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如果聽到V6、L6時你的心裡會有漣漪,那你一定是對汽車有著足夠好奇心的同學。事實上,關於六缸機的傳說,這麼多年來一直不曾斷絕。

「六缸機是高檔汽車的象徵,又安靜又舒服!」

「三缸機開起來抖得像地震一樣!四缸機也不如六缸!」

大抵如此。

這些傳說實際上都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接下來……逆著知友們的習慣……我們先看看為什麼,再問是不是。

發動機對於汽車而言,是一種輸出動力的機械,用「心臟」作為比喻再形象不過了。但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熟悉它的另外一種定義:一種將往復運動轉換為旋轉運動的機械。汽油的燃燒是意義上的「爆炸」,氣體的能量釋放伴隨著體積的迅速膨脹,本是非常無序的。我們不太能指望將一個沒有方向性的「爆炸」過程,轉換成有方向的旋轉運動。

工程師說,我就偏要有!

於是就有了這個。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我們常說的「四衝程」,指的是發動機做功的整個循環。每次做功前,首先讓活塞下行,打開進氣門引入新鮮空氣和汽油;此後讓活塞上行,關閉氣門形成一個密閉空間,將混合的油氣壓縮到極限;完成前兩步準備以後,點燃汽油讓膨脹的氣體推動活塞下行;最後打開排氣門,讓上行的活塞將廢氣排出氣缸。

不論是活塞的往復還是曲軸的旋轉,都是種簡單的運動,然而有了搖擺的連桿,這兩種運動就得以建立起復雜而確定的關係。

這種關係,正是我們想要從汽油當中索取的能力。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你肯定已經注意到了,整個循環只有第三衝程才是汽油釋放能量的窗口,而其他三個衝程都由曲軸帶動活塞消耗殘存的能量。那麼問題就來了,第三衝程活塞給曲軸造成的衝擊力,豈不是要比其他三個衝程大很多?確實如此。

工程師說,四個衝程三個不做功,明顯是一缺三!再找三個氣缸就可以湊一桌麻將了!

於是,就有了四缸機。

為了方便描述活塞和曲軸的運動,平時我們用曲軸轉角對相位進行定義。一個工作循環活塞往復兩次,曲軸旋轉兩圈,一共轉過720°,每個衝程就是180°。由於四個氣缸均勻點火,每個氣缸的相位偏差也剛好是180°。

一桌麻將的問題,就解決了。

曲軸的受力每180°出現一個壓力波峰,但氣體能量的釋放卻有自己的過程——即便是電壓的跳動都難以是階躍的變化,更何況是可壓縮的氣體。這意味著在整個做功循環裡,曲軸從受到1次衝擊變成了4次,但衝擊依舊是衝擊,並不是平穩的受力。只不過當發動機的轉速從1000r/min提升到6000r/min時,曲軸轉過180°的時間從0.03s降低到了0.005s,衝擊更加密集,點火燃燒的壓力波峰都快能連成一條線了,我們也就能感受到越來越平順的結果。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轉速太低的話……還記得停車怠速為什麼抖動得特別厲害嗎?這就是原因之一了。

當然了,氣缸的數目越多,相同的發動機轉速下點火頻率更高,無限數目的氣缸,理論上可以讓曲軸在每時每刻都受到恆定的力,簡直不要太穩。僅從點火頻率來考慮平順性的話,六缸機顯然要比四缸機好上很多。

這就是全部了?這只是個入門。

下面我們要開始三步畫好蒙娜麗莎的第三步了!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開玩笑開玩笑……

大篇幅的推導,就不在這裡嚇唬大家了,那是工程師做的事情。但在發動機的曲柄連桿機構裡頭,受力分析確實複雜,有缸內氣體作用力、運動質量慣性力、摩擦力等等,當中的慣性力又分為一階和二階。往復慣性力可以寫作: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其中一階慣性力寫為: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二階慣性力為: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具體的變量意義就不解釋啦,反正大家也不喜歡看。但這公式很清晰的描述了活塞的往復運動,實際上是一種簡諧運動。

簡單說來,活塞在氣缸內的上、下極限位置速度是零,但加速度最大。在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運動時,加速度慢慢減小,而速度是增加的。在某個臨界點時速度達到最大,加速度變成零,過了臨界點以後開始受到反向加速度,速度又再一次下降至零。活塞的加速度與自身質量的乘積,就是其往復慣性力;同理,曲軸在旋轉的過程,運動和連桿有直接聯繫,其自身的質量也會形成旋轉慣性力。

問題出在哪裡呢?

前面我們提到了氣缸數目和點火做功的關係,多個氣缸對外輸出的總轉矩,就是所有氣缸轉矩的疊加。為了讓輸出平穩,點火間隔都是均勻的,序列內每間隔兩個氣缸相位就相差360°。以四缸機為例,點火順序為1-3-4-2,如此,第1、4氣缸的活塞就成為一對,相位相差360°;第2、3氣缸的活塞則成為另一對,相位也相差360°。這意味著,每對氣缸中的活塞,永遠都處在相同的位置,即使他們在處在不同的衝程。當第一氣缸中的活塞下行時,第四氣缸也相應下行,而第二、三缸都同時上行,完全對稱,並不會因為活塞的上行或下行,導致整個發動機隨之跳動的情況。而以曲軸中心為支點,前後兩端受力剛好是均勻的,也達到了活塞內部的和諧。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這個效果,就可以理解為是一階慣性力和一階慣性力矩的物理作用,只是他們已經平衡。如果只有三個氣缸呢?兩邊的活塞一對,中間的活塞單幹,看起來是平衡的……

三缺一平衡個啥?一對二的難道不是鬥地主麼!氣缸軸線上的合成慣性力是平衡的,但是慣性力矩卻無法抵消,這是三缸機特別抖的主要原因。

四缸機和六缸機看起來都成雙成對,一階慣性力和一階慣性力矩都能完美抵消,但遺憾的是,還有二階慣性力。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任何相關的教科書,在種種看圖寫作以後,都會把活塞的運動速度說成這樣: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其中α指的是連桿和曲軸中心線的夾角,λ則是指曲柄連桿比,對於特定的機型它是一個常量,通常小於1。初中的數學知識告訴我們,這個公式也可以寫成這樣: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發現了嗎?以排氣衝程為例,活塞從下止點往上運動到上止點時,前半段α是個鈍角,那麼,sinα為正,cosα為負;而後半段α是個銳角,sinα和cosα都為正;也就是說,後半段的值肯定大於前半段,活塞在氣缸上半部分的運動速度,平均起來要大於氣缸的下半部分。

換句話說,活塞隊上半場夢遊,到了下半場突然開始了跑轟戰術!過分!

於是當第1、4氣缸開始下行,走到1/2位置時,第2、3氣缸上行還未達到1/2位置。兩對活塞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在豎直方向上實際上並不對稱。這種因為向上、向下運動差異造成的振動,也就是二階慣性力的效果了。

功率較小的四缸機,二階慣性力的效果並不明顯,而高功率的機型,或者是近些年為了降低油耗而存在的Downsizing,通過增壓造就了許多升功率奇高無比的機型,就需要平衡軸來抵消這個二階慣性力的作用。

那麼直列六缸機是什麼情況呢?它可以看成是兩臺組合在一起的三缸機,往復慣性力完全平衡,而兩臺三缸機的往復慣性力矩則剛好相互抵消,全方位無死角。可是,當氣缸數再往上增加到八缸、十缸的時候,如果採用直列方案的話,常見的整車是沒有足夠的空間的,因而會使用V8、V10的方案,這種形式並無法得到「天然抵消」的效果。

所以,即便說氣缸數目是某種意義上的豪華與奢侈的象徵,但六缸機才是完美的選擇。

看起來,六缸機比起四缸機,實在是非常穩了?

並不全是。如今它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戰。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因為四缸發動機,已經有了新的形態。

英菲尼迪的VC-T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是量產可變壓縮比技術的機型。而可變壓縮比,正是通往發動機輝煌篇章的必經之路,是無數人都渴望的,打開巔峰大門的最後那把鑰匙。

為了實現可變壓縮比,VC-T選擇的是與眾不同的多連桿機構。這組機構包含了幾個特別的部件,U-Link(上連桿),L-Link(下連桿),曲軸,C-Link(控制連桿),以及搖臂和驅動器。當需要調整壓縮比時,驅動器驅動搖臂旋轉,搖臂推動C-Link,C-Link推動L-Link,L-Link強行為U-Link調整衝程長度,改變活塞在氣缸中的上止點位置,而上止點決定了汽油和空氣的混合物在氣缸中被壓縮的極限狀態。普通工況下被壓縮的越厲害,膨脹時就能釋放越可怕的能量;惡劣的工況下壓縮比過高反而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壓縮比可變,就能應付各種各樣的場景。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與普通的四缸發動機相比,VC-T的機械結構複雜很多,運動的複雜程度也呈上升趨勢,但在這個高難度的操作下,VC-T不僅得到了可變壓縮比的技能,也順手解決了四缸機二階慣性力不平衡的問題。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多連桿機構與普通的傳統結構本質上是類同的,是活塞、連桿和曲軸的關聯運動,活塞也依舊會有二階慣性力的問題,只不過下半部分通過力學的優化,可以實現比平衡軸好得多的效果。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簡化整個機構以後,就可以看到它最本質的樣子。對於普通的發動機來說,不考慮活塞傾斜敲缸的情況下,活塞只有縱向上的運動,當我們說水平方向上的慣性力時,事實上說的是搖擺的連桿和旋轉的曲軸,但它們也只有一階慣性力,多連桿機構中的U-Link、L-Link和C-Link卻因為複雜的聯動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二階慣性力。也就是說,使用了多連桿機構的VC-T,如今不僅是縱向上存在不平衡,水平方向也出現了問題。

等等?怎麼和說好的不一樣?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如果要評價多連桿機構,首先我們需要有一種評價方法。英菲尼迪設計了質量平衡指數BMI來作為評價的指標,其中L指的是連桿長度,x指的是每個連桿的質心,m自然是指質量了。這個指標綜合考慮了三個連桿的運動,如果BMI能夠完全等於零,也就說明水平方向上一切該有的不該有的力,都相互自爆了。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而為了讓BMI變成零,英菲尼迪不僅對多連桿的長度、重量進行了多輪優化和論證,還在VC-T的設計上做了兩個巧妙的改動。

一個是讓三角形的L-Link扁平化。這個改動使得連接C-Link和U-Link 的L-Link幾乎成為一條直線,而L-Link和U-Link的節點將被擠到曲軸右側較遠的位置,運動軌跡也相應加長,但是L-Link起到了類似於槓桿的作用,最終減小了系統在水平方向的擺動幅度。如此,L-Link的角加速度也好,活塞在豎直方向的加速度也好,都得到了削弱。什麼?活塞?是的,因為U-Link的運動,最終會影響到活塞,它在豎直方向的二階慣性力就被減小了。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另外一個是氣缸中心線相對曲軸主軸頸,向L-Link的右側進行了偏置。這是因為L-Link的扁平化,導致U-Link的運動軌跡變長,並整體向右側推擠,如果保持氣缸中心線在原位置,U-Link運動時出現的傾角會比原來大很多。這不僅改善了活塞連桿受到的側向力,而且,當U-Link出現傾角時,活塞的往復慣性力、U-Link受到的水平分力最終都會傳遞給L-Link,較小的傾角在改善水平分力以後,年輕的L-Link再也不用承受它這個年紀不應承受的壓力了。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水平方向就這樣被多連桿機構平衡完畢啦!可是不是說好要解決普通發動機在縱向上的二階慣性力作用嗎!

是這樣的,這個問題對於多連桿機構來說不要太容易。前面提到的這些設計,剛好很巧妙地讓U-Link、L-Link和C-Link的兩個結合點,在力學上出現相反的相位,完美地相互抵消,而最終由活塞造成的縱向振動,則被降低到普通機型的十分之一以下了。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對於普通的發動機來說,增加平衡軸能夠將發動機的振動水平降低10dB左右,而既然水平和垂直方向,VC-T都已經沒有了慣性力的困擾,即使取消平衡軸,全轉速也都能夠達到更好的水平,那麼平衡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多連桿的優勢,是VC-T在平順舒適性這件事情上,足以向六缸機發起挑戰的基礎。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現在你能夠明白,六缸機的傳奇的終結者,已然在這裡了。

先進的燃燒和增壓技術帶來了200kW的額定功率和高達380N·m的扭矩;可變壓縮比在大幅降低冷啟排放的同時,更是將高效區域拓寬到了接近極限的範圍。讓QX50在動力、排放、油耗同時擁有卓越造詣的,是VCR+Turbo的力量,而不遜於六缸發動機的舒適與平穩,實在讓它無可挑剔。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當然,VC-T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後續它將逐漸褪下面紗,把最好的自己展現給這個世界,「革新」之意義所在,英菲尼迪從不含糊。

而VC-T這顆強大的內心,此時正在QX50 2018裡,安靜地等你按下那第一次「Start」,感受這個新世界澎湃而沉穩的內涵。

再也不用給六缸發動機「續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