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爲

新來的朋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今天分享育兒心理學。我們知道,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分為先天和後天兩方面因素,遺傳是一方面,後天環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其中後天因素主要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從小到嬰兒時期通過啼哭傳遞自己的需求,到後來爸爸媽媽根據孩子的需求做出反應,再到寶寶慢慢長大,爸爸媽媽對孩子思想觀的樹立和教育,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為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一定的不足和缺憾,這些不足往往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指出,整個家庭的氛圍對孩子的教育是耳濡目染,無聲勝於有聲的。

通常家中父親比較暴躁,家庭的氛圍相對就會比較緊張,父母之間的戰爭也會時常發生,而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為

心理防衛機制

孩子為了自我保護,會形成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會想要將自己抽離出這種環境。慢慢的,他們會在這種環境中埋藏自己的本我情緒反應,並逐漸變得內向。

後天的自我選擇和社會塑造——在走出原生家庭後,如果接觸了不同而友好的社會環境,這種來自家庭的負面影響會漸漸被替代,他們開始在正面人物和環境中尋求積極的為人處世方式,也學會了移情和同理心,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就叫做後天的自我選擇和社會塑造。

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為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脫離原生家庭給予我們的不良的影響,不過這種自我塑造無疑是讓我們變得更好的一種方式。

所以在做心理重塑治療的時候,我們要冷靜下來,客觀的評價原生家庭給你帶來了哪些不良影響和教導。

做到客觀,是因為原生家庭中的父母給予我們的很多傷害是無形的且無意的,父母都是愛我們的,只是經常用錯了教育方式,導致了我們心理受到傷害。

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為

投射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父母,總是將自己的各種感覺、遺憾、傷害和不幸經歷投射在自己孩子身上,而自己卻渾然不覺。

他們往往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為先決條件,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全然不用理性而客觀的思想來對待孩子。

當失去理性的時候,他們就會給孩子亂貼標籤,即使是孩子很正常的行為,到了他們眼中,也會被貼上一個“不聽話”的貼牌。

他們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是自己的不良情緒和毫無耐心導致了孩子的一系列反抗行為,或者說是他們拒絕承認自己犯了錯。

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為

我們看到很多因為陷入低谷而焦慮的父母會把焦慮情緒加註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安全感。

想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遭到自己的父母的體罰,其實錯誤並不在你,但是父母卻實實在在這樣做了。

很多家長將外面的負面情緒帶回家,然後發洩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讓自己的孩子承受大人錯誤的懲罰。

原本很小的事情,被他們無上限的放大,於是各種大罵、羞辱隨之而來,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多無端的傷害。

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為

不良、不正確的反應

家長的這些不良、不正確的反應很容易激發兒童的自我心理防禦機制。這個機制是指我們在不能控制外界因素的時候,個體就會形成一種有條件的自我保護,目的是讓外界對我們的傷害和負面影響減少。

舉個例子,有的人在被虐打和辱罵的之後,就會產生這種機制,目的就是阻止自己再一次進入相同的懼怕環境中。

當家長忽視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變得不愛說話,因為他們知道即使自己說了,家長也不會有回應。

所以腦回路反射給他們的信號是,少去做這種無用的事情,這樣才能減少痛苦的體驗和焦慮。時間久了,就會讓我們的人格產生一些本來不屬於我們的性格特徵。

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說話,源自於父母的這些行為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自我是來自於小時候的正面事物,來自於關懷和愛,但是那些負面和難過的體驗,也會在潛意識裡面作用,與自我對立,進而產生敵我,那麼性格中的缺陷也隨著而來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