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手术失败了我就自杀!”真是患者一句玩笑话?

导读

不胜枚举的患者自杀,家属索赔事件,让医院防不胜防,令医护胆战心惊。内心安全防范已经远远大于治疗攻难。


2018年9月19日中午12点39分, 华厦眼科医院的鲍捷医生,在朋友圈中发出了一条信息:

“如果手术失败了我就自杀!”真是患者一句玩笑话?

今天手术遇到一位青光眼独眼患者,仅存的这只眼还做过引流阀植入。手术结束的一刻,病人对我说:“医生,我是来赌命的,如果这只眼手术失败了,我就自杀,已经想好了!”听完这番话,我不禁感觉后背发凉:“幸好没在手术前跟我说这些,否则绝对不敢做了,一条人命啊!

此消息一发,引起朋友圈一片感慨与唏嘘。有同行留言:“医生真不好做,潜在风险大,术前说了,估计没有医生给他做了。

听到这个消息,医院十分重视,立即前往病房与患者和家属沟通。

没想到患者家属居然说:“这是随口说了一句玩笑话,老头平时爱这样讲话

“如果手术失败了我就自杀!”真是患者一句玩笑话?

那位姓王的患者告诉采访此事的记者说,得知手术成功后,自己松了一口气,便说出了那番话。

欲盖弥彰之词,手术成功戏语?我就想怯怯的问一句,假如手术失败了呢?还是一句玩笑话吗?

要知道,医学技术是一门不完美的科学,临床手术也没有百分百的成功。这之间因个体和病情的差异,即使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手术也不会有绝对同样的结果,更没有绝对的只成功不失败的手术。

正因此,特鲁多才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可如今大家对医学已经过度的依赖,对医生超乎常人的要求,到医院就抱着花钱必消灾的求神拜佛心理。

必须万无一失,稳操胜券的职业要求,已经斩掉了医生大胆开拓锐意创新的翅膀,一个个就像在外力作用下摇摇晃晃的不倒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翼翼的行走在临床路径,循规蹈矩,不敢擅越雷池一步。

毋须讳言,

如今的医生,就像赵本山所言,如同飞行,不在于飞得多高,而在于平稳降落。

慢慢的,医生就都成了不敢硬气的一个群体。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脑袋成了病人的跑马场,思想保守的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心翼翼,因循守旧,循规蹈矩。这不是哪一个医生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国医疗群体的悲哀。

这一恐惧和悲哀,不仅仅来自患者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也来自于法律对善者保护的羸弱和对恶者执法的缺钙。

法律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并为社会现实服务。立法者的初心和本意,原是为了改变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状况。

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医疗纠纷的处理依据主要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后来,立法者在《侵权责任法》第七章专章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以期用最严厉的规章和最明确的条文来为医患定圭臬。

但遗憾的是,《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医患矛盾并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在每次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出现了医患倒置现象,患方每每成了强势进攻方,而医方则处于弱势被动防守方。对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仍有不少患方采取过分的过激的方式,用违法犯罪的代价,以鲜明医闹的形式去维权。

这种不适当的蛮横维权方式社会影响极差,轻则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重则造成医患双方人员伤亡。

患方的过激行为不仅不利于有效的解决问题,还往往使医者仁心寒凉,对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一步步的泯灭和失望,甚至绝望。

  • 前年6月,河南商洛一住院患者跳楼自杀,家属摆花圈医闹讨说法;

  • 去年7月,安徽旌德一位服毒自杀患者送医院抢救后跳楼自杀,家属停尸医闹;

  • 去年9月份,陕西榆林一产妇在待产中突然跳楼自杀;

诸此等等,不胜枚举的患者自杀,家属索赔事件,让医院防不胜防,令医护胆战心惊。内心安全防范已经远远大于治疗攻难。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中写道,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这种无法向人解释,解释也不能被人理解的不能流泪的悲哀,成为了横亘在医患之间的冰山。如果没有法制的春风,体制的暖阳,患方的敬爱,这座冰山就永远难以冰雪消融,难以迎来医患间那种你若生死相托,我便全力以赴的和煦和谐的春天。

对于医者来说,最可怕的是患者心中写满了猜疑,脸上却不见痕迹。

所以,若放胆去猜的话,那句“医生,手术失败了我就自杀”或恐是手术失败后的真心话,而不是手术成功后的玩笑话!

而成王败寇,才是医者最大的不幸,也是患者最大的不该!

精彩回顾

➤ 10个医患沟通的“坑”,你踩过吗?

➤ 5小时3万次心脏按压救回患儿,个例抢救值得宣扬吗?

➤ 卫计委官员的真诚告诫:别把医改当成名利场

➤ 护士晒工资单火了!很多人都不信:肯定是个假护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