局,立刻讓她望而卻步——一個上市公司的App為什麼 UI 會設計得這麼“醜”?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拼多多”所代表的這種複雜、高度集合信息的設計風格,在中國互聯網江湖中並非個例。

淘寶、京東、今日頭條等等,各大主流 App 的首頁設計均是如此——琳琅滿目的信息恨不得填滿你的世界,色彩斑斕的圖片、GIF 搔首弄姿般地時刻提醒著你:點我!點我!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電商類 App 的首頁UI界面,是不是長得都差不多?從左到右依次是:淘寶、京東、蘇寧易購、1號店

相較於國內互聯網公司複雜的“大而全”式設計,國外的 UI 設計大多走“簡約”路線:非常注重留白,收藏起功能選擇欄,集中突出某一項功能。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在同行的映襯下,難怪 Winnie 會覺得中國的 App “醜” 了。難道是中國互聯網人的審美出了什麼問題嗎?

01 漢字原罪

關於審美的討論,其實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話題。在互聯網設計當中,美、醜都是相對的概念。在 Winnie 眼中,“醜”就是密集式的複雜設計,以中國為代表;“美”則是留白式的簡約設計,以美國等西方為代表。

自從喬布斯開始,在以科技創新為象徵的互聯網行業中,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都“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如今順理成章地,它們所採用的簡約設計風格,是目前國際上 UI 設計界的主流聲音。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這次卻偏偏不跟風了,紛紛祭出各種五花八門的複雜設計作品,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中國這種高密度的信息設計,往往都伴隨著幾大特點:鏈接多、圖片多、色彩斑斕。而這與漢字的結構息息相關。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中文中最複雜的漢字 biang,共有57畫,biangbiang面為陝西的一種民間美食

與英文這種表音的拉丁文字不同,漢字作為表意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語言之一。英文有26個字母,相互排列組合就可以構成有意義的詞;但是漢字卻有八萬多個單字,不論是單獨、排列還是組合都可能生成不同的詞,結構著實複雜。

並且漢字沒有大小寫、沒有空格、筆畫眾多、花頭較少。在自身複雜的前提下,簡體漢字也缺乏很多設計上的可塑性。這就決定了在界面設計上,簡體漢字比英文更加繁瑣。所以,當你的App上大量出現中文的時候,即使其他元素保持不變,你也會覺得設計變得更復雜了,像是變“醜”了,降低了原先設計的“逼格”。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把包上的英文轉換成漢字,立刻滿滿的違和感(圖片來源微博)

在互聯網的世界中,簡體漢字不僅在外觀上相比英文更加複雜,其在功能上受到的制約,也加劇了這種複雜的呈現方式。

互聯網是誕生於英語世界的產物,這是一個從最底層的框架開始,就以字母為基礎構建的網絡平臺。不論是 Windows還是 Linux,再到移動時代的 Android 和 iOS,所有的操作程序都是用英文寫就的,這就導致在中文搜索出現前,如果用方塊字搜索網頁,你幾乎什麼也搜不到的。

中文搜索出現後,域名的字母問題依然存在,用戶可以看得懂漢語,但是他們無法記住用英文字母拼就的域名。所以與其讓用戶去記住網頁地址的一連串字母,不如直接提供鏈接——這就體現了非英語世界中“門戶網站”的重要性。大量排列鏈接的意義本質上正是為了解決用戶“看不懂英語字母”的問題,讓他們可以直接點擊鏈接,導航到想去的網站。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2007年的新浪網

而且,這並不是簡體中文獨有的情況,日語、韓語、繁體中文等在設計上都與簡體中文有著相似的困境。在迎接以英文為主的互聯網時代到來時,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這種多鏈接的方式,設計自己的網頁。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文字多了,為了配合佈局讓網頁看起來不會那麼枯燥,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添加圖片。於是各種五顏六色的圖片、色彩斑斕的GIF也就應運而生,配合設計師調配頁面上覆雜的設計風格。

02 相比西方人,中國人更擅長觀察複雜環境

在國外腦科學領域有一個研究分支為“文化神經科學”(Cultural neuroscience),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會對人的大腦神經產生怎樣的影響。

2005年,密歇根大學心理學系的三位教授Hannah Faye Chua, Julie E. Boland 和 Richard E. Nisbett 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一些圖片,分別拿給美國人和中國人觀看,然後記錄受試者的眼動情況和記憶能力。結果表明,美國人更容易注意到圖片中的單個物體;而中國人則能夠對物體、環境、背景等多種元素有一個均衡的感知。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實驗中所用到的讓受試者觀察的圖片示例和論文截圖

換句話說,中國人和美國人對信息有不同的感知方式,我們更擅長觀測充滿複雜信息的環境。Chua 他們認為,這與中美的文化差異相關:美國更崇尚個人主義,而中國則更崇尚集體主義。

後來,這一學科的其他相關研究均不斷印證了 Chua 他們的發現。專欄作家 Sharon Begley 在 “文化如何塑造大腦” 一文中寫道:當觀察複雜的場景時,亞裔和非亞裔分別激活了不同的大腦區域。亞裔大腦中的圖形處理區域會活躍起來,這使他們更能關注到整體;而非亞裔的大腦活動則主要集中在個體物體識別區域。

也就是說,咱們中國人,天生就有能夠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所以在面對“拼多多”們這種繁瑣的 UI 設計時,根本就沒太當回事兒。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間中,中國用戶已經逐漸習慣了各種複雜的元素構成,並不會認為它特別得“醜”或者“美”。複雜,只是一種習慣性的設計表達。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美國曼哈頓唐人街的街市佈局與曼哈頓其他地區的佈局截然不同

充滿了中國“複雜”的特色

傳統中國人愛熱鬧,喜歡“人多”的氛圍,比如好餐廳就一定要是人聲鼎沸的,一定要是排隊的;喜歡紅色,因為代表喜慶。逢年過節更是要走街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這代表了好兆頭,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在這種文化環境下,我們誕生出來的設計作品也極具特色。諸如窗花、貼圖等充滿民族文化的設計作品,往往都透露著一種“複雜”的特點。一個作品中通常都有不止一個人物,細節雕琢得到位,各種元素齊全,整體上來看,體現出的就是一種信息密集式的複雜藝術特徵。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蘇州桃花塢產出的桃花塢年畫,色彩豔麗

如果把它和“拼多多”們的主頁聯想在一起,是不是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

你很難說這是醜還是美,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沒有隨著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保存了下來。在使用這些互聯網產品時,中國最廣大的用戶們並沒有表現出太多對美醜的評價,因為我們在大腦中已經自然地接受了這種“複雜”的設計風格。

03 產品設計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無印良品最早的設計總監),曾在自己的書中(《設計中的設計》)說到:設計的首要任務永遠都是實用性,要在實用性的基礎上給用戶以美的體驗。原研哉是日本極簡主義設計理念的代表,極簡如他,依然強調的是設計在功能端的作用。

對於互聯網界面的 UI 設計來說,撇開文化表層的原因,它從本質來看就是一種商業行為,那麼“滿足用戶需求”,就是產品經理在任何時候都會最優先考慮的事。對於中國的這些互聯網公司來說,

採用複雜設計的最直接原因,可能只是因為這麼做能賺錢而已。

Porter Erisman 在自己的暢銷書《六十億購物者(Six Billion Shopper)》中,記錄了李開復還在谷歌時的一次內部講話,那時谷歌還沒有離開中國。李開復在講話中提到,在全球各地谷歌實驗室進行的“眼動測試”中(眼動測試,記錄受試者在瀏覽網站時眼睛轉動的情況,以此來判斷他們注意力的變化),他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美國的谷歌用戶,在使用谷歌時,目光會直接鎖定在搜索框;而中國的谷歌用戶則可能會把整個網站都瀏覽一遍,就像是在尋找一些可能潛藏的“小驚喜”。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六十億購物者》這本書描寫了全球電子商務市場中的企業故事

李開復的結論與Chua教授等的研究結果如出一轍。顯然,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高信息密度的複雜式設計更符合用戶的行為習慣,也能吸引更多的用戶流量。

以淘寶和亞馬遜為例。對於美國用戶來說,他們平常的購物場景發達,用戶登陸亞馬遜往往會直接通過搜索框找自己需要的商品。而且這些用戶通常在登陸前,就對自己所要購買的商品有了充分了解。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亞馬遜在不同地區的首頁設計差異

它的中國版已經為中國人的使用習慣進行了明顯的個性化設計

但是中國用戶在淘寶上,往往會有一個“逛”的行為。他們打開淘寶後就像逛商場一樣,四處翻看,打開各種鏈接和優惠活動頁、觀看特賣直播,然後把不同店家的相同商品放進購物車,最後貨比三家再購買。

顯然,如果一箇中國用戶用亞馬遜買東西,他不會覺得亞馬遜簡約、好看,反而會認為它的用戶體驗弱爆了,想要的信息統統都沒有。

除此之外,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也是孕育複雜式互聯網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因。龐大的人口基數下代表了中國大多數互聯網用戶的基本樣貌: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需求多樣(且每一個細分需求都有足夠大的市場)、消費能力偏低。

雖然現在大家口中常說:到處都是985/211,碩士博士滿地跑。但實際情況是,中國從恢復高考以來,四十年累計的本科學歷者只佔全國人口的不到 4%。受教育程度較低意味著對審美的敏感度也較低,他們更追求基本層次的體驗和享受。

對於這樣的網民群體,與其採用簡約設計讓他們獨立搜索,不如把所有選項都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自由挑選。越懶人模式的設計,也就越能夠留住用戶。

留住用戶就是留住了衣食父母,產品經理們一定都懂這個道理——於是他們把所有能想到的需求,都放在設計界面中。因為即使一個不起眼的需求,在龐大的用戶基數面前,都可能有海量的市場,誰都不願放棄可能存在的商機。

最後,消費能力偏低,這就意味著中國用戶對價格更加敏感。2017年,中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6萬元(約4000美元),而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則是60,000美元,是中國人的大約15倍。

為何我們能容忍本土互聯網產品“醜”?

同樣在手機App上搜索小米手環,在亞馬遜和淘寶出現的截然不同的UI界面

琳琅滿目的填充式設計,充分滿足了消費者們的“廉價”心理:復雜的設計下,在線商品就像現實中的大賣場,複雜往往代表著“便宜”。

“廉價”的設計不會給用戶帶來心理負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家店裝潢精美設計優雅,會潛意識認為這家店的東西肯定很貴,從而在進店之前就產生消費心理障礙。

而價格敏感的用戶常常也會有一些“佔小便宜心理”。他們往往覺得相同價錢買得東西越多,就越划算。這也就是為什麼淘寶店主們總會在賣東西時,送很多小禮品。比如買衣服送襪子,買籃球送氣針、氣筒籃球袋等等。所以,中國的電商們在製作宣傳圖片時,也會極力在一張圖裡堆滿各種優惠信息,充分滿足人們“多就是好”的潛在閱讀期待。

所以,中國互聯網這種“複雜式”的設計風格氾濫,並不是我們失去了審美,而是在文化、經濟、消費者心理等多重作用下的考量

。相比國外的簡約式風格設計,複雜的設計可能不好看,但是對於產品經理們來說,好看,並不是他們設計產品的最關鍵因素。

再多說句題外話,這種複雜的設計風格,如果讓國外公司模仿,還真不一定能做成。

去年天貓雙十一的時候,杭州的森馬電商部門聘請了幾十位設計師,來實時設計各種商品的展示圖片,以滿足淘寶這種複雜設計 UI 下的內容宣傳和調換。這只是森馬一個品牌而已,那天參與雙十一的品牌可能有成百上千個。為了要配合淘寶這種信息密集式的頁面設計,商家需要花費一筆巨大的人力成本。這樣的工作,也只有還在吃著人口紅利尾巴的中國市場上,才有機會做到了。

其實,中國的藝術史源遠流長,簡約之美的設計理念並不是什麼舶來品,我們其實擅長得很。上文中舉的複雜的藝術設計作品,多來自民間。那麼簡約的藝術設計作品,過去都是誰在把玩欣賞呢?

嗯,文人騷客,巨賈富商,皇親國戚。

如今,中國一些小眾的App和網站,也會選擇簡約式的設計風格。但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普遍需求的,依然是那些用著複雜式設計的互聯網公司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