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拿出70年前,八路軍寫的欠條保存至今,專家鑑定:無價之寶

我們都知道,抗戰時期條件十分艱苦,很多時候我軍都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長時間的奔波和遷移帶來的是士兵們疲憊的身影。每天要走幾十裡崎嶇的山路,還要防止敵人的偷襲。在這種情況下,鞋子就成了消耗品。

老人拿出70年前,八路軍寫的欠條保存至今,專家鑑定:無價之寶

從一些資料表明出當時中國軍隊的困境,主要還是配備的缺乏。沒有好的武器裝備就不能好好打仗,只能打游擊戰。根據地形和天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樣週週折折,後勤保衛處更加跟不上隊伍了。因為往往我軍的作戰計劃都是走幾十裡,然後打敵人一個猝不及防就撤退。等後勤到了,前面的軍隊早就撤的沒影了。

那士兵們吃飯、著裝怎麼辦呢?因為老百姓和軍隊關係好,經常會有一些百姓拿了物資送給子弟兵們,其中還有一些婦女會給他們縫製衣服、鞋子等物品。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相關其中的一個故事。

老人拿出70年前,八路軍寫的欠條保存至今,專家鑑定:無價之寶

當年我軍為了逃避敵人的圍追堵截,加上都是貧民出身,經常吃不上反,條件落後,但是沒有辦法,軍隊不能不吃飯。只能打下欠條,向當地的老百姓借米借布。

兩年多前,一個叫陳開基的老人拿著拿著一張七十多年前的借條,一下子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專家鑑定後確定是真的,還說這張借條歷史意義深重,可以說是無價之寶了。

老人拿出70年前,八路軍寫的欠條保存至今,專家鑑定:無價之寶

原來在當時,有一個叫葛牌鎮的地方,紅軍行進中經過那裡,因為條件十分艱苦,就向一位叫陳鴻的鎮民借了一些物資。其中包括120斤棉花,50雙布鞋還有60斤布。負責借東西的軍隊負責人王平惠給他打下了這張借條。承諾說,如果陳鴻有急用可以隨時到延安的根據地去領,如果不急,等將來戰爭勝利,全國解放了,就給你調撥過來。

但是後來在戰爭中,王平惠犧牲了,陳鴻也去世了。後來建國後,政府還組織了一次還欠條的活動,許多百姓都拿著欠條來兌換。而因為兩位當事人都去世了,所以這張借條的事情也沒人知道,直到陳鴻的後人給老家翻新時,才發現了這張借條。政府直到這件事後立刻要折價給他們,可見中央真的是不拿百姓一絲一毫。

老人拿出70年前,八路軍寫的欠條保存至今,專家鑑定:無價之寶

寫下借條,還借條,更體現我黨素質之高,不欺騙群眾。真是是值得人們擁護的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