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選擇十二功臣配享太廟,百年之後,明世宗爲什麼添二減一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要表彰開國功臣,陸續把已經亡故的十二位勳臣的神主,供進太廟當中,使他們能夠四時享受後代的祭祀。

十二人當中,有中山王徐達為首的六王,還有以虢國公俞通海為首的六位公侯。

朱元璋選擇十二功臣配享太廟,百年之後,明世宗為什麼添二減一

到了建文帝時代,禮部侍郎認為,雞籠山那邊有專門的功臣廟,太廟中再設立這些功臣的神位,就是重複,所以應該把太廟中這十二位功臣移出去。

建文帝認為,祖父生前就是這樣安排的,肯定有他的考慮,後代不應該修改。

到了永樂三年,朱棣認為自己的岳父、中山王徐達的功勞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功臣,於是下令,每年的春節正旦、清明、中元、冬至等節日,由太常寺的官員前往徐氏的家廟當中獻祭,算是特殊的一份恩典。

朱棣死後,洪熙元年,明仁宗下令,把河間王張玉、東平王硃能、寧國公王真、榮國公姚廣孝等四人的神主供入太廟,配享太宗朱棣,並由四人的兒子各自祭祀他們的父親。

朱元璋選擇十二功臣配享太廟,百年之後,明世宗為什麼添二減一

四人當中,張玉、王真死得比較早。張玉在洪武年間就是朱棣的親信,朱棣在北平起兵之後,張玉統帥中軍。建文二年的東昌之戰,張玉被盛庸的軍隊殺死。

寧國公王真在洪武年間只是一名百戶,追隨朱棣起兵,因功升為都指揮史。建文四年的淝河之戰中,他被平安的軍隊包圍,自刎而死。

東平王硃能和張玉一樣,是朱棣的重要助手,僅次於張玉,統帥左軍。永樂四年,在率軍遠征西南時,死於軍中,時年三十七歲。最後一位姚廣孝是朱棣的心腹謀士,死於永樂十六年,時年八十四歲。

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死後再沒有配享的大臣,而且太廟當中的功臣也一直沒有增減。在這種儀式性的問題上,後來的皇帝都是遵照祖制去做,不會做明顯的改變,直到一百多年後的明世宗時代。

朱元璋選擇十二功臣配享太廟,百年之後,明世宗為什麼添二減一

明世宗意外揀了個皇位,極力要讓自己顯得正統,所以要在祀典上做一些改動,藉機夾帶私貨。

嘉靖九年,明世宗接受大臣的建議,首先肯定姚廣孝輔佐太宗朱棣有功,但在他生前,朱棣已經給了他顯貴的身份,給了他許多賞賜,這些已經足夠了。做為一名出家的僧人,把他和各位功臣並列在太廟當中,“恐不足尊敬祖宗。”

朱棣生前對姚廣孝非常尊重,姚廣孝晚年病重時,居住在慶壽寺,朱棣幾次親自登門探視。明仁宗知道父親生前對於姚廣孝的器重,才會安排姚廣孝進入太廟。

所以,讓姚廣孝配享太廟,肯定不是對明太宗朱棣的不尊重。揣測明世宗的意思,他所說的不尊重,是對太祖朱元璋的不尊重。如果太祖在天有靈,肯定不滿朱棣的做法,肯定痛恨幫助朱棣的那些人,特別是姚廣孝。

朱元璋選擇十二功臣配享太廟,百年之後,明世宗為什麼添二減一

所以明世宗藉口姚廣孝是僧人,把他移出太廟,認為他不配那個位置。做為補償,把姚廣孝的神主移到大興隆寺,由太常寺的官員春秋獻祭。

移去一個姚廣孝之後,又先後添加了誠意伯劉基和武定侯郭英,有些人的位置也做了調整。

在這些變動的同時,嘉靖十七年,明世宗把自己父親的神主供入了太廟,位置在明武宗之前,這其實才是他最想做的。

此後,一直到明亡,太廟中的功臣再沒有什麼改變。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