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跳出「韭菜」的命運

之前,央行行長易綱曾告誡投資者,要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理念。如果有人告訴你某款產品又保本、又有兩位數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資本市場雖不應該是投資者的蜜糖,但也不是暴發戶的天堂。要理性對待產品保值增值的宣傳效應,承擔投資所應帶來的風險和後果。

投資者的自我學習成長和金融機構的引導教育缺一不可。

投資者的“自我救贖”

近年來,包括P2P網貸在內的各種互金平臺發展迅猛,填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領域,讓互聯網理財的概念得到廣泛普及。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非法集資、高額返現等亂象。相信經過此次爆雷潮,不合規的平臺勢必加速淘汰,合規的實力強的平臺,其競爭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會有顯著提高。

從投資者成長角度看,儘管近期各類問題集中爆發帶來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對於大眾理財觀念的成熟,也有著長遠積極的意義。只是,代價太過慘烈。

財富投資既要看到高額回報率,也要理解高收益背後暗藏的高風險。高收益和高風險,二者密切相關不假,但也不是一一對應,而且往往存在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有時會把投資者引入萬丈深淵。

這是一個全民“財智初開”的時代,很多人的投資意識尚且很薄弱,就更不用說風險意識、投資水平等“高階”技能了。關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朋友會知道,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平臺方,有關重視P2P投資風險、加強投資者教育的言論和動作其實一直在不斷釋放。

可惜,大多數投資心理尚不成熟的投資人,關注重心仍然被各種利好消息所“俘獲”,對“澆冷水”般的投資教育和風險提示缺乏足夠的重視。此次的爆雷潮誕生在投資人不斷高漲的盲目信任情緒之下,其實也顯示出十分的荒誕和諷刺。

回顧P2P風險事件可以發現,產品與投資者的不匹配是重要原因之一。互聯網投資理財門檻的大幅降低,使得大量沒有足夠經驗的人加入其中,這些人大多沒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但是出於對高收益的渴望,相當一部分人懵懵懂懂地把高風險產品當成了具有保底收益的理財產品來投資,結果遭遇了超出自身承受力的風險。

投資者教育是財富市場不可或缺的一課,指望靠別人對你實施“義務教育”,不如自己補課。風險的意識、理性的心態、科學的邏輯,這也是跌入理財陷阱者“自我救贖”的必修課。

來重溫一句爛大街的“名言”:分散投資,“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其實這句話只說了一半,是遠遠不夠準確的。

關鍵在於,怎樣分散?對於P2P投資來說,最核心的並不是分散投了多少家平臺,而是在於底層資產類型分散配置,選擇多元化類型的底層資產標的,並仔細查看資產的信息披露情況,在資產信披透明、資產優質的前提下再分散。更重要的是,看看你的“一籃子雞蛋”是不是都是P2P?是不是還有基金,還有銀行理財產品?

收益越高越需要警惕

之所以當了“韭菜”,因為受到了高收益的誘惑。

幣圈“割韭菜”最嚴重。“比特幣首富”李笑來揭秘種種套路,幾個月前曾經引起軒然大波。大量虛擬幣通過ICO登陸交易所,在一夜暴富誘惑下,普通投資人加入,然後被“割韭菜”。一些參與發幣的90後將募集的資金並未投入技術研發,而是購買豪車。交易所、區塊鏈自媒體、幣圈知名大佬站臺等不一而足,構成光怪陸離的虛擬幣炒作圈。

“風險自擔,學懂了再投”。這句建議來自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3月份有關P2P投資的發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不論任何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而大多數投資人往往忽視了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投入了超過自己風險承受範圍的本金。相信通過本輪爆雷潮的“教育”,網貸投資人應該學會“謹慎”二字了。

金融機構的“義務教育”

“投資有風險”,每個投資者都知道,風險自擔也是大部分投資者都明白的事情,但作為金融機構,在投資者教育方面也應該承擔引導和教育的義務。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指出,淨值化轉型將從根本上改變客戶對銀行理財的認可模式,不僅影響到銀行的資管部門,對銀行的客戶部門也將帶來新的挑戰。對銀行而言,要重視投資者教育工作,灌輸淨值化理念。

現在買基金的時候,基金公司都會提醒風險,這是監管要求的,實際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投資者教育作用。

投資者教育也不能單靠金融機構和個人學習,還需要監管層和行業協會從更高層面進行引導和推動。比如,從政策法規、社會輿論等各個層面,系統、持續地推進投資者教育。目前,很多投資渠道的教育都還處在起步期,相關的立法和司法環境欠成熟,其防範、控制、化解風險的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讓投資者充分認識其中風險非常必要。其實,不管買哪一種金融產品,投資者教育包括怎樣豐富的內容,充分的風險揭示或許僅僅是底線。

怎麼才能跳出“韭菜”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