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需要慢成長

背景:傳聞安踏公告巨資收購Amer,由此談點看法:

一、收購未來是常態嗎?

這次和以往比較絕對大手筆,花費市值一半的金額收購Amer的全部股份,代價頗大,真的有孤注一擲押注之嫌疑。

收購Amer基於之前菲樂給安踏帶來的成功,而隨著安踏主營品牌增長乏力的窘境下,尋求新的市場突破口是安踏等國內品牌需要面對的壓力,而隨著消費升級帶來國內大運動產業更加多元、細分、功能、差異化,重做品牌市場難以立竿見影 ,拿來主義的兼併購成為每個上市公司必然的最佳選擇,對於Amer在國內戶外山地裝備市場的中高檔定位,正好和安踏的品牌矩陣是契合的,安踏在當下中國市場的自營渠道優勢可以迅速擴張Amer在中國市場終端,結合Amer的產品研發、功能等優勢,可以在戶外山地運動裝備市場中佔有較大的市場空間;Amer有產品優勢,安踏有渠道優勢,再加上國內戶外運動市場已在崛起過程中,對於中高檔產品穿著配搭和專業功能裝備正是市場需求引導滿足階段。

國際市場佈局而言,每個品牌都有這個規劃和想法,其實更現實的國際化,理應立足中國市場做好中國消費者多元生活方式配搭產品和裝備的體驗提供商就有足夠的事業去做。引進國際品牌做好中國市場就是另類的國際化。

如果一定要在2025年做1000個億應該是更近一步了,但僅供收購Amer是不夠的,需要安踏旗下品牌都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在未來依然有足夠資本能力和經營能力去消化兼併購更多品牌才能實現這個方向與目標,故安踏未來的買買買依然會持續下去。

二、安踏和Amer互補嗎?

1、Amer旗下品牌偏戶外市場,和菲樂偏時尚,比較起來品牌差異有互補;安踏運營Amer全球確實有挑戰,安踏主營業務在中國;

2、股市起伏跌宕不好說,維格娜絲蛇吞象兼併購小熊維尼市場面也不看好,但實際上今天的維格娜絲還是靠小熊維尼撐場子,畢竟安踏拿出市值將近一半的錢去買一個境外公司,對於投資者而言,短期效應更重視,而企業經營者不僅僅只是重視短期效應,也要重視中長期帶來的增值,國內戶外中高檔用品市場的崛起勢頭也非常大,拿來主義的兼併購是上市公司的選擇上策;

3、安踏收購的意願肯定很強,不然這樣高的投入也願意參與,說明安踏志在必得,但Amer的股價飆升從市場面來看中國資本、中國經營、中國市場還是帶來利好,但最終是否成功收購不僅僅只是雙方的意願,還有其它因素。

4、成功收購對於安踏而言絕對是上一個新的臺階,離它的2025千億夢想更近了,更有希望超越李寧成功晉升為國際運動品牌公司;

5、和基金合作是每個買買買的企業都必須面對的,無論維格娜絲蛇吞象,還是百麗退市,都有基金和私募的影子,有錢沒錢不是主要,關鍵看安踏是否具備足夠的經營能力消化好Amer,如果安踏藉助中國戶外山地運動市場產品穿著配搭和專業裝備的龐大需求,還是有機會像菲樂一樣給安踏帶來業績的驚喜,畢竟Amer旗下始祖鳥在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已擁有不菲的品牌聲譽;

三、安踏買買買基本功紮實嗎?

1、安踏主營業務減緩,可以看出產品研發創新不足;

2、安踏多品牌矩陣更多借助自身渠道優勢,但每個品牌定位的差異化導致每個品牌門店依然錯位,也就是說渠道多元化難以統一和複製,安踏渠道資源難以藉助;

3、安踏屬於生產批發轉型升級的零售品牌,自身的品牌、產品、門店等尚未穩定,過多的品牌擴張對於安踏消化能力有擔憂;

4、收購一個全球化品牌,撇開中國市場來看,安踏的國際化經營團隊尚未具備,僅僅只是聘用一些耐克、阿迪的經營人才依然是不夠的;

四、結束語

安踏的市值規模其實已經到了和耐克、阿迪差不多的價值,是安踏真的超越了?還是估值過高?抑或中國市場、中國品牌、中國企業、中國資本給投資者帶來無限可能的期望?但所有的公司價值最終都需要經營業績來體現的,國內市場尚未遙遙領先的情況下貿然全球化運營,這種擔憂與風險不僅僅只是安踏股價下挫這樣簡單?需要更多企圖規模化、國際化的安踏們需要去思考的?機會永遠存在,活下去比拔苗助長更加現實,中國企業快成長真的需要慢成長更為紮實……

安踏需要慢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