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古代吃貨不簡單,一個爲了吃東西殺人,一個把吃搞成了藝術

記得小時候,家裡來客人,小孩是不能上桌的。我只能眼巴巴的瞅著父親陪著客人們吃吃喝喝。

其實那時招待客人也沒什麼硬菜,無非就是攤個雞蛋,再炒幾盤加了肉的青菜,如果有雞有魚,那就算是大席面了。

那時,饞嘴是不能表現出來的,否則會被人笑話。女孩子更是會被大人警告:“這麼饞,當心以後嫁不出去。”

現在物質生活富足了,人們也不再把“嘴饞”當做“壞毛病”了,反而都喜歡以“吃貨”自居。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也從來不缺少吃貨。今天要講的這兩位吃貨,堪稱吃貨中的“戰鬥貨”和“藝術貨”。

第一位吃貨是春秋時期的鄭國官員子宋。此人有一項特異功能,那就是遇到美食的時候,他的食指就會有頻率的抖動。

公元前605年的一天,子宋與另一外官員子家去見鄭靈公。兩人剛走到殿門外,子宋的食指忽然抖動起來。他就笑著對子家說:“咱們今天有口福了。”

等進了殿,果然發現鄭靈公在宴客,廚子正在當堂分解一隻煮熟的甲魚。子宋和子家相視一笑。

鄭靈公見狀,便問:“你二人因何而笑?”

子宋便把他有特異功能的事情講了一遍。鄭靈公聽完,只是點點頭,沒做任何評論。

這兩個古代吃貨不簡單,一個為了吃東西殺人,一個把吃搞成了藝術

可是,等開宴的時候,子宋卻發現,別人都分到了一塊甲魚肉,偏偏他面前啥都沒有。子宋這才明白,鄭靈公故意讓他出醜。

子宋也生氣了,直接走到煮甲魚的鼎前,伸出食指蘸了點湯吃。估計當時子宋的潛臺詞是——我吃不到甲魚,你們都喝我的洗手水吧。隨後,子宋拂袖而去。

對於子宋如此無禮的舉動,鄭靈公也生氣了,大喊著要殺了子宋。

也許鄭靈公只是說氣話,但子宋卻當真了。為了保命,他便帶領家兵僕從造反,把鄭靈公給殺了。

成語“食指大動”、“染指於鼎”,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這兩個古代吃貨不簡單,一個為了吃東西殺人,一個把吃搞成了藝術

第二位吃貨是宋朝的蘇軾,人家東坡居士不但會吃愛吃,玩的還是“文藝範”。

蘇東坡一生數起數落,被朝廷貶到過很多地方當官,他也因此吃遍了大江南北。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句自嘲,便是蘇東坡貶官生涯的真實寫照。

蘇東坡不僅會吃,還發明瞭很多菜餚,而且還常常把菜餚寫進詩詞,生生把吃玩成了藝術。

據說,我們現在的食譜中,以“東坡”二字命名的,有六十多種。最有名的,便是“東坡肉”了。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食豬肉詩。蘇軾》

瞧瞧,這哪裡是詩,分明就是菜譜嘛!如此文藝的吃貨,古今幾人能比?

這兩個古代吃貨不簡單,一個為了吃東西殺人,一個把吃搞成了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