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打著ICO幌子的割韭菜

小心打著ICO幌子的割韭菜

什麼是ICO

首次代幣發行(英語:Initial Coin Offering,簡稱ICO)也稱首次代幣發售區塊鏈眾籌,是用區塊鏈把使用權和加密貨幣合二為一,來為開發、維護、交換相關產品或者服務的項目進行融資的方式。從證券界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開募股一詞演變而來。太師幣是在2013年發行的第一個ICO,被稱為風險投資革命。2016年後,ICO開始在全球流行,至少有18個網站專門提供ICO發售的消息和論壇。

ICO和比特幣

小心打著ICO幌子的割韭菜

可查的首個ICO來自於Mastercoin項目(現已更名為Omni),其在2013年7月時在Bitcointalk(最大的比特幣和數字貨幣社區論壇)上宣佈通過比特幣進行ICO眾籌,並生成對應的Mastercoin代幣並分發給到眾籌參與者。本質上來說這次ICO是一種以物換物的行為,即參與者用比特幣換得Mastercoin項目裡的代幣。一開始ICO只是數字貨幣愛好者的一種社區行為,隨著數字貨幣以及區塊鏈的不斷髮展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接受並參與。絕大部分ICO都是通過比特幣或其他數字貨幣進行的。

ICO與IPO的區別

IPO (英文簡稱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發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與ICO相比,他們有共同點也有區別。

小心打著ICO幌子的割韭菜

共同點

  1. 都有通過出售股份來籌措資金;

  2. 都有潛在投資者為了潛在的巨大收益而冒險參與。

不同點

  1. ICO的大部分支持者是項目愛好者或不專業的投資者;

  2. ICO不需要註冊經營牌照;

  3. ICO平臺是第三方中立平臺,投資者自擔風險。

小心打著ICO幌子的割韭菜

ICO風險弊病

1、政策風險,由於市場由小眾變的越來越火。風險事件頻出,監管還沒完善制度。天朝現在是禁止一切行為

2、缺乏信息公開,沒有有效的監管體系。信息公開全靠自覺,想怎麼弄就怎麼弄。參與的都是個人或者散戶,資金信息公開尤為重要。

3、騙子跑路割韭菜。國外確實有落地ICO,但國內現象就是:一週上線,一月平臺跑路。下月再來,割新韭菜

4、融資項目落地性差,能IPO絕對不會去ICO 。可見項目得可實施和落地性,都是被篩過一遍剩下的了。

ICO法制監管

與法律監管的IPO不同,受共識機制制約的ICO,截至2017年8月在大多數國家還沒有受到監管

小心打著ICO幌子的割韭菜

  1. 2017年3月21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關於虛擬貨幣交換業者的內閣府令》,於當年4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規定從事虛擬貨幣買賣和虛擬貨幣間交換業務的公司需登記申請並提供有關信息。

  2. 2017年7月25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ICO項目The DAO聲明ICO代幣可能被視為證券,因此屬於SEC的監管範圍,需符合相關規定,並提醒投資者謹慎投資

    。SEC此聲明並未將各種ICO代幣均視作證券,而是會判斷個例。有分析認為,此舉將鼓勵主流的投資者進入ICO領域。雖然ICO發行者通常會聲明不接受美國居民投資,例如EOS項目網站阻止來自美國IP的用戶認購,以此迴避可能來自美國政府的監管。

  3. 2017年8月24日,加拿大證券管理局(CSA)發佈了46 – 307號關於ICO代幣發行的通知,參照加拿大證券法規監管加密貨幣發行。

  4. 2017年9月4日,天朝等七部委聯合發佈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涉嫌擾亂金融秩序叫停ICO,要求各類活動應立即停止,已完成發行應組織清退,拒不停止和違法違規行為將被查處

  5. 2017年9月5日,香港證監會發出聲明,提示ICO有機會觸及證券條例,令所有向香港公眾人士發售或給予投資意見的行為都可能受監管。

本文參考

9ima.com

tokenmarket

wikipedia

baike

zhi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