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是一種什麼樣體驗?看完12位畢節老師的自述超感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9月10日是第34個教師節,我市表彰了一批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涵蓋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領域,是畢節試驗區教師隊伍的先進典型和傑出代表。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他們是教書的能手,數十年堅守教育教學一線;他們是育人的楷模,把立德樹人作為畢生追求;他們是時代的先鋒,為畢節試驗區建設培養實用、創新人才。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他們以堅定的信念感染學生

以廣博的學識教育學生

以高尚的品德影響學生

以豐沛的愛心溫暖學生……

圈圈從這些優秀代表的先進事蹟中擷取部分精彩,以此展示這些默默耕耘者的大愛和智慧,展現他們躬耕教育教學一線的園丁風采,弘揚他們釘子般的敬業精神、蠟燭般的奉獻精神。這是我們對全體教師的真誠禮讚,也是畢節人尊師重教的價值表達。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金沙縣安底鎮中心完全小學雷敏:

“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培養”

20年前,雷敏在金沙縣安底鎮民主小學讀四年級,一天,老師問同學們,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她舉起手大聲回答:“我的夢想是做一名好老師。”

2005年8月,18歲的雷敏從黔西縣師範學校畢業後,成了金沙縣安底鎮大寨小學的一名教師。夢想成真的那一刻,雷敏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老師,還想起了《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歌詞。

從大寨小學到安底鎮中心完全小學,雷敏的家庭和生活經歷了不少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她的初心:做一名好老師。

3年前,雷敏所教的班上來了一個特殊的學生梅林(化名),他的衣服褲子很髒,不愛說話,也不和同學們玩。雷敏心裡酸酸的,放學後,立刻到梅林家家訪。

“梅林的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嗜酒如命,他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瞭解情況後,雷敏不僅在課堂上關心他,課後還經常和他交流,輔導他做作業,給他做心理疏導。

“後來,他不僅能把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還幫助爺爺奶奶做很多家務。2016年,梅林被評為金沙縣美德少年。”梅林的變化,讓雷敏倍感欣慰。

“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培養”是雷敏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因為心中有愛、有責任,雷敏經常早上7點半就到學校,下午5點半才離開。

“提前到學校,又延遲離開,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輔導和關愛。”除了每週上13節課,雷敏還擔任心理輔導室的老師,除了輔導學生做作業和做心理輔導之外,她還對學困生傾注了更多的關愛。陪他們玩遊戲,關心他們的生活,孩子們有不良情緒時,及時疏導,給他們過生日……在孩子們的眼裡,雷敏就是他們的“知心媽媽”。

辛勤付出結碩果。雷敏先後被評為優秀教師、骨幹教師等。對於取得的成績,雷敏說:“做一個好老師,是我從小的夢想。我要繼續向優秀的老師看齊,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向優秀老師請教,積極參加貴州省鄉村名師培訓等,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在這條幸福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9月5日下午,生機小學剛放學,張群就匆匆趕去與其他老師會合。教師節快到了,他們正在為全鎮的教師節文藝演出排練舞蹈《七月火把節》。

晚上10點回到家,張群終於可以休息了。這一天雖然累,可她心裡高興。

每年的教師節,都是張群最幸福的時刻,因為學生們會給她準備一些特別的禮物——卡片、書信,甚至是寫在黑板上的祝福。“每每這時,我就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說著,張群給記者展示了她收到的卡片,其中一張寫道:“經過3年的相處,我不僅把您當成了最敬愛的老師,還把您當成了朋友、姐姐……姐姐(老師),我不會忘記您的,您也千萬不要忘了我這個機靈鬼哦!”

寫下這張卡片的女孩夢夢(化名)已經畢業,是個成績優異的孩子,曾因為身患殘疾而十分自卑。張群常和她談心,給她講一些關於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漸漸地,夢夢從自己的心理陰影裡走了出來,成了一個陽光開朗的孩子。

張群喜歡和孩子們交心談心,夢夢只是其中的個例。“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才能及時排除學生思想上的顧慮,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們也喜歡和張群交流,有什麼小秘密,也都願意告訴這位“姐姐老師”。

“孩子們需要的並不多,就是愛,真心的愛!”張群秉承著這樣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將課程設計成他們感興趣的情景或問題,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譬如,上圓柱圓錐體積這堂課時,她先讓孩子們回家做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然後在課堂上用沙子填滿它們,讓學生理解得更加直觀、透徹。

有時,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她還會“請教”孩子們,讓孩子們變成“小老師”,為她答疑解惑。“提到玩,孩子們最高興,所以,只要合適,我們的部分課程都是在遊戲中完成。”張群說。

看到學生取得的成績,見證學生的成長變化,張群覺得,這就是教師這份職業的幸福所在,而她也會在這條幸福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畢節一中龍澤惠:

“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龍女’老師,提前祝您教師節快樂!此時我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大學,這裡陽光溫暖,如同您給我的關愛,讓我一路向前,成為最好的自己!”9月9日,教師節前一天,畢節一中教師龍澤惠收到這樣一條祝福短信,心底泛起陣陣溫暖,一時間,許多往事湧上心頭。

發短信的是她曾經教過的一名學生,也是她教育生涯中第一名資助對象。2001年,龍澤惠從教的第二年,她偶然從別人的閒聊中得知,大方一中的一名初中生學習成績優異,卻因家庭困難,一度想放棄學業,這讓龍澤惠心生憐惜。為了幫助這名學生,她每月從自己500元的工資裡擠出50元,作為這名學生的生活費,並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其諸多鼓勵。在她的幫助下,這名學生重新振作精神,勤奮學習,如今已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

說起這些,龍澤惠感慨萬千:“對那名學生來說,我的資助或許是他人生的一次轉折,對我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這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我漸漸明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何要把‘傳道’放在第一位。”

從那時起,龍澤惠每年都會資助一兩名學生。同時,她還牽線搭橋,把家人、朋友也介紹到愛心團隊中來,集眾人之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關心、愛護他們,在他們困難的時候扶一把,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

從教18年來,很多學生在她的幫助下,走出陰霾,戰勝困難,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讓龍澤惠感到欣慰的是,她幫助過的很多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也開始身體力行,幫助他人。這便是她這些年來一直堅守的“師道”。

除了對困難學生的資助,龍澤惠對自己的每個學生,都始終保持誠摯的愛心,傾注滿腔熱情。她是學生口中溫婉的“小龍女”,是幫助學生化解危機的“知心姐姐”,更是學生求學路上的心靈導師……

“10年前,學生們親切地叫我‘小龍女’,隨著年齡增長,現在我已經升級為他們的‘姑姑’。”說起和學生們的師生情誼,龍澤惠臉上漾起溫柔的笑容,雖然她沒有過多地講述和學生相處的種種細節,然而,僅從學生對她親切的稱呼便能略見一斑。

2006年,她帶的班上有個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有些厭學情緒,每天上課都會遲到。“我那時剛開始當班主任,沒有經驗,為了改掉這名學生的壞習慣,我先是苦口婆心地勸,沒有效果。後來,我給他買了個鬧鐘,仍然不起作用。最後,我每天早上打電話叫他起床,那段時間天天如此,從不間斷。”這樣的付出,讓那位學生深受感動,最終改掉了遲到和厭學的壞習慣,重新振作精神,努力學習,成績也節節攀升。

這樣的小故事,在龍澤惠和學生之間時常發生。也正是這一個個小故事,彙集成了她與學生之間濃濃的師生情誼。

談起對學生的付出,龍澤惠淡然地說:“我所做的都是身為一名教師的本分,我只力求做得更好一點,盡我所能,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織金一中張順全:

“愛,是教育的靈魂”

“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把愛的雨露灑向每一名學生,才能讓他們在學習中如魚得水,成長成才。”這是織金縣第一中學教師張順全的教學理念,樸實、溫情。

1991年,18歲的張順全從織金縣師範學校畢業後,懷著對教育事業的憧憬與熱愛,走上了三尺講臺。織金縣黑土中學是他教育生涯的“首站”。那是一所偏遠的鄉村初級中學,當時教學條件十分艱苦,教育基礎設施落後、師資流動性較大。

面對困難,張順全並未踟躕不前,也未好高騖遠,而是立足實際,給予學生關懷,讓學生真正懂得學習知識的意義,從而愛上讀書!

1998年,張順全擔任黑土中學校長。他開始發動全校教師實行“包村制”,進村入戶動員學生入學。那時,教師們白天上課,晚上家訪,鼓勵適齡兒童入學,規勸輟學學生返校。

在教育方式上,他大膽嘗試,推崇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隨時隨地多形式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室、操場、宿舍以及學校門前的山坡和田野,都成了他們的教學場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張順全的帶領下,黑土中學教學實力逐年向好。到2005年,全校師生人數已超過900人,升學率也有了極大提升。

“不要擔心付出沒有收穫,你的任何努力,生活都會以不同的方式給你回報!”說這句話,是因為張順全想起了一件事:2004年,他曾教過的一名學生找到他,非要用自己人生第一份工資請他吃飯,“他是我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個,上學時,他因為種種因素面臨輟學。我到他家中走訪勸學,用我參加工作領到的第一份工資給他買了一些學習用品,最終,他回到了學校,後來考上了高中、大學,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對張順全來說,這是一種鼓舞,就如同教育路上的一盞明燈。他堅信,無論這條路有多漫長、多艱難,朝著光亮的地方繼續前行,沒錯!

2005年離開黑土中學後,他先後到織金縣牛場中學(現織金七中)、織金縣教育局等學校和單位任教、任職。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與擔當,他真情服務學校、真心奉獻學生,春風化雨,不懈耕耘,勇創佳績。

2015年,張順全到織金縣第一中學任教,秉持著“對教育要熱愛、對學生要呵護”的理念,在教學工作中兢兢業業、孜孜不倦,陪伴一批批學生走過了一個個春秋。

張順全說:“教育路上,我願做一陣春風,讓山花開滿原野!”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金海湖新區竹園中學楊秀: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孩子們”,是楊秀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字,她總喜歡把自己的學生稱作孩子。楊秀是金海湖新區竹園中學的一名英語老師,從1997年參加工作至今,已在三尺講臺默默耕耘了21年,把滿腔熱血獻給了她摯愛的孩子們。

對於班裡的學困生,楊秀總會給予更多的關愛。“上課提問多鼓勵,課後輔導要耐心,犯了錯誤不急躁,錯誤嚴重不發火,屢次不改不灰心,問題不解決不撒手。”這是她轉化學困生的感悟。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麼多年來,楊秀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嚴於律己、率先垂範。“有一次,我一進教室就見滿地的紙屑,孩子們都靜靜地看著,似乎在等著我責備,我彎下腰把身邊的紙屑撿進紙簍。‘此時無聲勝有聲’,從那以後,教室裡便沒有了亂扔垃圾的現象。”楊秀說。

在學生心裡,楊秀不僅是一名老師,還是一位知心朋友。她至今還記得2003年生病住院的情景。

那是一個端午節,楊秀生病住進了醫院,窗外下著大雨。“我當時就聽見一陣噼噼啪啪的腳步聲,一下子門開了,三十多個學生站在我的床前,他們的頭、衣服、褲子,全都溼透了,只聽見急促的呼吸聲。”幾分鐘過去了,誰也沒有開口說話,楊秀的眼眶卻溼潤了。

這時,一名學生慢慢走到她身旁,貼近她耳朵說:“老師,我爸說,今天是遊百病的日子,爬山採藥、摘野果子,可以驅邪避災。我們中午放學的時候,代替您去爬山,並帶來這些東西。”三十多名學生手裡拿著野桃子、沙糖果、野李子、車前草、過路黃等。“今天是端午節,你們到現在還沒有回家過節,步行五六公里到醫院來看我……”我心裡又暖又心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雨停了,孩子們各自回了家,看著空蕩蕩的病房和學生留下的禮物,一個小小的塑料袋吸引了楊秀的目光。她打開袋子,只見裡面全是零錢,有一角、兩角、五角、一元、兩元……還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老師,這是我們的心意,您一定要收下。”楊秀清楚地記得,她當時數了很久,但最終也沒數清楚到底有多少錢,因為眼淚早已矇住了雙眼。之後,她將這些“愛心款”換成獎品,又獎勵給學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曾有幾所外地的私立學校欲高薪聘請楊秀,都她被拒絕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竹園鄉人,我還是想為家鄉的教育出一份力。”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百里杜鵑百納鄉恆大七小彭黎豔:

“做一名像羅老師那樣的老師”

由於父親是一名教師,從小在學校里長大的彭黎豔深受影響,一直把“當老師”作為自己追逐的夢想。

2002年,年僅18歲的彭黎豔從黔西縣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原大方縣百納小學開啟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彭黎豔口中的羅老師,是她初中時的老師羅克勇。“羅老師對我的影響比較深,他的教學方式新穎獨特,非常吸引學生,他和學生亦師亦友的相處方式更是影響著我。”彭黎豔說,從那時起,她就夢想著要做一名像羅克勇那樣的老師。如今十多年過去,她也一直以這樣的“標杆”嚴格要求自己。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由於學校條件有限,沒有教輔工具,課堂上總感覺沒有活力,‘乾巴巴’的。”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文字的魅力和學習語文的樂趣,彭黎豔常常一下班就開始製作有趣的教具,如頭飾、拼音卡片等。有時為了製作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具,她往往要加班到深夜。

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上第一節課的體育老師給彭黎豔打電話說,她的班裡有幾名學生不知什麼原因沒去上課。考慮到夏天安全隱患多,彭黎豔立即四處尋找,可找遍了校園及周邊還是未果。終於,急得團團轉的她從其他學生口中得知,缺課的幾名學生放學後就去學校對面的山上玩耍了。

於是,彭黎豔一刻不敢耽擱,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到山上尋找。經過半小時的搜尋,她終於在山上找到了那幾名學生。當時,其中有一名學生已經中暑,她馬上採取措施給中暑學生消暑。

學生們見彭黎豔為了尋找他們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紛紛主動認錯。而擔心學生危險的彭黎豔情緒一下子激動起來,“不爭氣”地邊哭邊說:“這麼大的太陽!你們幾個要是出點什麼事……怎麼辦?”

回想起這件事,彭黎豔表示,作為老師,在學生面前情緒失控確實不應該,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她知道,“只要你是真心對他們,他們心裡跟明鏡似的,也會反射回來”。

走到彭黎豔負責的班級,你會眼前一亮:有學生自己寫的班歌、親自設計製作的班徽;一張張“展示桌”上擺滿了孩子們製作的手工藝品;傲然綻放的鮮花為教室平添了勃勃生機。她還把學生們排演的課本劇用視頻錄下來,作為“六一”兒童節禮物送給孩子們。同時,她也常收到“老師,節日快樂”“謝謝老師”等字條或賀卡。

“當你看到孩子們健康快樂地一天天長大的時候,再苦再累,再繁瑣的工作你都會覺得值。”說到這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已“轉戰”到百里杜鵑管理區百納鄉恆大第七小學的彭黎豔說,“我知道,老師這條路對於我來說還很長,但我會一直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做一位好老師!”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赫章縣可樂鄉中心小學王豔:

“學生是我堅守的動力和源泉”

早上,她總是第一個走進教室,一邊整理當日的教學內容,一邊等待學生到來;中午,她從不午休,陪在校學生聊天、做遊戲;夜深人靜,她還在臺燈下備課、批改作業……在赫章縣可樂鄉中心小學,人們早已習慣王豔如此忙碌的身影。

光陰似箭,轉眼間,王豔已在鄉村學校默默耕耘16載。王豔老家在赫章縣珠市鄉小韭菜坪山腳下,小時候,她每天和小夥伴們無憂無慮地玩耍。可到了上學的年紀,由於寨子整體經濟條件不好,很多和她同齡的人都沒有機會邁入課堂,而她因為家庭相對寬裕,才有了上學的機會。

“那時候,小夥伴們羨慕的眼神讓我刻骨銘心,所以我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並暗暗發誓:以後要當一名教師,讓所有小朋友都能有學上。”2002年,王豔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寨子裡走出去的第一位女教師。

那時,王豔選擇在相對邊遠的諾素小學開啟自己的執教生涯。對於該校的艱苦環境,王豔早有耳聞。不過,“做好所有吃苦準備”的她,還是遇到了難題:除了飲用水要到兩公里外的水井裡挑,買不到蔬菜也是一個棘手問題。王豔不得不利用週末步行25公里回家,又揹著一週所需的食物步行返校。

之後,由於工作調動,王豔離開了那所學校,但她依舊發揚愛崗敬業的精神,繼續耕耘在教育一線。

教學中,王豔喜歡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時候還自掏腰包買獎品鼓勵學生,遇到貧困生有困難,她更是慷慨解囊予以幫助。

王豔執教的班裡,有一個叫玉琪(化名)的女孩,她的父親在她進校前就去世了,母親為了償還之前醫治父親欠下的鉅額費用,不得不外出務工。

由於缺少父愛和母愛,玉琪漸漸變得內向、自卑、不喜與人交流。為此,王豔經常去她家,手把手教她做飯、炒菜、洗衣服等,還幫她溫習功課。在王豔的幫助下,玉琪慢慢變得開朗,學習成績不斷提高。

這件事,只是王豔關愛學生的一個縮影。在她看來,這些“小事”原本就是老師應該做的,不值得一提。但學生卻會記在心裡。

每逢節假日,她都會收到學生的祝福,有時學生還會相約來看望她。每每這個時候,就是王豔最幸福的時候。她說:“學生,是我堅守的動力和源泉。教師工作,除了需要用真情和真心,還需要持之以恆。學生對我的愛就是因此而來的。”

9月7日,教師節前夕,王豔收到了很多來自學生的祝福。帶著這些溫馨的祝福,她更加堅定地踏上三尺講臺,開啟了新一天的教學工作。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黔西縣長堰中學王加榮:

“老師做的都是良心活”

新學期開始,王加榮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制定學期教學計劃、上課……這樣的忙碌,他已經習慣了。

2017年,王加榮除了給學生上課,他還要清點可以享受教育資助的家庭是否得到資助,給老百姓宣講政策,與老百姓一起整治環境衛生……每項細微的工作,他都兢兢業業、高效完成。

在這樣的忙碌中,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學生們的默默支持。“一年的時間裡,學生們都很體諒我,也不調皮了,還幫我把相關政策傳達給他們的家長。是他們的支持讓我沒有了後顧之憂。”王加榮說。

課外,王加榮喜歡和學生交流,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傾聽學生的小秘密,他希望自己能以一個“知心大哥哥”的身份走近學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只有更加深入地瞭解他們,乃至瞭解他們的家庭,才能更好地在他們的成長路上起到引導作用。而只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在學生心裡有了一席之地,上起課來才能事半功倍。

如今的王加榮在教學中,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了。但最初走上教師崗位時,他也有“沉不住氣”的時候。

那還是在黔西縣定新中學任班主任時,為了讓學生在課餘時間能夠得到有效的輔導,他常常放棄自己的午休時間與留在教室的學生一起學習。一次,他和學生之間發生了一點矛盾,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一氣之下,他對學生們說,會請求學校為他們換一位班主任。學生們一聽,急了,流著眼淚央求他別走。看見學生們的眼淚,王加榮心軟了,也懊悔起自己的所作所為來。

也正是這一次的經歷,讓他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新的認識。“每一位老師做的都是良心活,老師的一次失誤或一點小情緒,可能影響的就是一個班的幾十名學生。所以,我們的言行不容有失。”王加榮說。

現在,王加榮在黔西縣長堰中學從事數學教學,兼之管理學校教務工作,這讓他無力再擔任班主任,但他最懷念的,還是自己當班主任時,和學生們朝夕相處的日子。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楊芳:

“我要把自己所學都教給學生”

楊芳是執業醫師,是副教授,是護士,是營養師,還是畢節市醫師執業資格考試考官……但於她來說,在這些身份裡,最幸福的還是成為一名教師。

1998年,楊芳從貴陽中醫學院畢業後,就來到畢節衛校(現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畢節醫專),開始了護理學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

如今,已在教育一線默默堅守20年的楊芳,除了擔任學校多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參與護士資格考試輔導外,還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工作。

提起往事,楊芳仍記憶猶新。那是她入職第二年,第一次當班主任,班上有一名成績不錯的學生,剛入學半年就因為家庭困窘要輟學。楊芳雖與這名學生交流了多次,但這名學生最終還是離開了學校。這件事,讓楊芳遺憾了好長時間。

楊芳帶第三屆學生的時候,遇到了同樣的情況,但這一次她有了解決的辦法。

當時,一名學生家裡突然出現變故,她父親因故離家,母親臥病在床,家裡還有一個12歲的弟弟需要照顧。她因此想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撐起這個家庭。

得知這一情況,楊芳一邊找這名學生談心,一邊積極向學校爭取助學金,同時自己也資助一部分。就這樣,學生終於留了下來。

為了解決該生上學期間的費用,楊芳和同事們商議後,在學校為該生找了一份勤工儉學的工作,直至其完成學業。

“我們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為孩子們的未來著想,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基礎。”作為高等專科學校老師,楊芳更關注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專業技術知識。教學中,楊芳總是帶著“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掌握什麼?想考證書要解決什麼?”等問題,為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無論是護士資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營養師證,楊芳都跟著學生們一起上課,一起備考,一起考試。

“‘博厚仁心,至善技精’是學校護理系的系訓,這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時刻提醒著我們老師。”楊芳說,“我要把自己所學都教給學生。希望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學以致用,少走彎路。”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威寧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袁先波:

“希望每個學生都健康成長”

儘管夜已經很深了,袁先波還是先一一檢查了學校宿舍,才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開始備課。從上個學期開始,他在學校又多了一重身份:校舍管理員。

袁先波於2003年從湖北孝感學院畢業後,經朋友介紹去往遵義一傢俬立學校教書;2008年他參加特崗教師考試,來到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果化小學教書;2013年考調進入威寧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從事數學教學工作。

剛到果化小學時,由於學校師資不足,除數學外,袁先波還要承擔語文教學工作,這對數學專業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題。為了上好課,袁先波買來各類專業書籍刻苦研讀,並向其他語文教師請教、去他們的課堂聽課……“辛苦是一定的,但同事們都很幫助我,不吝傳授我各種經驗,多虧了他們。”袁先波說,通過努力,他最終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工作是幹好了,但說起在果化小學工作的這段歷程,袁先波卻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妻子。“我剛去觀風海的第一個月,我的孩子就出生了。”那段時間袁先波工作繁忙,加之路不好走,直到孩子生下來一週後,他才趕到了醫院。對於妻子的支持,袁先波充滿愧疚和感動。

進入威寧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後,由於是寄宿制學校,作為班主任,袁先波和學生們相處的時間也大大增加。

在學習以及班級紀律上,他採取“法治”:制定好班規班紀,並要求每個學生都嚴格遵守。在生活上,袁先波則會展示其柔情的一面。之前他的班上有一名學生家庭情況不好,剛進校時身材瘦小,一個星期的生活費只有50元錢。為了幫助這名學生,袁先波號召教師們為他捐款,解決他的生活費問題。自那以後,學校裡就有了一個“思源助學基金”,資金來自教師和家長自願捐款,重點資助貧困學生。

袁先波對學生的關懷還體現在對學生成長環境的關心上。班上有一個孩子,父母都去了外省打工,家裡只剩下年邁的外婆。鑑於此,袁先波便與孩子的父母聯繫,希望他們多回來陪陪孩子,至少每週與孩子通一次電話,而他也隨時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初中生正處於叛逆期,需要隨時關注、及時引導,我希望我的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袁先波說。

去年,袁先波收到一份禮物——一本相冊,裡面是2016屆學生的照片,每張照片下面都寫著一段祝福的話。“這本相冊我時不時會拿出來翻一翻,裡面是我的學生離開學校一年後的模樣。”收到這樣情真意切的禮物,袁先波非常欣慰,看著學生們健康成長,袁先波從心裡感到高興。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大方縣恆大第四幼兒園丁豐麗:

“把最真的愛留給孩子”

“把最真的愛留給孩子,把最美的微笑留給家長,把最苦的事留給自己。”2005年畢業於貴陽幼兒師範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丁豐麗,沿著她的座右銘,保持一顆熱愛幼教事業的誠心,踐行著自己的育人夢。

幼兒園老師是幼兒的教育者,是孩子的“領導者”,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班上的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大方縣中心幼兒園的一名老師、一名班主任,丁豐麗立足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制定教學目標,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服務。

一位好的班主任不僅要能安排好學生學習任務,協調好班級教師工作,還要做好家長工作。面對家長,丁豐麗始終保持微笑,不管家長有何質疑,她總是以理服人,耐心解答家長的每一個疑問。

對班上的孩子她也十分耐心。丁豐麗負責的班裡,有一個叫琪琪(化名)的小朋友,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有一次,琪琪在衛生間弄髒了褲子,丁豐麗主動幫其清洗。之後,她耐心和琪琪溝通才知道,琪琪在家一直使用馬桶,從未接觸過學校這樣的廁所,才弄髒了褲子。

“家園共育是我一貫主張的教育模式,我也希望能通過家長和園方的配合,幫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達到共同培養孩子的目的。”於是,丁豐麗聯繫琪琪家長,說明了情況。經過一個學期的引導,琪琪的習慣改變了很多。琪琪媽媽感激地說:“琪琪在幼兒園不僅學會了很多知識,還變得更加懂事了。”

在業務能力方面,丁豐麗深知“要給幼兒一杯水,自己就要擁有一片海洋”,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才能更好地為孩子服務。為此,她大量閱讀幼兒教育類書籍,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還積極參加各類學習以豐富自己的閱歷。

教學活動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使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發揮,教學中,丁豐麗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注重幼兒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孩子們天真活潑的樣子,是我工作的源泉。尤其是那一聲聲‘老師好’,會立刻把我帶進他們那沒有煩惱的歡樂園,我願一直沉浸在這樂園裡,和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丁豐麗說。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体验?看完12位毕节老师的自述超感动……

納雍縣沙包鄉龍古小學劉桃:

“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晨光熹微中,劉桃收拾好工作所需資料,就出發去上班。除了節假日,作為班主任,她每天都要在7點半之前趕到學校,監督學生早自習。

因為學校缺乏教師,劉桃在教授數學之餘還兼任美術教師,並負責學校德育工作。用她的話來說:“天天連軸轉,像個陀螺一樣。”

龍古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劉桃兼任了其中兩個年級的課,傾注了大量心血。

劉桃班上有一個學生,因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導致本來學習成績不錯的他成績連連下滑,人也變得貪玩起來。為了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回到正軌,劉桃經常找他談心,但學生對劉桃的關心表現得很排斥。有一天,這個孩子與同學玩鬧時撞在教室門框上,傷了腳踝。當時,劉桃就在教室裡,二話沒說就聯絡校長一起把孩子送進了縣城醫院進行治療。在學生住院期間,劉桃每天都去看望、安慰他。一連多天的探望與關心,劉桃終於打開了孩子的心扉,學生願意與她交流了,並且主動請她來醫院補課,把心思重新放到了學習上。

另外一個學生,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也改嫁了,他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兩位老人身體都不好,對孩子的照顧也有限,因此這個學生對學習從不上心,人也自由散漫。劉桃接手他所在的班級時,他有許多壞習慣,還經常和一些社會上的人混在一起。雖然這個學生比較難管、難教,但劉桃的信念很堅定:“我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於是劉桃試著接近他,與他交心,去他家裡瞭解情況,依照他的興趣愛好教他下象棋等等。慢慢的,該生不再逃避,開始試著問劉桃一些學習上的問題。“當他主動和我提及他的生活時,我心裡非常高興,我可以改變他了!”劉桃有了信心,開始適時關心、鼓勵他,告訴他做人的道理,過節時還專門去他家裡慰問。經過劉桃長期不懈的努力,該生開始看書學習,上課也認真聽講了。劉桃看到這樣的變化,甚是高興,主動為他補習之前落下的課程,那個學期的期末考,學生的數學成績得到了較大提升。

劉桃說,她做這些,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主要是心疼那些沒有得到關愛的孩子,她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給予孩子們溫暖。她始終覺得,學生要靠老師的耐心、愛心、信心去感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