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鈔本之《易筋經》後部第二式

第二段

趺坐如前,身形完全不動,唯兩手握拳之指,徐徐放開,以舒直為度。然後兩臂緩緩從側旁舉起,掌心向上,舉至肩平,屈肱內引,由頭上抄至玉枕穴後面,掌心向前,大指在下,兩手漸漸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頭後,兩手指掌根,適按於耳門穴之上,兩臂呈三角形。抱持不宜有有形之力,頭略後仰,胸稍前突,心意仍須注丹田。抱住頭顱之後,停頓片刻,即提氣上升,意想丹田之氣,經過臍輪,上達心包,而過喉結,直至頂門,停留片時,由頂門向後轉下,經玉枕穴由頸椎緣脊而下,過尾閭抄至海底,再轉上回至丹田。

頂門之百會穴,實為首部要區,而臍下之丹田穴,實為內府寶庫,氣力上升,則貯於百會,氣力下降,則歸於丹田,一升一降,周天循環之道,一起一伏,陰陽造化之機。所以行此功夫,一切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勉強,且不可過於貪功。蓋本乎先天之靜穆,而致後天之生動也。練習以循環二次為度,然後將雙手放開,握拳置於兩膝之上,回覆原狀。式如圖二。

趙子鈔本之《易筋經》後部第二式

圖二(正)

趙子鈔本之《易筋經》後部第二式

圖二(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