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民间把农历七月中称为“鬼节”?

又到农历七月半,也就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鬼节”,其实原本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祀地官的节日,道教和民间把这天称为中元节。对于鬼节的的传统传说,在民间有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开”的说法,到了农历七月十四午夜就是“鬼门大开”的时候(所以在南方,尤其是广东、广西两广地区都把七月十四称为鬼节),此后直到农历七月三十鬼门才慢慢地关上。农历七月半不仅仅是道教传统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和盂兰盆节都差不多,都是“感恩”先人在生前对后辈的养育之恩。

为何民间把农历七月中称为“鬼节”?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传说起源于佛教盂兰盆会布施饿鬼为始,因宋朝儒、道、释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地官,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及各地民间教派结合,构成华人或者说是汉字传统文化圈里的一系列活动。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所以在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在道教中元节这一天,是传统的地官诞,是地官赦罪的日子,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祭祖的习俗,同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自家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野鬼。道教为祖先以及亡魂野鬼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地区奉行的传统孝道,于是道、佛两家的习俗在民间被结合起来。

为何民间把农历七月中称为“鬼节”?

由于在传统上道教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盂兰盆法会中的布施众僧又演变成超度亡魂野鬼的仪式,所以后来就有了民间相传那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被释放出来,由冥界神仙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就是民间传说主宰诸鬼的鬼王)管理。有后人、子孙等晚辈祭祀的鬼魂会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的供养,无主的孤魂野鬼就会四处徘徊寻找食物。基于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农历七月,举行布施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众生的活动,以超渡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者祈求鬼魂去除疫病与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在中元节这一天会有普渡众生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在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道教、佛教思想和仪式,又被称为中元建醮、中元法会、盂兰盛会、盂兰胜会等,同时又被列为国家级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何民间把农历七月中称为“鬼节”?

七月十四祭祀方法: 拜门口 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由于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现时高楼大厦较多,“拜门口”也演变为在街上拜祭,称之为“拜街”了。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几件事即可。 1. 供拜豆腐、芽菜、龙眼、糖果、白饭。 2. 在白饭上插上一柱香,并让好兄弟们享用后继续上路。 3. 焚烧一些金银衣纸及经文。其实中元节只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只要平常不做坏事,就不怕有“鬼”找上,鬼王面燃大士普渡真君也会监视着,不会让孤魂野鬼随意伤害人。

为何民间把农历七月中称为“鬼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