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有咖」用語言點亮東漢歷史——齊魯文化人物 魏新

「齊魯有咖」用語言點亮東漢歷史——齊魯文化人物 魏新

從網絡上搜索魏新,會有一句非常簡單而準確的話:1978年12月生人,作家、詩人、學者,他是《百家講壇》開播以來最年輕的一位主持人,這足以概括出他的傑出與博學,或許對《水滸傳》的熱愛,才成就了他對東漢的深度研究。

初涉文學創作便獲千萬點擊

上大學的時候魏新看到顧城的“黑暗給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從此喜歡上了詩歌,一發不可收拾,喜歡上了朦朧派詩,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嚮往理想的國度。

大學畢業,想順其自然的活著,魏新回到曹縣當了一個酒吧老闆,讓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寫詩,創作。九十年代末期,互聯網的發展給廣大的文藝愛好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魏新將自己的詩歌發表在網絡上,和更多的愛好者交流,也因此結交了很多文藝界的朋友,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給魏新推薦了一份報社的工作,就這樣,魏新再次背起行囊來到省城。

家家泉水,戶戶楊柳,在泉城濟南的日子,魏新對文學的創作更加的渴望。

2006年,第一本長篇小說《動物學》上線,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該書瀏覽量已經超過了一千萬,躋身連載圖書點擊率的前五位。

關於《動物學》,文學界有多種評價。有人說這是一部“中國版的《北迴歸線》”,還有人說這是“王朔精神”的延續和發展。但魏新認為,《動物學》的故事雖然是從濟南開始,又到濟南結束,但中間穿插的大部分內容,卻是主人公在縣城的邊緣生活,即使在寫城市生活的時候,主人公的思緒也會突然轉到縣城,

寫完《動物學》以後,我想我應該換一個姿勢或者換一個角度,去和這個世界對話,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從我最熟悉的入手,我最熟悉的從小最喜歡的名著就是水滸傳,我覺得《水滸傳》裡面包羅了人間萬象,所有的名著都像百科全書一樣,雖然時間是寫的過去的事情,但是現在很多東西都沒有變,現在我們除了信息比較發達,科技比較發達,交通比較方便之外,其實人,人性都沒有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依然沒有變,這種文化其實一直保留下來的,所以說《水滸十一年》那本書,雖然是以編年體的形式評的水滸事件,去評的水滸人物,但其實說的都是現在的事情,只不過是換一個姿勢,換一個預期去表達而已。

《東漢那些事兒》為魏新撬開了《百家講壇》的大門

「齊魯有咖」用語言點亮東漢歷史——齊魯文化人物 魏新

2009年曆史小說《東漢那些事兒》出版,再次引起廣大讀者的追捧。魏新和當年的明月一樣,都是把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寫得豐滿、深入人心。 魏新運用了多重視角,在還原歷史以真實和質感的前提下,呈現了一個個新的歷史畫面。

據魏新介紹,《東漢那些事兒》那本書原來那名其實不叫那名,因為當時由於那些事系列非常火,所以書商嘛,書商也是商人,商人總是逐利的,為了讓這本書賣的更好,就起了一個當時他不太樂意的這麼一個名字,但是可能也恰恰就是這個名字吧,也吸引了不少讀者的關注。

「齊魯有咖」用語言點亮東漢歷史——齊魯文化人物 魏新

某天北京一個書商給他打了電話,說他看到了《東漢那些事兒》這本書,覺得內容非常適合時下很熱的《百家講壇》這個節目,但還需要看看他的現場表達能力,才能最終決定能否登上這個欄目。為了能拍出一個比較像樣的視頻,我買了很正式的唐裝,找了拍攝團隊,但在燈光一亮的那一瞬間,從未有過這種經歷的我,頓時有些蒙圈,最終在磕磕絆絆中完成了首次“個人秀”,結果當然是被否定了。不過後來好在自己重新調整了個人形象,將照片重新發給導演時,才最終獲得了“彔彔試試”的機會,然後就去北京錄,錄了兩次。

2009年10月,魏新在《百家講壇》上開始錄製《東漢開國》,歷時一年時間,以光武帝劉秀為主題的大型歷史系列講座《東漢開國》終於錄製完成,共二十五集。2010年10月下旬,大型歷史系列講座《東漢開國》在央視《百家講壇》熱播。

1978年的魏新不僅以出色的口才和幽默獨特的講述方式引起了觀眾的廣泛關注,也打破了《百家講壇》主講人的年齡紀錄,成為《百家講壇》開播以來最年輕的一位主講人。

尾聲:

踏入濟南的二十餘年間,魏新將自己的青春深深地紮根在了濟南這片集現代氣息與古老風韻於一體的熱土。濟南的市井、人文對魏新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自2006年以來,魏新陸續出版了《動物學》、《水滸十一年》《我將青春付給了你》、《東漢那些事兒》、《歡迎來到我們縣》等多部書刊,每部作品都受到了讀者熱捧,並且還在濟南、菏澤等地進行了籤售。2016年春節,魏新編劇的多部小品登上了央視及各大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並被百姓認可,魏新坦言這些作品的累積,都是老濟南真實市井生活的寫照。

「齊魯有咖」用語言點亮東漢歷史——齊魯文化人物 魏新

魏新以他獨特的多重視角的敘事方式,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故事變成了一本本生動立體的小說,重新影響和審視著現代的文明。歷史不應該只在教科書和博物館裡,每一個城市的穿梭者,都是時間的旅行者、歷史的記錄者,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要讓歷史照進現實,讓現實點亮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