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偏激與盲點:回應白岩松三問網際網路人

劉興亮|偏激與盲點:回應白巖松三問互聯網人

在四川舉辦的一個關於電商的活動上,白巖松向互聯網人犀利的發了三問,具體問題見上圖。這個圖片是主辦方億邦動力做的,還把這三個問題掛在了他們官網,標題也在挑釁,“你敢回應他嗎?”正文中不僅繼續挑釁,“回答他,你們這幫互聯網人”,而且還有獎徵集最佳回應。

嘿,我就按耐不住了,斗膽來回應下。順便說下,不為得獎,得了也不要。

之所以按耐不住,有三個原因:

首先,白巖松老師是我非常敬重的,一直認為他是中國最好的主持人,沒有之一。越是敬重的老師,才越應該指出他的問題,你說是不是?

其次,我不能代表互聯網人,但我是互聯網人的一員。

最後,白巖松的老師的問題裡涉及三方面的內容:互聯網、農村、經濟。經濟問題不好說,互聯網和農村自認為比他更懂。我已經專職從事互聯網工作近20年。我從小在黃河岸邊的一個淳樸的小山村長大,直到現在,我父母依舊住在村裡,我每年回村裡不低於4次。同時,農村互聯網也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

對於“白巖松三問互聯網人”的回應,主要是兩個方面:

1、偏激與狹隘

白巖松的問題中,不管是“互聯網使富人變的更富有”,還是“大城市變的更便捷、房價變得更高”,抑或是“城市生活變的更美好,農村依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些問題都是經濟問題,而不是互聯網問題。

如果非要這麼扯,那比互聯網嚴重的領域比比皆是,比如航空業。飛機也是讓富人變的更富有(談生意更便捷,貨運更快),而我老家的村裡,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有坐過飛機。用過互聯網的村民,比例遠遠大於坐過飛機的。

再比如金融業。如果按照白巖松的邏輯,金融業比互聯網行業更嚴重。金融業在“使富人變的更富有”的問題上,比互聯網要快捷多了。簡單點說,富人不用通過複雜的資本運作,即使是啥也不幹吃的利息,也是窮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

貧富差距問題、房價問題、農村靠天吃飯問題,這些問題,白巖松用的主語都過於窄了,如果把“互聯網”這個主語換成“政府”、“國家”是不是更妥當?

不過對於白巖松來說,他去主持別的行業的論壇,比如金融、石油、電信、房地產等等,都可以來這麼三問,只要把“互聯網”這個主語換成別的即可。估計一年內他不用準備別的問題了,這三問可以吃遍所有行業了。

把經濟問題都移花接木到互聯網,這是偏激與狹隘。

2、知識盲點

白巖松在這些問題上體現了自己的知識盲區,互聯網問題他真是外行。不光是互聯網問題,進而顯示他在經濟問題上也有盲區。

是的,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城市比農村發達,東部比西部發達,南方比北方發達,企業比政府發達,暗的比明的發達……

著名歌手、投資人胡海泉在我朋友圈裡評論:“如果不給互聯網發展的時間,問這些問題有什麼意義?”是啊,需要時間。肯定是先在城市發展互聯網,再去農村啊。難道互聯網發展也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先在農村發展互聯網,再去城市發展?

這其實也是經濟發展的邏輯,工業革命時代如此,信息革命時代亦如此。

互聯網在農村,絕不僅僅是“在淘寶上買點便宜的東西”、“在互聯網上打打電子遊戲”,還有很多很多。

在我老家,有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叫王小幫,利用互聯網,把老家的大棗、小米、土豆、老陳醋等土特產賣出去了,賣的很不錯,因此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馬雲還邀請他去美國敲鐘。

在我老家,歷來有唱秧歌的風俗,很多人唱的很棒,以前只是在春節的時候全村人聚在一起唱唱。現在有了微信群,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像我這樣,雖然唱的不好,但也非常愛聽,我也加入了好幾個秧歌群,沒事就放出來聽聽。

即使是農民買東西,也不是像白巖松說的那樣,只是買便宜貨,還有很大比例是買一些以前買不到的東西。不用說其他地方,村裡還有不少人連省城太原都沒有去過,部分人只去過縣城,自從有了互聯網,購物也開了眼界。這兩年,阿里公司、京東公司,都把農村作為了未來的戰略發展重點,進一步給農民帶來了很多便利。

從這個角度說,互聯網對於農村的發展,和白巖松說的恰恰相反,反而是縮小了城市和農村的差距。

白巖松三問互聯網人,真的是大失水準,體現了他的偏激和盲點。知識盲點就像襪子上的洞,一脫鞋就露出來了。其實這個也好避免,不要脫鞋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