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法院試水區塊鏈存證 確保數據真實性需提升技術實力

《法制日報》報道,從9月17日下午召開的廣東省廣州市十五屆人大第十六次會議上獲悉,繼杭州互聯網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後,全國第三家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即將成立。隨著網民數量的日益攀升、網絡糾紛案件數量的不斷高漲,成立互聯網法院早已勢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鼓勵用區塊鏈技術來保存證據,這對於電子證據留存,以及區塊鏈的具體行業落地都是一大利好,然而,如何確保區塊鏈不被淪為“噱頭”,真正確保數據真實性也成為隨之而來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互聯網法院勢在必行

國內互聯網日益發達,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已達8.02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8.3%,我國網民的人均週上網時間長達27.7小時。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夠滿足人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隨之而來的,發生在網絡中的糾紛數量也在日益提升。單看網絡購物糾紛,據廣州法院的所收案件數據顯示,網購糾紛數量2013 年僅為 6 件,到了2016年這個數量為2670件。

網民數量龐大、網絡糾紛數量上升,互聯網法院的成立成為大勢所趨,與此同時,案件發生在網絡,相應的糾紛過程和證據的形成、保存也大多在網絡中進行,互聯網法院在受理網絡案件時更加得心應手,有助於減輕傳統法院的負擔。法律界人士也表示,隨著互聯網法院案件審理的不斷推進,也將有利於促進我國互聯網法律的不斷完善。

鼓勵區塊鏈存證成亮點

互聯網法院在工作時間、證據留存、身份認定等多個方面都明顯區別於傳統法院,在過去,傳統法院繁瑣的認定和證據明確流程,大大影響案件審理進度,而互聯網法院的上線,則將這些問題都通過電子平臺完成,有助於提高效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高法印發的《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還顯示,鼓勵和引導當事人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技術手段,以及通過取證存證平臺等對證據進行固定、留存、收集和提取。

不僅如此,9月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宣佈司法區塊鏈正式上線運行,成為全國首家在審判工作中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法院。很顯然,區塊鏈+司法是互聯網法院的一大亮點,對於互聯網法院本身以及區塊鏈應用落地,都起到了雙贏作用。此前,區塊鏈技術一直不被看好,原因很大程度在於其實際應用的落地,而現在互聯網法院無疑為區塊鏈的應用落地提供新途徑。電子證據具有可篡改、可偽造的問題,影響其真實性與司法公正,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並且其作用也已在杭州互聯網法院實際案件審理中得到了驗證。6月底,杭州互聯網法院在一起案件審理中,首次確認了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

提升技術加強公信力

區塊鏈+司法前景可觀,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確保數據真實性?國信嘉寧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立明表示,區塊鏈等存證技術獲得司法部門認可的前提是能夠證明電子數據的真實性,他認為有些企業或團隊可能在“炒概念”,“大家應該關注的是,通過區塊鏈技術是不是能讓證據達到證明力,而不是搞噱頭。”

面對業內人士提出的隱憂,區塊鏈企業需加快技術提升,破除隱憂,加快行業應用落地,讓區塊鏈真正為司法、為更多行業做出應有的貢獻,而不是流於形式。對於企業來說,一方面是技術實力的提升,通過加快技術研發,讓區塊鏈能夠有效存儲真實的電子證據,提升存證安全性,解決行業痛點;另一方面,繼續加快應用落地,讓外界實實在在地看到區塊鏈技術的具體成效,破除外界的即有印象,以便更好地促進區塊鏈本身的落地與推廣,而不是一直被負面消息所困擾,真正發揮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