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也是吃貨幸福的季節。地上冒的,樹上長的,水裡遊的……該出來的都出來了。東坡先生,空前絕後的大吃貨,怎麼能閒著。雖然沒有錢,還是呼朋喚友,開出了一桌春天的菜譜。

  • (一)餐前水果:橘子

浣溪沙·詠橘

(宋)蘇軾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

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

吳姬三日手猶香。

橘子是秋冬的水果,但是很好儲藏。留到春天,不是麻煩事。你看,秋霜之中百花凋謝,青黃顏色的橘子,在綠葉的襯托下,照亮了林子和農家。剛剛剝開橘皮,就聞到香味撲鼻(噀xùn,噴),小心翼翼地咬破果肉,如清泉一般的果汁甘甜無比,連姑娘剝橘子的手都餘香三日。橘子留到春天,變成了反季節水果,物以稀為貴,估計就更美了,香啊!

“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 (二)餐前小吃:饊子

寒具詩

(宋)蘇軾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寒具,徐州人叫蝴蝶饊子,纖細香脆。寒食節禁止生火,百姓都吃提前準備好的冷食,饊子就是,所以叫“寒具”。蘇東坡在徐州時特別喜歡這饊子,甚至將饊子比喻為美女手臂上的纏臂飾金。用蝴蝶饊子來墊墊肚子再喝酒,是最好的選擇。油炸的饊子,香啊!

“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 (三)小菜:魚和筍

初到黃州

(宋)蘇軾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黃州在湖北,有山有水,長江肥魚、山中筍香,都是好東西啊。雖然是貶謫了,無非做個“員外”,按照慣例給個“水曹郎”的虛職,只是慚愧做不了事情,還要花公家發的薪水來買酒。敢情不是貶官的,是朝廷讓他來吃土菜的。土菜就是好,香啊!

“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 (四)主菜:紅燒肉

豬肉頌

(宋)蘇軾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雖然東坡先生表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是用他不可缺少的“肉”,來烘托“竹”的重要。其實他對“肉”是極有研究的。他在貶謫黃州時,發明了“東坡肉”——至今是許多人去杭州必點的一道菜。甚至他還寫了一篇《豬肉頌》,從來沒有為別的食材寫過,可見豬肉的至關重要。

“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什麼叫“頌”?《詩經》分三部分“風、雅、頌”。風是地方音樂,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多為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相比之下,頌最莊嚴,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歌頌祖先的功業。不歌頌皇上,不歌頌國家,卻歌頌豬肉,沒讓東坡先生犯政治錯誤,算是運氣。這首《豬肉頌》,既有藝術的一面,更有技術的一面,相當於菜譜:東坡肉為什麼肥而不膩、酥香味美,關鍵技術就是“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火要小,但火候要足。每天起來“打一碗”,說明燒正宗的“東坡肉”,不能一點點的燒,要一燒一大鍋,這樣才夠味道,香啊!

  • (五)配菜:葷素一鍋燉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春天來了,惠崇和尚畫了一幅叫《春江晚景》的畫,東坡這個老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對,是吃者見吃——在吃貨眼裡都是能入口的,有葷有素,葷的有河豚、鴨,素的有蔞蒿、蘆芽、竹(筍)還有桃花——桃花當然也能吃。鴨子竹筍一鍋燉,然後放進河豚、蔞蒿和蘆芽,起鍋前撒點桃花瓣,色香味俱全。春天的味道,香啊!

“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 (六)主食:為甚酥

為甚酥詩

(宋)蘇軾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

已傾潘子錯注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為甚酥”就是油餅,只是因為東坡先生覺得好吃,問了一句“為甚酥(為什麼這麼酥呢?)”,於是這種油餅就叫了“為甚酥”,再於是東坡先生就寫了這首《為甚酥詩》。不管健康不健康,油煎油炸的就是好吃,香啊!

“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 (七)餐後水果:枇杷楊梅和荔枝

惠州一絕

(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在現在的廣東,當時嶺南瘴氣嚴重,去了要死人的。但東坡先生很開心,因為水果多,春天有盧橘(指的是枇杷),有楊梅,稍微晚點,到了初夏還有楊貴妃都難以吃到的荔枝,他可以敞開肚皮吃,新鮮荔枝不上火,香啊!

“獨一桌”:大吃貨東坡先生的春天菜譜,真香啊!

怎麼樣?按照東坡先生指點,也來個春天獨一桌?


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以“美詩+美圖+美文”為特色重新發現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唸詩。感謝您關注“寶寶唸詩”!感謝您每一次的閱讀、點贊和轉發!本文圖片據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