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 喜庆丰收

中国乡趣网讯 我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金秋时节,瓜果飘香,正是喜庆丰收的季节。各地通过举办民俗表演、品尝美食等活动,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生活在海东市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沉淀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和风土人情,并根据节庆特点和假日节点,举办具有当地特色、主题鲜明、和农事有关的节庆活动。同时交织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是为海东农耕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果花会

果花会发祥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属青海省最东端,濒临湟水河与隆治河的交汇处,东北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隔河相望,湟水河傍村而流,这里气候温和,风景宜人,自古以来,人们把这片地方称作青海高原上的一块“小江南”,素有“瓜果之乡”之美誉。这里盛产的桃子、梨、苹果,各种蔬菜销往西宁、兰州等地,远近闻名,深受群众的欢迎。

据历史记载,下川口果花会起源于唐朝,那时这里被吐蕃攻占,经常侵犯唐地,多次引起唐蕃之战。因此许多唐兵被俘虏在下川口当农奴,长期回不了家乡,见不到亲人,待唐蕃和亲化干戈为玉帛之后,汉蕃民族关系开始有了改善,统治者允许被俘的居民每年轮流回家,在规定探亲返回时,每人都要带回一批家乡的果树苗子,这样年复一年,树苗栽的越来越多,生长的越来越旺,到每年开花结果的时候,整个果园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美景,从此村里决定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全体居民集中在果园内一边赏花一边开个“同乡会”。以后把这种花季开会,习惯的叫成了“果花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为了把果花会办得越来越好,每年在“谷雨节”期间举行果花会、唱“果花戏”(秦腔),庙会声势浩大,吸引邻近省、县的游客和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游览庙会,观赏古戏,商贾拥挤,热闹非凡。

现在,果花会上唱果花戏早已变成了一种文化体育经贸活动,丰富了本地群众的业余生活。每年一度的果花会俨然成了当地的一场盛会,不仅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就连周边一些地方的人们都会来参加。

鸡蛋会

在互助县,每年农历三四月份,正是万物复苏生长的极好时节,天晴气朗,气候格外宜人,春苗破土,杨柳叶翠,人们都盼望着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所以在庙会期间,一则上香、供灯以托神灵保佑之心愿,二则春耕之余娱乐欢闹一番。远近赶庙会的土、藏、汉各族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车马络绎不绝。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土族阿姑们,盛装艳服,头载“拉金没”“圣贤魁”等各式毡帽,礼帽插花嵌小镜,鞑婆辫套胸前吊(系指改戴的蒙古族首饰),耳挂银坠珠珞,身上环佩,彩绣荷包……在阳光下闪光生辉,耀眼夺目,把会场装点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

恰在各地庙会举办之际,也是母鸡下蛋的旺季,赶庙会的土族群众都带着熟鸡蛋,一是自备的食品,二是为了敲击作戏。在会场上男女老幼莫不手持鸡蛋,三个一伙五个一堆地拥在一起玩敲击游戏,一赌输赢。有经验的人挑选红壳蛋,煮的时间稍长,这种蛋壳坚硬结实。比试之时如打擂台,各拿鸡蛋先定上家下家,下家把蛋紧握手中露一敲击点,上家从上向下碰击,头碰头,屁股击屁股。会场上阵阵清脆的敲击声,引起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十分热烈活跃。蛋破为输。会期届满后,会场四处铺上一层白花花的蛋壳,如同下了场冰雹,群众认为,这样会禳解避免掉一年的雹灾之害。据传这“鸡蛋会”是明代嘉靖年间,因一次春天的雹灾而举行的,留下庙会打鸡蛋禳灾之俗,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青苗会

青苗会是青海省互助县龙王山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旧时汉族以及土、藏等少数民族农业生产风俗和民间农业祭礼活动,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

相传这个节日,源自明洪武年间,祈福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节日早晨人们先到广福寺点灯焚香,顶礼膜拜,请出龙神轿杆、护法神箭,然后组成仪仗队前行,队伍排成单行,有的击鼓鸣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随行的众人手持柳条,直到大东岭休息,野餐,漫花儿,随后登山踏青,巡视田禾,并借用神的名义约束乡民不准在田地里放牧牲畜,不许砍树践踏青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四邻平安。此节,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活动。

三川纳顿节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日)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根据传说,一年一度的纳顿节就传了下来,并逐渐隆重起来,成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纳顿活动以舞蹈和戏剧表演为主。“会手舞”为开场节目,是由数十人至数百人参加的群众性集体舞,参加者按长幼次序排列。伴随着锣鼓的节奏,大家一齐踏动、摆身、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姿优美,气氛热烈,场面恢宏壮观。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也是他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节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家曲《杨格喽》。

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记者李振德搜集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