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12)」天津市河东区:40年医疗大变迁 看病不再难(图)

「改革印记(12)」天津市河东区:40年医疗大变迁 看病不再难(图)

「改革印记(12)」天津市河东区:40年医疗大变迁 看病不再难(图)

提升改造后的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泽瑞 摄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血气分析仪、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网上预约挂号……改革开放四十年,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让河东区百姓看病不再难。

就医环境大变样

从医34年的王桂林见证了向阳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对于现在的就医条件,她过去做梦也想不到。1984年,时年28岁的王桂林来到刚刚成立的向阳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名全科大夫。回想起那时的工作环境,王桂林说:“当时卫生院就是一个两层的红砖瓦房,我们就靠着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看病。”让王桂林难以忘怀的是,当时的不锈钢针注射器不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完后放到大锅煮沸的开水里消毒,再继续使用。随着国家医疗事业改革的深入,医疗机构数量、先进医疗设备保有量等指标大幅增长,医院的装备质量明显改善。向阳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张琦说:“现在我们拥有了四维彩超B超机、DR放射设备,生化检测设备、全身机彩超等一些先进的检查设备。同时,中心还整合优化国医堂整体环境,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并重点打造中医儿科特色科室,培养了一名年轻的在读博士生、副主任医师以中医儿科特色服务于社区,被河东区首批授予‘名医工作室’。”

河东区还加强医联体建设,12个三级医院与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现在无论是平日里的小病小痛,还是日常的输液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用再受医疗水平和设施的局限。居民王俊德说:“现在三甲医院的医生定期在社区医院坐诊,大病咱也放心的来看,真的不一样了。”

去年九月的一天,家住远翠东里社区92岁的刘伯埙老人心脏病突发,家属打电话到河东区家庭医生冠云中里服务站求助。接到电话后,服务站家庭医生张宽友带领服务团队赶到其家中进行急救。经过急救和初步诊疗后,张宽友当即决定安排老人入驻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并联系好医院呼吸科为老人安排好床位进行交接。从社区家庭医生入户就诊、120急救车到位、急诊部交接,直到老人入住呼吸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程陪护,耗时不到30分钟。“正因为老人享有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密切合作,为患者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张宽友说。2017年6月1日,河东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启动,区卫计委所属的1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155个家庭医生团队,辐射到全区每个街道、居委会。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刘伯埙老人出院后,每隔20多天,社区医院的护士就来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做护理,平时还会有医生前来抽血、验尿、做心电图、量血压。张宽友说:“今年我们对失能、卧床、家属较少的老年人进行了入户的诊疗活动,对于一些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我们还是建议他们到大医院先去稳定病情,再回到社区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不仅有家庭医生入户服务,刘伯埙老人吃常用药今年也列入了社区医院的药品清单。张宽友告诉记者:“以前社区医院的药品不是那么齐全,后来医院广泛征集群众意见,询问这些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什么药物,并且依此增加药品种类。真是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以前拿药去大医院排队,真是怵头,现在家门口就全办了。”截至当前,河东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8.3万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取得成效。

网上挂号省时间

“我给自己挂的是上午11点7分的专家号,自从有了微信预约挂号,别提有多方便了。”沙萌今年30岁,第一个孩子五岁多,现在怀二胎已经6个月了,“现在二胎越来越多,我怀老大的时候要来产科得早早地排队挂号,来晚了上午号很可能就没了,只能等到下午再来医院。”现在,沙萌并不需要到医院,在家中通过手机就能预约这家医院专家号,而且就诊时间可精确到分钟。就诊当天,她只需要到产科候诊的地方等着叫号就可以了。不仅如此,沙萌就诊时,候诊区的大屏幕让她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就诊顺序,而且基本都很准时。

让沙萌感到方便的远不止这些,一些大医院的在线充值功能让她省去了排队缴费的麻烦,“上午就诊的人本来就多,以前不仅挂号排队,就诊完缴费也要排队。而现在,微信、自助机除了能预约挂号外,还能缴费,我们到医院就诊的等待时间短了,排队的次数也少了。”

“挂号如春运、看病像打仗。”这虽然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却足以形容曾经的各大医院门诊资源的紧张情况。时代的变迁,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今各大医院基本实现了网上预约挂号、预约诊疗,让广大百姓群众深刻感受到了看病不再难,耗时不再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