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教師如何跨過高原期?原來「二次成長」是關鍵!

卓越的教師隊伍對學生培養、學校發展至關重要。學校要在教師成長的各個階段做好教師的“引路人”。現實是學校往往對入職期教師的發展高度關注,而往往忽略成熟期教師的需要。那麼教師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把握入職期與成熟期不同的發展需要?教師成長的秘密究竟在哪裡?今天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成熟教師如何跨過高原期?原來“二次成長”是關鍵!


2006年,我擔任山東濰坊廣文中學校長,其時,廣文中學剛剛由兩所學校的初中部整合而成。我深知,一所對學生成長負責的學校,必定要首先承擔教師專業發展的責任;一所能夠承擔教師專業發展責任的學校,才能真正成為一所對學生成長負責任的學校。於是,在“發展教師,成就學生,服務社會”的辦學追求中,精準研究教師的發展需求,定向發力,有效促進了教師隊伍水平的持續提升。

2017年,我擔任歌爾國際學校校長,這是一所籌建期的學校。我深知,一流學校需要一流人才。我們對新招聘的入職教師實施“種子教師培養計劃”,精準指導;對骨幹教師實施“破壁工程”,定點突破;對優秀教師實施“項目推動”,轉化躍升。區別對待,差異發展,同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01

走上“自主發展”的快車道

每一粒種子都有生長的潛能,只要條件具備,就會自我生長。尋求發展與成長,是人的天性,尤其是教師。我們所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條件,引發他們自我生長的力量,引導他們成長的方向。

2006年廣文中學成立時,有一線教師240餘人,教齡在5年以下、10年左右和20年以上的大約各佔三分之一。當時,我們對教師進行“幸福感調研”時發現,不同教師幸福感存在明顯差異,整體呈現出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指數下降的趨勢。

“人類刻苦勤勉的終點就是獲得幸福”。對於教師來說,幸福的意義更加重要,因為幸福可以傳遞,教師幸福才能培育有幸福感的學生。因此,探尋教師幸福的道路,幫助每一位教師達成幸福的狀態,成為我們必然的行動。

這一行動是從研究開始的,並最終指向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對學校240餘名教師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幸福感源於成就感,而不同年齡段教師的成就感不同。5年左右教齡的入職期教師,在熟悉教材、瞭解學生、掌握教學步驟與方法的“經驗積累”中獲得成就感,實現其專業成長。10年左右教齡的骨幹教師會因公開課獲獎、教學成績突出、學生喜歡自己等“他人認可”而獲得成就感,並一步步走向成熟。而2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呈現兩極分化,大部分教師不斷重複過去,出現職業倦怠;也有少部分教師依然工作熱情高漲,潛心研究,不斷總結,把經驗上升為理性規律,專業上不斷生長。

研究還發現,學校對入職期教師的發展高度關注,而往往忽略成熟期教師的需要。實際上,入職期教師發展願望本就強烈,而教師走向成熟以後,高原現象隨之而來,遮蔽了自生長。因此,特別需要學校創設“我要發展”的環境,推動每一類教師積極生長。

為此,學校採取的策略是:出臺教職工學術積分管理辦法。學術積分表達了教師專業發展狀況,體現著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學術積分從兩個途徑獲得,一是參與過程,比如讀書沙龍、主題培訓;二是發展成果,比如項目研究、課題成果。學術積分不與當年度業績考核掛鉤,但關聯年度評優和職稱評定。

成立“教師發展學校”。“教師發展學校”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鑄就教師幸福人生”為辦學宗旨,把“自覺參與,自主選擇,自我發展”作為辦學理念,基於“自主學習:把學習作為最大的福利;智慧行動:把實踐作為發展的載體;反思創生:把創新作為成長的手段”的課程理念,開設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滿足教師身心發展的社團課程。教職工自主選擇課程,獲得相應學分。

聚焦教育教學問題。每個學期結束,各教研組調研學生本學期知識點的難度值,教師發現教學改進點和課程突破點。每個學年結束,教師整理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教師發展部彙總形成若干小課題,組建若干自組織研究團隊,進行基於問題的行動研究,在研究中逐個突破,獲得改進。

營造“自主發展”的氛圍。組織機構裡成立教師發展部,主題發展年裡設立“教師發展年”,人人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規劃自己的五年發展,並根據學校發展計劃,制訂個人年度具體成長計劃,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緊密結合。平日裡“設沙龍”“寫隨筆”“交反思”“考課標”,舉行“每日公開課”,組織“班主任論壇”,教師們走上自我發展的快車道。

成熟教師如何跨過高原期?原來“二次成長”是關鍵!

02

入職期是教師發展的關鍵期

就像兒童有敏感期一樣,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關鍵的成長敏感期。在這個階段裡發展,事半功倍。入職期便是教師發展的關鍵時期。

調研發現,大部分名師都是在入職期裡,經歷過“關鍵事件”,受到“關鍵人物”的影響,甚至受到一本“關鍵書籍”的點撥,由此走上了發展的康莊大道。這一時期,大約需要5-8年。關鍵期裡實現了關鍵發展的教師,有孕育為名師的可能。

校長能為教師創造關鍵事件。所謂“關鍵事件”,就是對自己的後續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一次事件,因為這次事件,有了成功的愉悅,有了前行的動力,有了更高的目標。梳理名師發展的關鍵事件,一般包括兩類:一是參加課堂大賽獲獎,一是參加教育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對入職期教師來說,課堂大賽是其主要關鍵事件。

在廣文中學,當年新入職教師第一個月有“亮相課”,第二個月也就是半個學期有成長“彙報課”,第三個月是成長“展示課”,第四個月為學期“總結課”。一個學期的四次課堂大賽,對新教師是磨礪,在一次次的課堂大賽中,新教師成長很快。

當然,教師的發展需求多元,不能用一把尺子量老師,“關鍵事件”也應該多元創造。“學生最喜愛的老師”“學生最喜歡的課堂”“家長最敬佩的老師”“老師最敬佩的同事”“最和諧班級”“教師專業發展積極分子”“我愛廣文年度人物”等,都會成為教師成長的關鍵事件。甚至一張小小的海報,一個獎勵項目的“出其不意”,一個獎品的“意想不到”,或者領獎方式的“別具一格”,這些“大吃一驚”的做法,也能創造出推動教師成長的“關鍵事件”來。

校長既是入職教師成長的關鍵人物,也能為教師配備關鍵人物。調研名師的成長經歷發現,有兩類“關鍵人物”引領和幫助名師成長。一類是中外教育家或者教育教學專家,他們更多的是對教師進行思想上的啟迪和引領。另一類是對自己的成長給予具體幫助和支持的人,比如校長、教研員、導師。對入職期教師來說,後一類關鍵人物起著更加直接的作用。學校可以開闢以下途徑:

青藍工程。選拔優秀教師為導師,與入職教師雙向選擇,結對成長。雙方互籤培養和成長合同,導師的培養舉措、入職教師的成長目標和措施,明確具體。學年結束,學校根據合同進行考核,按照《教職工學術積分管理辦法》實施獎勵。徒弟獲獎,師傅上臺享受成長榮耀。

名師“坐診”。每個優秀教師身上都有可借鑑和可汲取的營養,固定時間,名師輪流坐診,入職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請教討論,避免一個導師指導的侷限性。既發揮了優秀教師的示範、輻射和指導作用,也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發展,達到了智慧創生、全員提升的目的。

專家入校。或舉行專家報告會,或聽課指導。廣文中學從2008年開始,連續五年邀請餘映潮老師來校指導語文學科,語文教師成長迅速,語文課堂創新發展,語文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歌爾國際學校聘請各學科名師,定期對入職教師的課堂進行指導,實現了入職教師課堂的高定位、高發展。

成熟教師如何跨過高原期?原來“二次成長”是關鍵!

03

成熟期——突破瓶頸的“二次成長”

步入成熟期後,不同教師有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有的走向職業倦怠,有的卻不斷卓越,最終成為名師。

研究30位名師的成長路徑發現,名師都是在成熟期之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實現了“二次成長”,從而突破了發展瓶頸,走出了高原期,實現了終身的發展和成就。

“二次成長”依賴於成熟期裡的不斷反思,以及反思後的精準突破。

“反思案例周評比”制度能把教師引向自我反思。教師自願上交,學校每週一評。善於反思的教師從自己固守的經驗裡看到了封閉,從不斷重複的教學中讀到了停滯,從沒有激情的生活中體會了倦怠,最終從自己專業發展的高原現象中悟到了危機。於是,尋找新平臺,創造新機會,發現新東西。或者讀書,用理論反思實踐;或者參加高層次會議,接受專家精準指導;或者參與課題研究,破解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教育教學診斷是教師客觀認知自我、啟動反思系統、實現“精準”突破的重要途徑。聘請第三方專業團隊每年兩次對教師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診斷,通過學生的反饋和大量真實有效的數據,讓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自己。從數據中尋找痛點,反思痛點背後的原因,開啟自我改進系統,再出發,再進步,並在再次診斷中看到自己的改進效果。

比如,廣文中學第一次診斷時,執教12年的優秀語文教師兼班主任王老師深受刺激,同事、家長都認可她,她自認為學生也認可她,但在教育教學診斷中,她任教的兩個班級診斷分數不高。在數據對比中她發現,自己在“老師的課堂靈活多樣、氛圍活躍”“老師幽默風趣”“老師激發我學習這個學科的興趣”“他是我本學期最喜歡的老師之一”這四個維度得分很低。並且,在“我喜歡老師的理由”的文字闡述部分,她看到自己在孩子眼裡是一個不苟言笑、非常嚴苛的老師。之後,她嘗試改進自己的教學風格,增加課堂的活躍度,在第二次教育教學診斷評估中,她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應,並且有幾個維度的認可度高達100%。

課例研究特別適合成熟期教師的成長。課例研究,即通過詳細描述課例、精準發現課堂教學問題獲得改進的研究方式。學校倡導對公開課進行公開研究,通過教案、學案、課堂實錄、達標檢測、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教學流程研究、課後反思、評課等“精品課堂八個面”,對一節課進行深入剖析,尋找教學改革的持續突破。一般的流程是,上課前進行幾輪說課,集中集體智慧完善教學案;學科組教師跟進聽課,記錄“課堂教學流程效益網格圖”;課後執教教師反思,集體再研究,形成新的教學案;進行二次上課。

經歷兩次專業成長,這是教師走向卓越的不二法則。入職期的第一次成長是在學校大環境、大氛圍推動下的“自然成長”,更多依賴於公開課、聽課評課、集體備課、師徒結對等方式,第二次成長則主要依靠讀書、反思、專家指導、課題研究、總結成果、撰寫論著等。尤其是教師遇到的成長瓶頸往往不在第一次,而是在第二次,因為教師往往覺察不到自己的高原期,一旦走向職業倦怠,就再難發展。因此,學校搭建平臺、推動精準突破、助力教師二次成長極為重要。

成熟教師如何跨過高原期?原來“二次成長”是關鍵!

04

“二次成長”才是教師真正的成長

有入職期裡的“經驗積累”,有成熟期裡的“反思突破”,教師就會跨過一般教師要經歷的高原期,進入“二次成長”階段。只有經過二次成長,教師才能真正成為他自己,這是教師的真正成長階段。

這一階段,學校需要為教師搭建更寬廣的舞臺。其中,參與改革創新項目是二次成長的重大發展機遇。

廣文中學在2015年啟動“基於課程校本化的選課走班”實踐,一批處於二次成長期的教師一下煥發了青春活力。他們組織骨幹力量研發課程,無數個夜晚、週末、寒暑假,課程開發團隊都會聚集在一起,研討、推翻、再研討,甚至吵架,一遍遍編寫、校稿。這份力量,來自於他們內在的渴望。與第一次成長期教師關注教學不同,處於第二次成長期的教師已經從關注教材走向關注課程,從關注教學走向關注教育,從關注自我走向關注學生。自動自發的內動力一旦生長起來,他們就會攻堅克難,實現質的飛躍。

行動研究是二次成長的關鍵路徑。二次成長的教師,善於發現真問題。不僅對教學問題感興趣,而且對教材、課程資源、教學評價、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等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開展課題研究、項目研究等,能把教師的興趣引向解決問題,引向閱讀理論書籍,引向理論指導具體實踐。在2015年啟動的選課走班實踐中,學生怎樣分層,分幾層?學生如何選課,如何指導學生選課?學科教室怎麼建,如何利用學科教室資源進行更有效的教學?幾乎每天都有新問題,每天都充滿新挑戰。學校設立了若干項目組,教師們每天都進行著行動研究,不斷誕生出“金點子”。走出了單調乏味的教書匠工作,教師都“沒空倦怠了”,如同春天到來,“欣欣然睜開了眼,到處都是生機勃發的樣子”。

總結凝練,是二次成長的重要方式。進入二次成長期的教師,已經有豐富且獨具特色的教學經驗。學校要善於創造機會,推動他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系統反思整合,總結教學特色,重學教育理論,凝練教學思想,同時指導培養年輕教師。這是催生他們二次成長的重要力量,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2016年廣文中學在第十屆課堂教學研討月期間,專門設立了“劉雅琴老師教學藝術周”,劉雅琴老師和三名徒弟的課堂開放了一週,並向全校教師和校外觀摩教師做了“數學思維課堂”的專題報告。“劉雅琴數學思維課堂”的凝練,就得益於學校創造的平臺,而劉雅琴老師也不斷深化對這一教學思想和系統的研究,走向了持續成長的道路。

波斯納的教師成長公式為“成長=經驗+反思”。實踐讓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解讀:入職期的教師成長,更多在“經驗”;成熟期的教師成長,關鍵在“反思”;如此,就能突破高原期,實現教師的“二次成長”。“二次成長”才是教師真正的成長。

(作者系歌爾國際學校校長、山東省濰坊市特級校長)


每個人天生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但是越長大似乎好奇心再不如從前了。永遠保持對這個世界和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一個越來越稀缺的品質。因此,一個懂教育的老師一定是一個特別會保護孩子好奇心的老師。

無論您是哪一學科的老師,也無論您是老師還是孩子家長,您在平時和孩子交往過程中、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如何保持孩子好奇心的,歡迎跟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