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如此美味月饼,我为什么不吃?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习俗。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宋朝的苏轼如是说。月饼圆圆如月亮,吃月饼就像在咀嚼着月亮,中间还有美味的夹心,惬意极了;合家分吃,和谐温暖,其乐融融,像征着家庭团圆、和睦和幸福。因此,月饼历来是我国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志性物件。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清人杨光辅在《凇南采府》中对月饼的描述,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但是,我对月饼却不感冒,那是因为,小时候,月饼败了我的胃口。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如此美味月饼,我为什么不吃?

我是六O后,说月饼败了胃口,并非是我是富二代,月饼吃多了,而恰恰相反,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月饼。

记得小时候,一进八月,家家户户就要买月饼,但买月饼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走亲戚。

一般家庭,买月饼只买二斤,每斤四个,共八个。

为什么买月饼买这么早?就像现在创业要有“启动资金”一样,买上二斤月饼作为走亲戚的“启动月饼”先走起来,然后等着别家亲戚再给拿来,依次轮流走动。那时,不要说汽车、摩托车,农村连自行车都很少见,走亲戚全靠两条腿,一天只能走一家,因此,亲戚要早走,要不到了十五就走不完。

月饼为什么要买这么少?我记事时,记得当时月饼是五角钱一斤,二斤月饼是一元钱。

在当时,这一元钱价值是多少呢?一般国家干部当时每月是二十一块五,农民是记工分,年终决算是每天的工值是五分钱,也就是说,一元钱一个农民要干二十天。因此,在当时的农村,月饼是绝对的奢侈品。这二斤月饼就在亲戚家转来转去,一直转到八月十五晚上,每家还是最初“买”的那二斤月饼。这个时候,一家人才能享用这价值连城的美味。

可是,这个时候,很多月饼已经变质了。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如此美味月饼,我为什么不吃?

我兄妹5个,我最小,月饼当然是我吃得最多,父亲母亲舍不得吃,都会把一大块掰给我,哥哥姐姐们也都变着法子让给我吃。这样,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八个月饼,我自己就吃一多半。

月饼虽然不新鲜了,但在那贫瘠的年月里,一年到头连白面都很少吃到,对于孩子来说,带馅的月饼,当然是天上的仙饼,味美无穷了。

有一年,月饼变质变得太厉害了,我吃得又多,当天晚上肚子就疼痛难忍,上吐下泻,折腾了一整夜。

第二天,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食物中毒,引发了严重的肠胃炎,结果住了十多天的院……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吃月饼了!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如此美味月饼,我为什么不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