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忆子粄:一粄一故事

忆子粄为乳白色,造型别致,像方形的小茶杯,除头部露出外,粄的四周都被蕉叶包裹得严严实实。忆子粄的皮十分厚实,因为用糯米制成,口感黏韧。粄包有炒熟的猪肉丁、豆干、香菇、虾米、等丰富的馅料,口味咸香。

客家忆子粄:一粄一故事

传说在明末清初,大埔县有一位贤良淑德、勤劳能干的客家妇女,人称阿松姨,因为擅长制作各类粄食,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做出来的粄不仅新鲜美味,而且样式新奇、极具观赏性。阿松姨有一个爱子名叫阿根,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棒。虽然调皮,但在妈妈面前还算乖巧,而最令阿松姨感到欣慰的是,这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过人的武艺。

机缘巧合之下,长大成人后的阿根有了保家卫国,跟随“国姓爷”郑成功一道渡海赴台湾驱逐“红番”(荷兰殖民者)的机会。阿松姨虽然舍不得儿子走,但终究是个深明大义之人,临行前塞给阿根从小到大都最爱吃的一种“箬叶粄”,并千叮咛、万嘱咐他务必注意安全,早日归来。天真烂漫、血气方刚的阿根自信满满地答应母亲:不用几年,一定毫发无损地衣锦还乡,圆自己一个英雄梦,光耀门楣。望着阿根远去的背影,阿松姨笑了,眼里却噙着泪花。

客家忆子粄:一粄一故事

所谓“爷哀思量子女就长江水”(客家俗谚,意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自打阿根离开家门后,阿松姨便过起了牵肠挂肚的日子,她不求儿子建功立业,只祈求他能早日平安回家。然而,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却依然不见阿根回来,甚至越来越难打听到他的消息。用一首诗来描述阿松姨的心情就是:“忆子啼猿绕树哀,雨随孤棹过阳台。波头未白人头白,瞥见春风滟滪堆。” (唐)郑谷《下峡》

然而,每当感觉希望落空的时候,阿松姨都会在与儿子朝夕相处的美好回忆中找回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始终坚信阿根依然活着,而且很快就会回到自己身边。为此,每天吃饭的时候,阿松姨都会刻意多备一副碗筷和多做一盘儿子最爱吃的“箬叶粄”,随时准备迎接他的归来。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三十个年头的中秋之夜,阿根真的回来了!这对时隔数十载再聚首的母子一时竟无语凝咽,相拥而泣,泣不成声。当阿根从白发鬓鬓的阿松姨手中接过“箬叶粄”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纷纷潸然泪下。茶阳人为了纪念阿松姨伟大的母爱,便将她发明、制作的“箬叶粄”改名为“忆子粄”,简称“忆粄”。

客家忆子粄的做法:

1,先将糯米粉中加进少许盐水,并用沸热水揉搓至软韧粘结,再分别揉成小团,撒上适量生粉,用小木棒或酒瓶滚压成规格的粄皮。

客家忆子粄:一粄一故事

2,制作馅。肉片、豆腐干、鱿鱼丝、香菇、虾米、蒜、黑木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猪油和酱油把所有的馅料剁成末炒熟调味即可。

客家忆子粄:一粄一故事

3,香蕉叶洗干净加适量油焯水。用蕉叶包裹后放进蒸笼里蒸30至40分钟时间即熟,便可食用。其味香,口感滑,鲜美可口。

客家忆子粄:一粄一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