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英法綏靖政策的產物

人們常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內戰的一部分,這場內戰始於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這樣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至少在歐洲,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德的矛盾,這是兩場戰爭發生的核心。

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英國有能力或願意以和平的方式維持其自身的霸權地位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無從得知,因為英國最終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在試圖挫敗德國獲得歐洲大陸霸權的過程中,英國最終也失去了整個殖民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曾擁有著佔世界面積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在這種背景下,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都是危險的,不僅危及英帝國的存在,更不可避免的削弱了其本土的實力,使英國在戰爭結束後最終無法繼續維持其統治地位。

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而在德國看來,戰爭不僅危險,還最終摧毀了幾乎所有的城鎮、鄉村,肢解了國家,兩次大戰共損失了40%的領土,12萬平方公里的家園不再屬於德國。但是德國在1850年時,還僅僅是個分裂的邦國,沒有核心的領導階層,也未完全形成獨立的民族意識,之後他們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並通過國家的意志,積極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果繼續和平發展,勢必會超過英國,並在經濟上統治歐洲。當然,經濟霸權的建立,勢必會帶來政治霸權的開啟,這樣就使得德國不可避免的與原有的霸主成為了對手。

1910年,這個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如果沒有受到英法的遏制,可以說,如果不需要戰爭,德國也能超越英國,並在20世紀中期成為歐洲的霸主,實現德皇和俾士麥的夢想。然而,如果終究只能是如果。

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1918年德國在一戰中戰敗,雖然伴隨著協約國的臨時佔領、通貨膨脹以及法國所帶來的侮辱,德國也僅是倒退了幾年,在工業生產方面,1927年就已經恢復並超過一戰前水平,1929年取得壓倒英法的優勢,生鐵產量達1320萬噸,鋼達1600萬噸,而英國為980萬噸。化學工業產量比英國多1.5倍,比法國多2倍。電機工業方面更是佔據絕對優勢,1925年超過英國2倍,超過法國4.5倍。國際貿易方面,德國更是佔據了世界第三,僅次於英美,而英美在當時擁有著廣闊的殖民地市場,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在一戰後幾乎全部喪失,這也是德國這麼急於開戰的原因之一,即為了更加廣闊的市場。而1929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則為希特勒的上臺鋪平了道路,他上臺後採取了國家社會主義政策,集中全國力量發展經濟,使德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到1938年二戰爆發前一年,德國在歐洲的實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英國不得不再一次面臨同樣的問題。她能讓德國繼續發展嗎?顯然這是不現實的。

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1938年,一些保守派,如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意識到了這一威脅,並心照不宣的維持這種現狀,以避免自身的帝國陷入一戰那般的泥潭之中。而其他的托利黨人,如丘吉爾、工黨和自由黨,都試圖再次打壓德國,再現帝國的榮光。假設,此時的希特勒如果再謹慎一點,準備的更充分些,不那麼張揚,或許張伯倫他們的綏靖政策可能會成功。德國最終會擴大她在歐洲的影響力,英帝國也會得以維持。但這又是在問一個不可能的問題,即希望希特勒不是希特勒。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被佔領,英國的政策因此蒙羞,張伯倫也因此被迫下臺。

二戰系列1:戰爭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上演非常像典型的希臘悲劇,劇中的災難元素在開場之前就已經出現端倪了,但這場災難是不可避免的,也註定了這場戰爭中的原有主角雙方必定以悲劇而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