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父母溺爱的心理真相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父母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无论是教育还是吃、穿、用、行等日常生活,觉得自己儿时没有的,得不到的一定要让孩子拥有,就是“再穷再苦”不能亏了孩子,逐渐的走上对孩子溺爱的道路。

揭开父母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表面上看好像很伟大,父母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他们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做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的给予自己,也是对儿时自己的一种补偿心理。

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内在的小孩”(我们自己对童年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记忆)向外的透射。溺爱的父母将“内在的小孩”透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

揭开父母溺爱的心理真相

“内在的父母”(对自己现实的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父母对自己太过苛刻,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觉得如果对自己的好或者对自己就像对孩子一样好,“内在的父母”就会对自己说“你这么大人了,不该这样惯着自己,爱自己不对”,既然这样,他们就只好去拼命爱孩子。

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忽视孩子真实的自身需要,尤其是成长的需要。溺爱的父母潜意识里恨不得孩子永远不要长大,一辈子做他们“内在的小孩”的透射,一旦孩子长大独立、脱离父母,他们就会感到失落,像是丢了什么似的。

揭开父母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之对应的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做到这点父母要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意识到这点很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选择了偷懒的溺爱。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和纵容型,包办型溺爱的父母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也就是说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去满足。

揭开父母溺爱的心理真相

包办型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计划,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所以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

一位28岁的女钢琴家,她在弹了23年钢琴拿了无数大奖之后,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而弹,从来没有为自己而弹,觉得自己28年白活了。包办型的孩子他们一生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因为他们不知道今后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选择怎么去抉择。这种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是孩子必须要回报好成绩。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幸运地回报包办型父母好成绩:

一位母亲为孩子伤透了心,找心理咨询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有鞋带的鞋子?夫人点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你是不是不再让他洗碗?夫人说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床铺整整用了两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接着说,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夫人问,我以后该怎么办?

专家说,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揭开父母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的心理真相-----宠爱自己,溺爱也是陷阱,是父母亲手挖的,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放佛不可指责。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