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員工離職的真相,90%的老闆都被騙了!

这才是员工离职的真相,90%的老板都被骗了!

員工離職,特別是老員工的離職,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雙輸的格局。

“趕走”員工的原因難道真的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嗎?

大多數員工離職的原因,還是“錢給少了”。除了錢給少了,還是哪些重要細節是管理者容易忽略掉的?

本文給出了4點原因,來相互傷害吧。

01

關鍵不是改人之短

而是用人之長

每個人發揮自身優勢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修正自己的缺點卻是痛苦的,尤其是在他人的敦促、批評下。企業家希望員工改正缺點,無論初衷如何,都是一個你對我錯的局面,極容易形成對立、對抗,員工不可能快樂。

所以,企業家最好的方式不是修正員工的缺點,而是發揮員工的優勢。

我們要相信,任何一位員工都有其優勢、獨特的能力,這不難證明,只要到互聯網上轉一圈,你就會發現處處是“奇人異士”,不得不驚歎。那麼,為什麼到了在公司裡面的人就是這缺點那缺點。

那是因為企業家缺少一顆發現的眼睛,看到的是員工的缺點,而不是優點。改人之短,不如用人之長。而且發揮優勢帶來的提升速度遠大於改進缺點帶來的提升速度。

02

不只是執行者

更是領導者

沒有人願意成為機器的一個螺釘,一個零件。每個人都希望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價值。做螺釘是痛苦的,這是違反人性的,人不是物。誰也不想成為《摩登時代》中的卓別林。

尤其是在這個80後、90後彰顯個人價值的時代,更需要創造員工發揮智慧的空間。這點豐田做得好,豐田工廠裡的年輕人也很時尚、新潮,但是他們快樂地共享其智慧。再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海底撈,正是那些普通的員工創造海底撈卓越的服務體系。

因而,要給員工參與權、決策權。當他們參與了、決策了,他們的智慧就釋放出來了,他們就會感到自我兼愛之、感到快樂。另外一點對企業非常好的就是,員工自己的決策,一定能得到最好的執行。道理很簡單,沒有人會反對自己。

決策和執行是一體的,當企業對決策和執行做二元處理,一類人決策,一類人執行,也就是把決策和執行割裂開了,這正是執行難的原因。所以,不要把員工當成執行者,他們還是決策者,還是領導者。

03

進步不是“匿名化”

而是“小團隊”

人本質上都是自我中心的,都會本能的追求關注度和認同感。人們穿了件新衣服、剪了個新發型,就會覺得被關注,實質上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就是這個道理。

失去了關注度和認同感,也就失去了中心感;失去了中心感,也就失去了安全感。這是違反生物進化出來的本能的,如何開心?現代人多有焦慮,就是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匿名社會,普遍缺少關注度和認同感。

因而,企業必須給予員工足夠、持續的關注度和認同感。

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員工的工作能得到及時的反饋、鼓勵、肯定,這就需要多種渠道的及時溝通,需要運用即時激勵的方式,需要及時的頒獎儀式。

當員工做得好的時候及時肯定,當員工做得不好的時候及時指導,對員工的想法、希望、擔心多一些認同。這也要求企業打造“小團隊”機制,大團隊是很難提高個人的關注度和認同感的,交易成本高的你無法那麼做。

匿名化被看作現代社會的的一個進步的標誌,但是在企業,卻是要反對匿名化的,要“去匿名化”,以小團隊的形式提高每個人的關注度和認同感。

04

選擇正確的評價方式

而不是隨意貼標籤

中國人歷來有家長教育的做法,也好為人師。在企業裡面,領導教育、培訓員工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著。這裡面就有一個讓員工非常痛苦的方式,就是給員工定性、貼標籤。

正面的標籤還好,負面的標籤是讓人很痛苦的。比如說“你這人不負責任”、“你這人沒有創新精神”等等。誰被貼上諸如此類的標籤都是不舒服的。

這種做法不好,這裡面有一個“自我預言的實現”的心理問題。當給一個人貼上一個標籤的時候,無論是你,還是他本人,都會在後續工作中尋找能夠證實這個標籤的行為,久而久之,你證明了你看法,員工也真的成為那樣一個人了。

對員工的評價,馬丁-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方法,塞利格曼在其經典著作《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解釋風格”的理論值得學習。有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普遍的還是特定的。比如“這次策劃沒創意”和“你缺少創意”,前者是特定的解釋,後者是普遍的解釋,顯然後者讓人難受。

第二個維度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比如“今天你失誤啊”和“你水平不行”,前者是暫時的,後者是永久的,同樣後者讓人難受。

第三個維度內在的還是外在的。比如“今天的處境太糟糕了”和“你缺少安全感”,前者是外在的,後者是內在的,同樣後者讓人難受。

對員工的評價需要選擇的是正確的解釋風格和評價方式,而不是錯誤的解釋風格,即隨意亂貼標籤。

这才是员工离职的真相,90%的老板都被骗了!

推薦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