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畫像:冷靜與理性的「儒商」

美股寶貝

用一個週末作為鋪墊之後,眾人的將信將疑,在週一化作事實。

9月10日,正是教師節。自稱最想做老師的馬雲,用公開信方式對外昭告,明年的今天,將是這位阿里巴巴(NYSE:BABA)創始人,卸任法律意義上公司最高職務——董事會主席的日子。繼任者則是阿里現任CEO、花名“逍遙子”的張勇。

依照常理,創始人在年富力強之際去職,對於一家總市值超過42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來說,不可謂不震撼。

偏偏是馬雲。似乎大家已經習慣,按常理出牌決不是他的風格。又似乎大家都十分篤信,去職阿里的馬雲難道就不是阿里的馬雲了?總之,坊間議論紛紛,卻沒有人相信馬雲會撒手阿里不管。

張勇,這位阿里工號12000+的繼任者,一年後即將接任001號員工的職務,卻很可能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仍會被視為“影子武士”——有馬雲這樣一位豐碑式人物在前,即便大家都知道逍遙子能力過人,亦難免如此。

實際上,對於明年即將屆滿20週歲的阿里巴巴而言,這正是其當前最大的癥結所在:一家商業帝國與一個人綁定得過於無間,巨大的光環效應將會是它最大的風險。

對此,深謀遠慮如馬雲者如何不知?

張勇畫像:冷靜與理性的“儒商”


從這一特定角度而言,馬雲主動從董事會主席職位走下,阿里股價或因部分投資者一時的動搖而迎來短暫疑惑,但就長期投資邏輯來說,看好張勇的皆不在少數。就像蘋果在喬布斯的手中光芒萬丈,但市值破萬億美元卻是在庫克任上才實現。

馬雲的“兩把劍”

馬雲曾說,“公司不可能只靠幾個創始人,更何況我深知從能力、精力和體力的角度,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擔任公司的CEO和董事長工作,10年前我們就問自己這個問題。”

為了內部傳承得以自然順利,最近這10年間,馬雲磨了“兩把劍”。一把是阿里巴巴的“履帶戰略”,一把是人才培養體系。有這兩把劍護航,阿里巴巴被送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上。

這一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拿到先發優勢的阿里巴巴,在其後的發展路徑上,亦始終先於對手一步:

由B2B起家,然後創造淘寶網、天貓商城,再到螞蟻金服、支付寶,而未來的成功將來自雲計算、菜鳥網絡等業務上。競爭對手只能跟在後面複製而無法超越。

在此背後,“履帶戰略”功不可沒:即,通過內部業務板塊生態週期的佈局,利用漲潮期、高峰期、消退期,使得旗下業務輪流領跑。

按計劃,600億美元估值的螞蟻金服領跑2017-2019年,阿里雲接棒2019-2021,菜鳥則在2021年-2024年擔任旗手。

至少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螞蟻金服與阿里雲謹在國內市場而言,尚未遇到對手。

再說到人才體系,就不得不說馬雲一手建立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


張勇畫像:冷靜與理性的“儒商”


與“雙重股權架構”以同股不同權的“超級投票權”的掌控力不同,阿里合夥人制度將投票權分散到更多的高管成員中。阿里的合夥人也已經從上市時的28位增加至如今的36位。

阿里通過這一制度,至少就當前而言,企業的創新力問題、領導人傳承問題、未來擔當力問題和文化傳承問題均因此得以解決。

這一制度作為基石,也意味著,作為永久合夥人,即使馬雲不再擔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仍對阿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以上兩把劍,一把用以攘外,一把用以安內。如此為阿里巴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後,馬雲自然可以放心的交接管理運營大權了。

另外,關於“隱退”,馬雲當然也有著自己更深層次的考慮。

作為當今市值最高的中概股,馬雲與其所創立的阿里這一龐然大物,越來越像彼此的牢籠,互相限制。

從個體角度而言,將自己的一舉一動和企業的利益聯繫的太緊密,這使得馬雲更像一個符號,而非一個獨立的個人,使得更為血肉的一面難以落地。這就難怪他自己亦公開感慨:“馬雲是馬雲,我是我"。

同時,馬雲對於阿里巴巴的反作用力也不得令人時刻忌憚。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其所到之處、所行之事,均被視為焦點,並與阿里密切相系。用句俚語說,馬雲咳嗽一下,阿里可能就會感冒。對此, 隔壁劉強東先生日前的遭遇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如是,去職阿里,馬雲仍是阿里的馬雲,但彼此的桎梏卻可以因此化解於無形。這麼說來,也算是上上策。

張勇畫像

為什麼是張勇?在細化起其人其事之前,用一張圖就可以簡答這個問題。

張勇畫像:冷靜與理性的“儒商”


張勇2015年接任阿里CEO至今的3年多時間裡,阿里持續保持高歌猛進之勢,公司市值亦一路飆升,不僅冠絕中概股,亦曾一度登頂亞洲第一市值公司。

在2018財年(截至每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實現營收2502.66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58%,創下了上市以來最高增速。

數據之下,張勇的個人能力,顯然是可以在內部服眾的。加之本身CEO就是第一順位,其接班馬雲可謂順理成章。

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前,張勇於2005年至2007年期間,擔任在線遊戲開發和運營商盛大互動娛樂有限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在此之前,張勇於上海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審計和企業諮詢部門資深經理。

如果說,極其少數的CFO 能夠轉型成為CEO 並且成功,那麼張勇就是成功者中的一個。


張勇畫像:冷靜與理性的“儒商”

CFO出身的張勇,不僅僅只會做財務和做賬。作為阿里的CEO,張勇在阿里巴巴的關鍵幾次戰略轉型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投資人的評價是:冷靜與理性。

首先,張勇幫助阿里巴巴打造了電商帝國。2009年3月,張勇接手了處於困境中的淘寶商城,以內部創業的姿態主導了天貓的崛起,併成功推出了象級商業盛事“雙11”。

其次,張勇奠定了阿里巴巴從PC端向移動互聯變遷的最重要基礎。他重新設計了淘寶的商業模式,使手機淘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電商平臺。

再次,張勇推動力了阿里巴巴從電商公司向一個以大數據為驅動公司的徹底蛻變,並在如今的新零售潮流中,主導投資了蘇寧、銀泰,打造新零售標杆盒馬,入股高鑫零售,收購餓了麼,和星巴克等一系列國際品牌達成全面戰略合作。

張勇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奠定了自己在阿里內部的歷史地位。

另據筆者的圈內朋友介紹,熟悉張勇的人,都對他保有好感,並稱其為“儒商”。

作為一家商業巨頭的CEO,張勇始終繼承保持著阿里的“初心”,即對小公司絕不低看一眼。

據其身邊人透露,當年張勇在推動阿里雲與中國移動的湖南項目時,想的就是怎麼通過阿里這個平臺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做生意。

得到幫助的中小企業感激張勇,願意為阿里做供應商。到了後來,乾脆把別的生意都砍了,不惜從將公司從北京搬到杭州,一心只做阿里的生意。

而據一位親歷者介紹,當初他的小企業賺了錢,遂習武進一步謀求和阿里的深度合作。恰逢當時阿里也在招募資金以及股權合夥人。於是張勇便將這家小企業引薦了盒馬鮮生的創始人兼CEO侯毅,在湖南開店。

這便是張勇牽頭打造新零售盒馬鮮生的開始。這一切都透露著張勇顯著的平臺思維。

張勇的平臺思維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他曾坦言自己是十月圍城的主人公。但也正是因為那次事件,讓他認識到阿里做的不是一個生意,平臺是有社會公共屬性的。

面對錯誤能承擔,能主動改變,張勇的行事風格也反映出了阿里文化中對於試錯的寬容度。

顯然,這樣的張勇,既有開疆拓土的強硬,又有心懷合作伙伴的柔和,使得他在阿里內外同事與群眾間建立起的威信,足夠匹配馬雲繼任者這一角色。

對阿里投資邏輯影響幾何?

馬雲是個性鮮明的企業家,會打交道,與媒體關係融洽,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尤其英文好,在國際商業交往中, 談起合作是分分鐘的事兒。張勇不一定在這些方面有優勢。

此為張勇作為繼任者最為顯性的弱勢之處。

另外,在如今電商的下半場,阿里所面對的最主要國內競爭者,京東之外,騰訊系拼多多(NASDAQ:PDD)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脅似乎更大。

這一迫在眉睫的考驗,是張勇需要繼續證明自己的試煉場。

不過從中國互聯網經濟的整體生態角度來看,目前格局已經相對穩定。任何人想再造一個阿里很難,阿里決不會因為馬雲的去職而面臨重構風險。

更重要的是,馬雲未來在阿里的戰略影響力不太會下降。只不過隨著張勇的就任,其一直主推的盒馬鮮生,在阿里戰略佈局中的重要性可能會更加突出。

另外從具體戰略而言,張勇是堅定不移的“五新”戰略擁護者與執行者。基於過去數年的實踐,我們不必擔心他的戰略定力與執行力。

張勇已經在過往不斷向外界強化他的目標:阿里巴巴中期目標是到2020年GMV達1萬億美元,遠景目標是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1000萬盈利小企業、創造1億就業機會。這就依賴未來的技術與阿里的商業結合,產生化學反應。

以上這幾重顯性的跡象,基本都在投資者的預期之內,所以談不上有何特別之處,故而可以判斷阿里的投資邏輯並不會因此改變。

畢竟我們深知,對於一家成功的企業而言,轉移管理權力是必須的,永不辭任才是利空。成功企業家管理公司,除了依靠領導力之外,更要憑依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

至於阿里的股價,一時的波動肯定在所難免。但長遠來看,掌門人由創始人更迭為職業經理人,就形同加了一重防火牆,對於股價的穩定將是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