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後金爲什麼不進攻鄰近的朝鮮,反而要進攻比自己大很多的明朝?

二毛聊影視


只要皇太極不傻,自然是要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的,更何況當時毛文龍與朝鮮關係密切。因此在後金入關之前就曾兩次進攻朝鮮,並最終迫使朝鮮與其議和,與明朝斷絕藩屬關係,轉而向後金(大清)臣服。簡單介紹一下這段歷史吧。

朝鮮發生政變,與明朝關係弱化

朝鮮身為明朝的藩屬國,對大明一向比較恭敬,也曾與明朝兩面夾擊進攻後金,更是為存在於後金背後的毛文龍提供了一定生存空間。但這一情況在天啟三年(1623年)發生了變化。

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二十日,朝鮮宗室李倧發動政變,推翻了國王李琿的統治。但是身為明朝的藩屬國,國王的變更是需要得到宗主國大明的承認和冊封的,李倧也是明白這一點的,因此李倧在奪取國王之位後,立即派出使者李慶全出使大明,上奏政變之事,並請明朝皇帝冊封自己為朝鮮國王。

但當時大明認為李倧乃是篡位,因此沒有予以冊封,後來在朝鮮使臣的懇求以及駐紮在朝鮮境內皮島(椵島)的明朝將領毛文龍的幫助下,明朝從“聯鮮制奴”的戰略全局出發,這才同意冊封李倧為朝鮮國王,李倧統治的合法性就此得以確定。

李倧繼位之後,雖然表面上斥責了前任國王李琿私通後金的罪行,並表示願意和明朝一起協力討伐後金,然而事實上這也僅僅是一種表態罷了,實際上李倧對後金採取的乃是不刺激政策。原因是朝鮮此時雖然不相信後金可以滅掉明朝,但面對後金朝鮮同樣惹不起。

後金先後兩次進攻朝鮮,朝鮮被迫向後金臣服

鑑於朝鮮國王李倧對後金的不刺激政策,後金和朝鮮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了相安無事的局面,但這種局面在皇太極繼位之後發生變化。

△皇太極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於九月繼位。皇太極本來就是後金內部的對朝強硬論者,再加上其極為後內部不穩,又發生饑荒,需要轉移和緩解內部矛盾。而此時進攻大明顯然還不是時候,再加上盤踞在朝鮮境內的毛文龍對後金威脅實在太大於是朝鮮便成為了被進攻的目標。

第一次進攻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派其堂兄阿敏率軍進攻朝鮮,同時討伐盤踞在朝鮮的明將毛文龍,史稱“丁卯胡亂”。因後金無法渡海作戰,因此只攻陷了毛文龍在陸地上的據點鐵山,對皮島的毛文龍無可奈何。而朝鮮方面就沒有毛文龍那麼幸運了,後金方面勢如破竹,從義州、安州、平壤一直打到黃海道的平山,李倧不得不帶著仁穆大妃和群臣避難於江華島,同時命昭顯世子分朝於全州。不過後金顯然沒有想要佔領朝鮮全境,因此在朝鮮戰敗後雙方就展開了交涉,最終達成盟約,朝鮮被迫與後金結成兄弟之國,阿敏還邀請朝鮮要定期向後金輸送歲幣,後又要求朝鮮在中江開市貿易,朝鮮只能被迫接受。不過,此時的朝鮮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並未斷絕。

第二次進攻:“丁卯胡亂”之後,雙方雖然議和,但仍然存在矛盾。朝鮮當時一方面臣服於明朝,又與後金修好,這種情況下注定雙方關係不能長久。崇禎八年(1635年),皇太極在征服蒙古察哈爾部後打算稱帝,並於次年派人要求朝鮮請皇太極進帝號,在認為後金根本無法滅掉明朝的情況下,朝鮮君臣顯然不可能因此觸及明朝眉頭,因此並未同意。皇太極此後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朝鮮信使雖然被迫參加儀式,但卻拒絕進行三跪九叩,於是皇太極遣返朝鮮信使,並再次打算進攻朝鮮。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極統率由滿(7萬)、蒙(3萬)、漢(2萬)組成的12萬大軍親征朝鮮,史稱“丙子胡亂”。朝鮮顯然不是對手,最終慘敗,李倧被迫與清朝談判。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朝鮮國王李倧向清朝投降,李倧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從此朝鮮稱為清朝的藩屬國。


香茗史館


後金(清)曾兩次進攻李氏朝鮮。第一次是在1627年,後金皇太極率軍進攻朝鮮。朝鮮稱為丁卯胡亂,後金與朝鮮約為兄弟之國,共同對明。第二次是在1636年,後金已改稱清,臘月皇太極率軍再次進攻李氏朝鮮,朝鮮史稱丙子虜亂。清軍將朝鮮都城漢城攻陷,將朝鮮君臣圍困。1637年正月底仁祖(莊穆王)李倧向清軍投降,終止了與明的藩屬關係,與清確立了藩屬關係。韓國(南朝鮮)的文物大清皇帝功德碑記載了這件事情。


天授大業-告成


配圖有問題,後金怎麼跑到蒙古那邊去了!

努爾哈赤造反前是明朝國內的部落首領,所謂造反肯定是要和中央政府開戰的。而當時的明朝由於小冰河期糧食顆粒無收和瘟疫橫行已經極度虛弱,無暇顧及關外,關內老百姓沒有飯吃起義不斷,明軍主力都在鎮壓農民軍,而薩爾滸一戰才讓明朝感覺到後金羽翼已經豐滿 ,事實上薩爾滸之戰失敗是明軍過於輕敵所至,此後明軍開始重視後金,直至李自成滅明,崛起強盛時期的後金都沒有能力滅掉已經搖搖欲墜的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