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香玉的一个拖腔说起

从常香玉的一个拖腔说起

从常香玉的一个拖腔说起

最近跟一个算是研究豫剧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说了一些对常香玉大师不满的话,令我十分不解。他说的好多关于常香玉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来的,有很多是看了网上一些偏激戏迷攻击常香玉大师的言论,这些言论把造谣污蔑等下三滥的手段都用上了。这位朋友在不加分别、不去求证的情况下竟然都信以为真。在这样的心态下去进行豫剧研究,实在不能想象能研究出什么成果来。

这位朋友在发表了对常香玉的一些不满之后,又对常香玉的艺术进行了攻击。他说的一些话,我不想在此重复,因为我实在不想把这些错误的想法再写出来再替他宣传一遍。

在攻击常香玉的艺术时,他提到了一个例子:常香玉在豫剧《五世请缨》中的“一家人欢天喜地”的唱段,第一个“一”字,有一个长长的拖腔,竟然长达六拍,这样的唱法破坏了词语的结构,因为“一家人”这三个字是一个词,是一体的。我听完竟然觉得一时无语了。这段唱腔是《五世请缨》中的一个名段。我听了很多次,从来没觉得这个“一”字的拖腔不好,也从来没觉得这样是破坏了“一家人”这个词语的结构。这位朋友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我又找来常大师的“一家人欢天喜地”这段唱腔听,越听越觉得好听,越听越觉得这个“一”字的拖腔处理的好。

为什么说这个拖腔好呢?

首先“一家人欢天喜地”这段唱是剧中佘太君出场时的一段唱。这时天波杨府老老少少正在为佘太君庆祝大寿,全家人聚在一起“欢天喜地”。这场戏的开始主要是突出了这种喜气盈盈的气氛,从而与后面孟强回来报信杨文广被困、为了国家安定、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佘老太君两次上金殿请缨,佘太君百岁挂帅的壮举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在平时说话时,要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词进行强调时,或加重语气,或拉长发音、或提高声调等。比如强调某个食物好吃时,会把“好吃”这个词的“好”字发音拉长。而最好的唱腔就是像说话一样,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以情带声。在这段唱里,常香玉大师把“一家人”这个词语的第一个字“一”拉长,就是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阖家欢乐的气氛。如果没有“一”字的长长的拖腔,就起不到这种强调的作用,与天波府上上下下欢天喜地的气氛不搭调。

在此,不得不佩服常香玉大师超高的创腔能力。在豫剧众多的名段中,这个“一”字长长的拖腔,非常独特,非常新颖,非常符合人物此时的感情。常香玉大师总是能根据剧情、根据人物创造出不同的唱腔,用声音塑造人物的水平是超高的,不但在豫剧界,在整个戏曲界也是出类拔萃的。

再回到现如今豫剧的研究的研究方面。最近在网上看到几篇研究豫剧的文章,看完之后很无语,也很气氛。比如一个叫“王建增”的人,写了一篇什么关于豫剧生角、旦角发展不平衡,豫剧旦角几大流派发展也不平衡的文章,还提到了旦角“常派”一派独大。作者把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归结到政府的“变态”宣传。猛一看好像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又很可笑。艺术的发展,包括生角、旦角,包括旦角里的某一流派,从来都不是平衡的。因为生角、旦角之间,旦角几大流派之间,一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优胜劣汰。水平高的,观众就喜欢,流传的就广。艺术不是吃大锅饭,更不是搞平均主义。

王建增同志还在文章里对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动机进行了不怀好意的推测。这些言论在网上早已有之,是一些心怀嫉妒的戏迷对常大师进行攻击的造谣污蔑,却被这位豫剧研究者写到论文里。这种人云亦云、不加分辨的研究者,说轻了是典型的没脑子,说重了是心态不正常。这样的人研究豫剧,只能把豫剧研究带到茄子地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