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蒙元灭宋以来,对于蒙元的正统地位问题,历来争议不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正统王朝,明朝人对于前朝蒙元的看法,也经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过程。
明朝初年,对于蒙元王朝的正统地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是给予肯定的。在洪武元年正月颁布的《 即位诏 》中,明朝官方表明了对前朝正统地位的认可:"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将元世祖称为"天命真人",无异于承认其政权拥有"天命",具有正统性。此外,明太祖下令编修《元史》,将元朝列为正统,并在洪武六年将元世祖入祀历代帝王庙,地位与唐太宗宋太祖等相等,也是明朝初年官方承认元朝正统地位的明确表现。特别是成书于洪武初年的官修《元史》, 完全是将蒙元当作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来看待,该书不仅承认元世祖建立的元朝的正统地位,甚至将其正统性上溯到了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首卷即为《太祖纪》。
在民间,初刻于宣德七年《资治通鉴节要续编》, 是明朝前期最为流行的一 部历史教科书,该书序言就明言:"以宋为统,辽金分书之,元则直续宋统。"此书主张元承宋统的正统谱系,与明初官方的蒙元史观是吻合的。
明初之所以认可蒙元的正统地位,是因为明初的正统观看重的是"混一寰宇"的"大一统",对于统治者夺取政权的方式和民族身份并不关注。但是,到了明中后期,主流的正统观则开始强调华夷之辨,强调正统的"正"。
这一思潮起源于明初的名臣方孝孺。他在《释统 》一文中写道:"取之不以正,使全有天下,亦不可为正;夷狄而僭中国,治如苻坚,亦不可继统矣。"根据此"夷狄不得为正统"的理论,方孝孺否定了蒙元的正统地位,但当时他的主张并不受人待见,被普遍嘲笑。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人的民族情绪开始高涨,对于华夷之辨日益重视,方孝孺的主张渐渐成为了主流观点。成化年间,丘濬作《世史正纲》, 明确表示继承方孝孺的观点,否定元朝正统,声称要"严内夏外夷之限,以为万世大防,故以《世史》为名。" 在该书之中,有一段对辽朝耶律德光的论述,很能表现出该书的正统观念。作者说"后代的人们,在议论元朝时,总是以元朝曾经统一中国为由,就把它与汉唐并列为正统,这是什么歪理邪说?耶律德光也曾经占领过中原一段时间,忽必烈与他,都是同样的夷狄,只不过占据的地盘大小不同而已,仅因为地盘大小的不同,就论定一个算正统,一个算非正统,这不是以功利的角度去论断是非吗?这样的观念岂能符合春秋大义?"
不过,在成化年间的官方史书中,虽然开始有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但只是比《元史》的立场后退了一步,并未彻底否认元朝正统。当时的官方史书,认为宋朝灭亡之前的元朝不是正统,宋亡之后的元朝才是正统。因此在宋亡之前都以宋年号纪年,直到宋朝灭亡后,才以元朝年号纪年。
明朝人对于蒙元正统性看法的根本转变,是嘉靖年间的事情。嘉靖皇帝下令将元世祖像从历代帝王庙中移走捣毁,将配祀孔庙的元朝大儒吴澄等以"大节有亏"名义逐出,又下诏重修元史,虽未修成,已经昭示了官方态度的彻底转变。成书于嘉靖二十五年的王洙《宋史质》, 则是最能代表当时士人彻底否定蒙元正统态度的一部史书。作者主张"胡元者,赵宋之闰位",书中将元朝国号、年号、皇帝谥号等全部削去不表,对于元朝皇帝直呼其名,不称皇帝,表示这是为了"辩人类而明天道也。"为了彻底否定蒙元正统,王洙还直接以明统继宋,追尊明太祖之高祖为德祖元皇帝,在南宋少帝之后继为正统,将宋明之间的元朝彻底抹去。
閱讀更多 談史說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