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汽車行業供應鏈的優勢與劣勢

大概從15年起,颳起了一陣唱衰汽車行業供應鏈的風,認為汽車行業在21世紀前十年是引領整個行業的,但是在10年之後,逐漸被其他行業趕超,現在越來越不思進取,啃老本,這樣下去會越來越差。

筆者出自汽車行業,也曾被這種說法迷惑,所以才有了創建完成一個主機廠的供應鏈體系後跳出汽車行業,到大家所認為的供應鏈水平比較高的行業去觀摩和學習,幾年過去了,我想現在是時候從旁觀者角度評價一下汽車行業供應鏈了。

首先,不容置疑的是汽車行業供應鏈複雜度在所有行業中是最複雜的之一(產品複雜、產量較高),典型的汽車行業供應鏈一般由採購部(負責尋源、定價、供應商管理、非生產性採購等)、物流部(負責計劃、倉儲、庫存、整車運輸、物流規劃、3PL管理等)、製造部(負責精益生產/或牽頭、製造工藝、NPI、工裝設計等)、生產單位(各分廠的衝、焊、塗、總)、設備工程部門(負責設備、能源等),很難由一個大而全的部門去負責,甚至這些部門都是跨體系的,由多個副總負責,協調難度之大,其實超過一般行業的。

Gardner全球供應鏈排名TOP25中,汽車行業只有寶馬勉強進入,這種結果真的是因為汽車行業供應鏈水平低麼?非也,我們看看評價標準。

解讀|汽車行業供應鏈的優勢與劣勢

看到了吧,評價主要要集中在供應鏈中的計劃和採購領域以及行業影響力,汽車行業最擅長的精益生產/智能製造是極少體現的,再加上汽車行業對於需求管理確實不太關注,而且這個供應鏈是分散在各部門的導致宣傳缺乏,所以排名普遍比較低是有道理的。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談談汽車行業的供應鏈優勢

首先,汽車行業在供應鏈領域最大優勢就是精益生產/智能製造,儘管現在很多行業在吹噓自己工業4.0,智能製造等等,在筆者對幾個號稱什麼互聯工廠、智能工廠參觀學習後,不客氣的講,這些工廠無論是在數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管理水平在汽車行業面前基本上是被碾壓的渣渣。

只是汽車行業貌似不太擅長佔位宣傳,以國內某家電企業為例,號稱智能工廠,我們在參觀中發現他們連每日滾動的精準化排程都做不到,我帶他們工廠管理人員參觀了幾個國內汽車工廠後他們發出感慨:如果汽車行業是工業4.0的話,我們也就是0.4!當然這只是調侃,倒不至於那麼大差距。

從其他行業態度也看得出汽車行業精益生產水平位居前列,比如多數製造行業在做精益標杆的時候一般選擇汽車行業某個企業。

整個精益生產這一塊,汽車行業毫無疑問是領先的,主要體現在:

1、汽車行業的精益生產是全員的,囊括採購、製造、工藝、安全、設計、設備、培訓、人力、現場、環保等等,相比多數行業集中在IE規劃,整體水平要高的多;

2、汽車行業的製造數字化水平普遍比較高,設備自動化、人機交互、工廠內外互聯(當然集中在供應端)等方面由較大優勢;

3、整體生產管理水平較高。從整體產能規劃、計劃執行、生產協同、生產信息化等水平較高。舉個例子,汽車行業車間之間的排序拉動可以做到臺這一級,大批量物料做到一套流,在每臺車平均一萬六千個零配件、每個工廠產能幾十萬臺的情況下這一點非常不容易。

汽車行業第二塊領先的是採購,我說出這個來也許很多人不服,咱們就舉幾個例子:

1、幾大SRM(SAP、Oracle等)廠商的樣板客戶基本上都來自汽車行業;

2、對於物料採購追蹤的精細化水平,汽車行業多數企業擁有完備的年度、季度、月度、周度、JIT配送管控,汽車行業推行的VMI是幾乎所有行業學習的標杆(當然,汽車行業主機廠普遍較強勢,對於供應商的壓榨也非常厲害);

3、汽車行業對於供應商管理精細化,多數行業都在喊供應商分類管理,都在喊戰略供應商支持與培養,但是很少有汽車行業這樣具體落地的,很多主機廠對於戰略供應商不但是扶持,而且還會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協助進行能力提升,尤其是集團內供應商;

4、成本核算,幾乎每一家汽車主機廠都對採購定價有完備的體系和技術儲備,其他行業也許有,但是多數不全,很多行業的採購價格中連物流價格都核算不清楚,只有一個模糊的比例。

當然,汽車行業也存在明顯的短板,首先就是需求與計劃管理

在需求管理上,由於汽車行業基本行還處於2B的時代,其實還是以賣方市場為主,面向用戶的精準需求管理做的比較差。在計劃管理與產銷協同上,精細有餘但是宏觀性不足,以產銷協同為例,汽車行業供應鏈的邊界基本上就是銷售部門,最多到4S店,終端供應網絡佈局考慮不多。

當然,汽車行業在計劃上也有強項,那就是工廠/車間級別的排程,精細化水平非常高,多數行業望塵莫及。

其次,在成品物流上,汽車行業總體管理水平也比較低,由於商業模式及商品屬性,汽車行業成品物流總體沒有那麼複雜,再加上利潤保障在那裡,總體比較粗放。

汽車行業的其他方面,比如倉儲等,不高不低吧。

汽車行業總體上供應鏈水平並不弱,但是這幾年有些裹足不前也是實情,對於新的需求響應不夠敏感,產銷協同主要看的還是供應端,雖然精細依舊但是在互聯網社會的今天,供應鏈遲早要直面終端消費者,路還有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