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迁徒之后演变成了哪个民族?

AAA金生


简单来说,分成了三个部分:

1)南下融入汉族

这部分的历史是记载相对比较完整的。

最开始进入中原的,是南匈奴诸部。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然是呼韩邪单于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首任丈夫。

前期在呼韩邪与其兄郅支单于为了匈奴诸部的统治权争斗失败而率部南下依附汉朝,最终在汉的支持下,击败郅支单于,就此其实产生了两大结果,一是郅支单于西迁,二则是南匈奴相当部分留在了汉地,开始在当地繁衍生息。

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匈奴大规模南迁。

其后,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这次的结果还是同样,除了留在当地的,进入汉地的开始在汉地生存繁衍,而被击败的北匈奴部分留在当地,还有一部分则在单于的带领下西迁,主要进入今天的锡尔河和阿姆河,即中亚两河流域地带。

这个游戏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玩不下去了。因为匈奴在两汉数百年的持续打击下,已经彻底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而乌恒、鲜卑开始崛起。乌恒鲜卑本来是汉的盟军,受汉指挥。事实上,在最初打击匈奴的时候,这两部都是非常积极的。不过随着匈奴的衰落和汉的内乱无暇顾及,鲜卑首先击败了竞争对手乌恒(两者其实是千丝万缕的亲戚,都为东胡后裔),然后顺势占据了草原,成了新的草原霸主。

不过这是鲜卑,留在汉地的匈奴部族,在这个时候大都保持聚居状态,相对独立

依附汉朝的南匈奴人,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借着汉朝的军力多次大败北匈奴,接纳大量降众,势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复杂,难以驾驭控制,造成内部不隐,时有叛乱,多位南单于被杀。而后汉朝对南匈奴的管理越加严厉。在东汉中期以后一再发生南单于被汉官员拘捕、更换、逼死甚至杀害。

汉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在汉末至三国的乱世期间,匈奴诸部不同程度的参与了中原混战,216年,曹操拘留呼厨泉单于,而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并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阳郡,匈奴单于王朝终结。

但随后匈奴迎来了它最后的荣光,即赵汉的刘渊。刘渊本为匈奴五部首领之一,在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刘渊本为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属,受司马颖征召率五部匈奴助战,但刘渊刚刚集结诸部,司马颖就兵败被擒,刘渊就顺势而起,干脆打着汉外甥的名义自称汉王,又称赵汉。这是匈奴最后的荣光了。颇有影响力。后来的赫连勃勃的大夏,是匈奴与羌人的混种,不那么纯粹。

这是史书记载的匈奴的最后信息,在那之后你就找不到这个民族了,它已经彻底的融入汉族。

突然想起一件事,既然说到这里了,我们就来说说赫赫有名的匈奴后辈牛人。比如独孤九剑的独孤大侠,独孤就是匈奴姓氏,“屠各”的转音,独孤。

另外,最近比较热的片子有《独孤天下》,所谓的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就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什么是鲜卑化的匈奴人?

2)留在草原,融入其他草原部族

我们接着上文来说。

我曾经有过一篇文章,提到,中原王朝的更迭是夏商周秦汉接两晋,南北又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而草原的部族更替也可以理解为草原的朝代更迭,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最终终结于女真后人满族。

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匈奴人。在鲜卑崛起成为新的草原霸主以后,自称为鲜卑的匈奴人,据史书记载有五六十万之多。

而史上有数美男子的独孤信,独孤伽罗、独孤般弱、独孤曼陀(后两者是影视剧起的名,还过得去就采用了,嘻嘻),其实就是这批留在漠北加入鲜卑的匈奴人的后裔,后来随着鲜卑入主中原而进入中原。

可惜的是,独孤这么美的姓氏,还有呼延、贺兰等等,现在几乎都消失不见了。

当然,随着草原部族的更迭,留在漠北的匈奴人作为一个民族不再存在,而是融入了现代蒙古人之中。

例证就是下面的那达慕大会,2016年在外蒙古举行的:

此次活动正式名称是庆祝匈奴王朝2225周年、蒙古帝国建国810周年、蒙古国独立105周年、民主革命胜利95周年、2016蒙古国国家那达慕开幕式,看来很有历史的厚重感。这是我从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4667650822?red_tag=3547962965)复制的图片,原作者如认为侵权,将删。

3)迁徙远走,与阿兰(奄蔡)等融合,进入东欧草原

这也是一个并不确定,但是却被部分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问题,就是匈人和匈奴人的关系。毕竟在现代被西方人欺负得够够的时候,有一个“上帝之鞭”阿提拉曾经横扫西方诸国,而这个部族从某些迹象来看,是曾经被华夏先祖打得抱头鼠窜的匈奴人的后裔,也挺好玩的,对吧。

不过这个并不确定。但有几点可以确定:

a)我上文提过,在两汉的持续打击下,北部匈奴确实曾经多次西迁

b)有匈奴和西部劲敌(里海周边)的阿兰人(奄蔡人)大战并征服之的记载。

c)匈人的习俗,即使是现代匈牙利人也确实有某些习俗与华夏史书记载的匈奴人的习俗接近

至于是不是一脉相承,不知道,因为草原部族文化不发达,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而且也缺少足够的考古学证据。

但探寻其中的联系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对吧。


江上一峰青


当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时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没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引用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商汤放逐夏桀后夏朝的后裔们逃到北方大漠,开始过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逐渐繁衍形成后来的匈奴民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仅仅只是草原上诸多部族之一,然而当中原华夏由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向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过渡之时匈奴人在其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迅速统一了草原各部,崛起成为悬在中原王朝北部边疆的一把利刃。当冒顿还是太子时、当匈奴尚未统一草原时他曾被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的后妻排挤,以致于被作为质子送到月氏。头曼单于的后妻为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唆使头曼进攻月氏以趁机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后他跟随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这时的匈奴受到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东西夹击,不得不在夹缝之中艰难求生。东胡为了试探匈奴的新君主,于是就逼迫冒顿交出国宝千里马。冒顿询问众臣的意见,大家都认为:千里马乃是匈奴的国宝,断无轻易赠与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顿却说:”不可因为一匹马而与邻国失和“。谁知东胡得寸进尺地向冒顿索要阏氏(单于的妻子),匈奴众大臣无不义愤填膺,但冒顿却说:“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强大的东胡作对呢?”得到匈奴的宝马和阏氏后东胡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来顺受啥也做不了,于是东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顿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根本,怎能随便送人?!”随即带领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败东胡。征服东胡后对当年在月氏当人质的经历念念不忘的冒顿兵锋西指,在匈奴的军事压力下月氏人分化为两支:一支西迁逃亡,被称之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并臣服于匈奴,这支被称为小月氏。统一草原各部的匈奴还趁中原秦末汉初的战乱之机夺取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又勾结汉高祖刘邦册封的异姓王——韩王信企图攻打太原。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迎击匈奴,却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以屈辱的条件求和才换得匈奴人撤围,此后汉朝转而采用和亲的方式处理同匈奴的关系。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刘彻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了一场针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尽管这次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流产,但由此改变了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转而开始主动出击。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面对匈奴的大举入侵,汉武帝兵分四路进行反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这四路大军中李广是老将、名将,最为匈奴忌惮,然而正因为如此匈奴出动主力大军重点打击李广部,结果李广战败被俘,但他凭借勇力逃出并重新归队,然而他这支汉军基本全军覆没。公孙敖的一万骑兵在匈奴人的打击下损失七千;公孙贺倒是没什么损失,那是因为他在大漠中旅游了一圈愣是没碰着匈奴人,所以尽管没损失但自然也没战果。相比之下卫青是幸运的——匈奴人以为他只是凭借汉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没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对付李广和公孙敖了。卫青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孤军深入,迂回到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成功俘虏了700多匈奴人。卫青此战不仅是四路大军中唯一的胜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围后历次汉匈之战中汉军首次深入匈奴后方的胜仗,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有鉴于此决心反击: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时任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尽管汉武帝的强势打击促使了匈奴的衰落,但在汉武帝时代并未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事实上此后匈奴一度复兴并同汉朝再度爆发冲突。在两汉之交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汉朝抓住有利时机对两部进行分化瓦解,成功使南匈奴归附汉朝。南匈奴归附后北匈奴就成为了汉朝最大的外患,同时北匈奴同南匈奴以及新兴的乌孙、鲜卑、乌桓等部族之间也存在矛盾,于是在永元二年(90年)汉将窦宪、耿秉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北匈奴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外蒙古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

此后北匈奴就从中国的史籍中失去了踪影,关于北匈奴的去向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直到随着近代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以及新的考古发现才逐渐勾画出北匈奴西迁的大致路径: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迁的序幕。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不过这批迁徙到康居故地的北匈奴后裔很快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公元290年左右一支名为匈人的部族灭掉了顿河东岸的阿兰国,当地人只知道只是一支来自亚洲的黄种游牧民族。不过关于迁徙到欧洲的匈人是不是北匈奴后裔史学界一直有争议,其实游牧民族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所谓的匈奴其实是一个囊括了草原上众多部族的联盟,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证据只能大略推断出欧洲匈人应该是来自北亚草原的一支游牧民族,至于其和北匈奴嫡系之间的血缘究竟有多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我们目前只能大致推断得出:欧洲匈人是源于北亚草原的一支游牧民族,其祖先应该是在公元90年的燕然勒功军事行动中受到冲击而西迁的北匈奴以及北匈奴西迁道路上被裹挟的其他民族融合的产物,至于他们同北匈奴嫡系之间的血缘关系早已是说不清道不明之事了。

无论欧洲匈人和北匈奴嫡系之间的血究竟有多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北匈奴率先掀起的这次北亚游牧民族的西迁行动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进程:在亚洲被称为白匈奴的嚈哒人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大举南迁,摧毁了号称当时全世界四大帝国之一的贵霜帝国。在其全盛时期向西击败波斯萨珊王朝,迫使波斯王称臣纳贡。向东跨越葱岭进入汉代西域都护府辖区,一度迫使北魏遣使到南梁通好,以免腹背受敌。5世纪时嚈哒人还曾南下侵入笈多印度。不过比起西迁欧洲的匈人而言:他们还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375年匈人向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发起进攻,受到匈人威胁的东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盘并和西哥特人组成联军。东、西哥特联军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人,而匈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哥特人的军阵背后。被匈人击败的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定居于罗马帝国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蛮族纷纷在匈人的战略压力下逃到罗马帝国境内躲避。在这一时期斯拉夫人开始分化为东、西、南三大分支:东斯拉夫人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演变为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则演变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等。至于日耳曼人很快和罗马帝国爆发了冲突: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亚得里亚堡大败罗马军队并将率兵亲征的罗马皇帝瓦伦斯杀死。公元410年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众攻破了号称永不陷落的罗马城。

当斯拉夫、日耳曼等蛮族被匈人驱使进入罗马的同时匈人以今天的匈牙利平原为基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帝国: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遇刺,阿提拉成为了匈人帝国唯一的单于。阿提拉独掌大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人而逃亡英伦三岛,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被迫臣服于匈人。

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人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人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阿提拉的帝国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北到北海,南到黑海,将今天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意志、波兰、匈牙利等地尽数收入囊中。然而阿提拉并不满足于此——他将进一步扩张的目光锁定在了西罗马帝国。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西罗马方面自然无法接受如此苛刻的要求,于是双方随即爆发了战争:阿提拉集结了匈人骑兵以及臣服于他的斯拉夫、日耳曼各部族的军队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统治下的高卢地区(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阿提拉的大军兵临奥尔良城下。在这里阿提拉遇到了自己的克星埃提乌斯。

埃提乌斯是罗马人与汪达尔人的混血,他于公元418年作为罗马方面的质子来到了匈人的王庭,与此同时当时的匈人王庭也向罗马方面派出了质子——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匈人单于阿提拉。埃提乌斯在作为人质生活期间近距离接触观察了匈人的一切情况——他不仅熟知匈人的内部情况,而且和匈人内部的实权派人物打得火热。他曾不止一次借助匈人的力量打压其他蛮族以及自己在罗马的政敌,由此加强了自己的权势。据说他和阿提拉之间有过君子协定:只要埃提乌斯还在世,阿提拉就不进攻西罗马。事实上阿提拉早期扩张的目标是日耳曼蛮族和东罗马帝国,确实同西罗马保持了相对长时间的和平状态。不过随着阿提拉的野心的日益膨胀,他到底还是打算对西罗马下手了。埃提乌斯则联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和阿兰人等盟军约4万人御敌于奥尔良。

此次会战双方损失惨重: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一世战死,结果是匈人被赶到莱茵河以东。但阿提拉并没有因此接受教训,而是于次年领兵避开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北部。也许是对阿提拉入侵的恐怖记忆犹新,欧洲人给他送上了“上帝之鞭”的称号。匈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人议和。恰在此时匈人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给自己送过来,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就在阿提拉撤军不久他就神秘死亡,而他的对手埃提乌斯也在罗马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被充满猜忌的皇帝杀死。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人,迫使其退到南俄罗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人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匈人帝国崩溃不久的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蛮族出身的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即在其废墟之上诞生了一系列日耳曼国家:西哥特人在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地区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渡海到达北非;东哥特人占据了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法兰克人更是曾一度建立地跨今天的德、法、意等国的帝国,此后从这一帝国解体而来的德、法、意三国都是当今欧洲的大国;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到达不列颠岛,成为今天英国人的直系祖先。至此欧洲由罗马帝国的统一盛世转变为小邦林立的中世纪,事实上当今很多欧洲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在匈人帝国崩溃后匈人后裔分化为几部分:一部分退回南俄罗斯草原,成为可萨人、佩切涅格人、钦察人等游牧民族的祖先;一部分留在匈牙利平原的和同样来自北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作为北匈奴分支的步落稽部落大约在公元370年左右来到欧洲伏尔加河西岸的干草原,大约在460年他们开始定居在亚速海北部与东部的一个弧形地带,他们被欧洲人称为保加尔人。公元6世纪保加尔人在首领库姆拉特汗率领下从黑海北岸、北高加索地区迁移到默西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同也正向这一带迁徙的斯拉夫人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保加利亚人。库姆拉特汗联合黑海和里海一带的民族组成了“大保加利亚国家”,一个像“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人帝国那样令欧洲人战栗的游牧民族国家就这样在俄罗斯草原上诞生了。除了这些西迁的北匈奴后裔以及受其冲击而融合的游牧民族外,当年归附汉朝的南匈奴也是匈奴后裔的一支,那么在北匈奴西迁后南匈奴又有怎样的经历呢?东汉末年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趁黄巾起义及此后的群雄割据之机南下侵犯汉朝边塞,直到公元202年统一北中国的曹操迫使南匈奴归附: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还把并州的中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此后南匈奴及其治下的分支别种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过前赵、前凉、胡夏等政权,后多被统一北中国的北魏王朝征服并在北魏的汉化改革中同鲜卑一起融入汉文明之中。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匈奴人本是夏朝的后裔,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史记·匈奴列传》)。在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冒顿单于,用武力统一了匈奴各部。史称“北蛮之盛,控弦之士不下四十万。匈奴南与中国为敌”(秦汉时期的中国一词特指中原地区)

公元前201年左右,汉高祖刘邦出兵40万讨伐匈奴,结果反被匈奴骑兵围困于白登山,可见当时的匈奴之盛。

此后的数十年里,匈奴族一直称雄于北方,南掠汉朝边境,西扰月氏领地,而汉朝则只能采取被动防御的态势。直到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才通过3次大规模的漠北之战重创匈奴。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进一步瓦解为南北两支。南匈奴惧怕遭到汉朝的打击,被迫往南迁徙依附于汉朝;北匈奴不愿意依附汉朝,选择往西迁徙,此后下落不明。


南匈奴进入河套以后,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对东汉、魏国、西晋称臣。直到公元304年,南匈奴的首领刘渊在左国城起兵,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开端,这也是匈奴人在中国最后的余晖。可是南匈奴的强盛并没有维持太久,就先后被羯族人、鲜卑人所征服。5世纪中叶以后,匈奴已经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出现在中国,完全被鲜卑人所同化。

北匈奴人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往西迁徙,当时正处于公元1世纪的后期。

中国的史书对于北匈奴人此后的下落记载不明,而同时期的国外史书也没有专门记载北匈奴人的。史学家推测,一支北匈奴人的分支与东欧民族杂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匈人。有西方学者认为匈人与中国史书中所描述的匈奴人极其类似。最重要的是,北匈奴在1世纪末期从中国消失,而匈人突然出现在东欧的时间是4世纪末期,两者在时间上有协调性。因此,有人认为匈人就是西迁的北匈奴后代之一。


善于骑射的匈人骑兵让罗马的步兵方阵吃尽了苦头,因此罗马人十分惧怕,把匈人和日耳曼人都称为蛮族,意为野蛮的民族。公元5世纪中叶,匈人的首领阿提拉不断攻取罗马帝国的疆土,并一度推进到意大利半岛北部,虽然后来因为遭到基督教徒的疯狂抵抗而撤退,但欧洲人依然称他为“上帝之鞭”(《世界通史》)。可是,骁勇的阿提拉在453年猝死,由他所建立的匈奴帝国也迅速崩塌,最终被新兴的日耳曼人(德国人的祖先)所取代。


古风吹落梨花卷


匈奴至汉武帝反击开始屡挫匈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势弱附汉,并得到汉朝大力支持,北匈奴在汉朝与南匈奴联合打击下被迫西迁,北匈奴击败乌孙后联合呼揭人,坚昆人侵占康居土地,后被汉校尉陈汤击败并砍下郅支单于的头,北匈奴被迫继续西迁。

而南匈奴继续内迁,并定居在山西境内,西晋八王之乱后南匈奴酋长刘渊在太原称帝,起兵反晋,其儿子刘聪攻占洛阳,长安灭亡西晋,南匈奴建立了前赵王朝,与羯人建立的后赵展开混战,这二族也是血腥屠杀汉人的元凶,后汉人冉闵反击下达杀胡令,匈奴族因手上血账太多,大部被杀,小部溶入其它民族,后匈奴鲜卑混血后裔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王朝,后被北魏所灭,这是在中国大陆上最后一个匈奴王朝,后匈奴人基本全部溶入北方汉人中,现今陕西,山西人有南匈奴血统。

北匈奴因单于被杀继续西迁,经过一段时间修养,渡过伏尔加河降服阿兰人,击败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人,并在今匈牙利大草原定居下来,后阿提拉单于屡败,东,西罗马,和西哥特王国令欧州胆寒,阿提拉后在香槟平原与西罗马联军决战失利,二年后卷土重来,不久死于新婚之夜,因没有立褚君阿提拉死后诸子争位,各臣服民族纷纷独立攻击匈奴人,匈奴余部被迫退到南俄罗斯草原。

白匈奴恹哒人是西迁匈奴留下的老弱,经一百多年修整,向上并臣服于柔然人,向下联合周边民族,攻灭了月氏人的贵霜帝国,并多次入侵波斯,后受突厥人,波斯人联合打击下,被迫与同样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击败的柔然人一起西迁,并在南俄罗斯草原降服了二支相互攻伐的匈奴人,占领了今匈牙利草原,这样以柔然为主加上白匈奴,阿提拉后代匈奴人组成了阿瓦尔汗国,并强盛一时,后并法兰克王国所灭,柔然,匈奴余部仍散居在匈牙利草原上,后马扎人迁移至此,他们与马扎儿溶合建立匈牙利王国。


战神0073353130


也许中国还有带着匈奴基因的人而存在,但是匈奴这一个民族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电视剧和历史书上总提到“匈奴”,匈奴对我们来说也确实不陌生,作为中国历史上除了汉族之外最强大的一个民族,现如今却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个曾经让欧洲人都闻风丧胆的匈奴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

匈奴的兴盛衰亡

其实真正与匈奴展开大规模战争的时期是汉朝,刘邦白登之围后开始与匈奴和亲,文景之治后匈奴不敢来犯,东汉初期,匈奴开始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汉称臣,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留居漠北。

到了东汉末年,南匈奴发生内乱,参与了中原混战,公元202年被曹操打的认不到回家的路,最后归附曹操,曹操将匈奴分成了五部。西晋八王之乱后作为匈奴五部大都督的刘渊开始起兵,灭了西晋之后建立了前赵。

前赵最后被羯人石勒所灭,后来鲜卑族逐渐强盛,匈奴便开始依附了鲜卑族,作为鲜卑和匈奴后裔的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了胡夏国,胡夏灭亡后,最后一支匈奴部队进入了辽东半岛。而在这个过程中匈奴不断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融合,匈奴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最后就是欧洲的草原上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匈奴人的阿提拉,阿提拉被西方人称之为“魔鬼”,阿提拉摧毁了整个东欧文明,但是随着阿提拉的死亡,这支匈奴人最终被灭亡,不过有说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而在中国,是匈奴人后裔的大多数是在陕西、山西以及山东,而匈奴汉化后的姓氏都有刘、丛、呼延、万俟(mò qí) 等。

这些都毫无疑问的证实了匈奴曾经作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他们已经消亡了,他们的野心不止是称霸一个区域,而是整个世界。(我们要感谢的是汉武帝)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羽评郡主


★先说结论:匈奴迁移之后,南匈奴变为了汉人;北匈奴变为了欧洲的芬兰人和匈牙利人。

我们再来看看匈奴的“前世今生”:

★匈奴在商朝时称作狄,即犬戎(图腾是犬)。在周时活动范围在今天的内蒙古,陕北,山西和河北。


★在春秋时分为了白狄和赤狄两支,用旗做区分。白狄在河北中部的定州,赤狄在陕西,山西和河北。被当时强大的晋国灭掉了很多。战国时,陕西的白狄又被当时的秦国灭掉很多。于是剩下的狄迁往更北方定居。(春秋战国时,秦,晋,燕,赵修长城主要就是用来防御北狄)。

★到了秦汉时期,狄改名为“匈奴”。并且疆域变大(比中原还大),拥有蒙古和新疆。因为匈奴人善于骑射,所以秦虽然派大将蒙恬去抵御匈奴,还是被他们抢去了肥沃的河套地带。直到汉武帝时,才拿了回来。


★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匈奴投降。到汉宣帝时,匈奴来汉朝拜,汉元帝嫁王昭君给匈奴单于呼韩邪。此时,匈奴一分为二:北匈奴和南匈奴。

南匈奴投降汉后进去山西,和当地人融合,变为了汉人(当然是长时间的逐渐的合并。五胡乱华时,有两支就来自山西匈奴)。北匈奴在东汉中叶被大将军窦宪打败,迁移到中亚,之后又迁移到了欧洲。现在的芬兰和匈牙利人先祖就是北匈奴人。


当年青山


汉武帝时,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匈奴的军事打击,使得匈奴大伤元气。西汉晚期,汉元帝在位年间,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内附,迎娶了宫女王昭君。东汉初年,匈奴内部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后来南下内附于东汉。而北匈奴继续与汉王朝为仇作对。公元91年,外戚权臣窦宪在金微山(阿尔泰山一带)战役打败北匈奴。随后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和自然条件的恶化(旱灾蝗灾引发饥荒),北匈奴离开原始居住地,开始向西迁徙,经过新疆伊犁河流域、中亚希尔河流域和里海沿岸,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并以南俄罗斯大草原为基地,对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形成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之后建立了若干蛮族国家)发动战争。此外,北匈奴西迁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接连导致南俄大草原的数个蛮族(东哥特人、西哥特人等)跨过罗马帝国的天然边界多瑙河、莱茵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北匈奴西迁引发的蛮族大迁徙是罗马帝国崩溃分裂乃至消亡(特指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进入南俄大草原后,匈奴人休养生息,人口急剧增加,地盘越来越大。向西骚扰罗马帝国,向南入侵萨珊波斯帝国。公元5世纪初,被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击败。随后以匈牙利为中心建立了匈奴帝国。后同拜占庭帝国既爆发了战争,又存在互市贸易。阿提拉大帝在位时,匈奴帝国疆域达到顶峰,东到里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453年阿提拉死于新婚之夜后,内战骤起,匈奴帝国瓦解分裂。被匈奴人奴役攻占的民族和地区反抗匈奴帝国的统治。5世纪60年代,拜占庭帝国彻底击败了匈奴人,匈奴人退回南俄大草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德·揆尼在其著作《匈人、突厥、蒙古人及其它西方鞑靼的通史》中首次推断欧洲中世纪的匈人即汉文史籍所载匈奴,并描述了匈奴不断西迁入侵多瑙河流域的历程。直到 20世纪 40年代, 匈人即匈奴以及匈奴西迁欧洲这一说法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观点。20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沧海一声笑桑田


匈奴迁徙之后变成了哪个民族?如果说古代的民族,基本可以肯定后来的欧洲匈人就是西迁的北匈奴的后裔,或者说是北匈奴混合了大量沿途其它民族的后裔。而如果说的是现代民族,那就没有明确答案了,因为匈人后来在欧洲也消失了,现代普遍的观点是他们融入了中东欧多个现代民族之中。


匈人和匈奴的关系不可否认

首先桃花石杂谈要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即现在所有针对欧洲匈人的主流国际研究,基本上已经定论欧洲的匈人就是西迁的匈奴融合了沿途大量其它民族之后形成的一个民族。因此现在在很多欧洲学者的口中,已经不太会把匈奴称为匈奴(Xiongnu),而是会将其称为亚洲匈人(Asian Huns)或者东方匈人(Orient Huns)。

所以其实匈奴西迁的路线也是比较清楚的,他们在公元150年前后迁到了里海附近,之后在里海与黑海之间的草原区域生活了大约200年,在公元350年前后再次西迁,征服了沿途的阿兰人,之后又驱使日耳曼人西迁,成为了欧洲史书里的匈人。

匈奴迁徙路线图

至于有些朋友会说“有基因研究已经否定了匈人是匈奴后裔”的说法,桃花石杂谈要告诉大家,基因研究对于判定这种草原民族的血统传承其实并不特别准确。因为几乎每个草原民族都是大量不同部落,甚至包括许多农耕民族的人混血形成的,这是由游牧民族本身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所以特别是对于匈奴(匈人)这样有过万里大迁徙的民族来说,他们的血统几乎每一年都会随其迁徙地而变化,而从匈奴在中亚地区到匈人来到中欧地区中间差不多间隔了300年,其血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即使如此,不同的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其实也不一样,有些基因研究也证实一些匈人和匈奴有着高度接近的血统。所以关于基因研究否定匈人是匈奴后裔的说法其实是个误会。

匈奴/匈人征战想象图

而现代很多欧洲学者认为,西迁的匈人群体里,除了匈奴之外,还有大量大月氏人的部落。他们通过比对古籍和语言学研究,认为欧洲古籍里记载的和匈人一同攻入欧洲的马萨革泰人很可能是一些被匈奴裹胁西迁的大月氏部落。因为马萨革泰这个名字中的马萨一词(Massa)是大的意思,而革泰则和月氏在古代的发音基本一样。同时在西方史书里还曾经记载了另外一个和马萨革泰人有亲戚关系的泰萨革泰人,而泰萨有小的意思,又正好对应了小月氏。所以基本上匈人就是匈奴西迁之后,和部分大月氏部落以及阿兰和日耳曼诸部融合形成的一个民族,但无论怎么解释,他们和匈奴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是不可能否认的。

匈人在欧洲的兴衰

那么匈人进入欧洲之后,确实也曾兴盛一时,但在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人王阿提拉在公元453年暴死之后,阿提拉的三个儿子艾拉、厄尔纳和邓吉西为争夺匈人的王位大打出手,导致匈人帝国迅速分裂。

阿提拉死后,匈人大部退守乌克兰草原

虽然艾拉在争斗中暂时获胜,但仅仅两年之后,其治下的日耳曼人就发动叛乱,在今天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的内达奥击败了匈人军队,艾拉也在战争中阵亡。而之后带领部落在乌克兰草原生活的邓吉西又曾经在公元463年重新占领了潘诺尼亚平原,匈人帝国似乎呈现出了中兴的迹象。但仅仅5年之后,邓吉西被东哥特人驱逐出潘诺尼亚,在撤军途中又遭到东罗马帝国军队的伏击,邓吉西被斩首,其首级还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示众。

而之后的匈人记载就近乎绝迹了。只是有几个在潘诺尼亚和乌克兰草原地区的部落曾被记载为是匈人的部落,其中包括卡垂梅尔、乌提格尔和保加尔等部落。后来这些部落先被西迁的阿瓦尔人(很可能是柔然人的一支)征服,又被西迁的马扎尔人(匈牙利人)征服,之后渐渐融入其它民族之中。不过在后来的欧洲,出现了一个名叫保加尔的国家,从名字看似乎和匈人帝国解体之后的主要部落保加尔完全一样,而且这个民族的民族传说也可以追溯到匈人的保加尔部落,比如其传说中最早的君主就是阿提拉的儿子厄尔纳。

也曾经盛极一时的保加尔帝国

但这个保加尔人却是斯拉夫人的一支,和匈人完全不是一个民族。而这也成了欧洲民族史上的一个谜团,看似连续发展的保加尔部族是怎么由匈人的一支变成斯拉夫的一支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保加尔部落最早是匈人的一支,但后来因为其本身人数较少,又处于斯拉夫地区,所以其治下渐渐有了大量斯拉夫人,最后斯拉夫人取代了匈人统治了保加尔部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匈人血统消失殆尽,斯拉夫血统不断涌入,最终保加尔人完全变成了一个斯拉夫民族。而保加尔人就是今天保加利亚人的祖先。

曾经以匈人后裔名义打遍欧洲的马扎尔人征战路线图

另外马扎尔人在进入欧洲之后,占据了匈人在欧洲最后的据点潘诺尼亚平原,而马扎尔人也曾经长期自称匈人后裔,对匈人的文化也非常认同,所以其建立的国家也被称为了匈牙利,也就是匈人的国家。


所以整体来看,匈人在后来的欧洲完全融入了其它不同民族之中。现代一些观点认为,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以及匈牙利境内的塞凯伊人、俄罗斯境内的楚瓦什人乃至哥萨克人可能都有一些匈人血统,也可以说是匈奴血统。所以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匈奴人的后裔,今天也广泛分布于许多中东欧民族之中了。


桃花石杂谈


匈奴被汉武帝几次打击后分裂成五部。东汉时分为北匈ꪣ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內附北匈奴经73年窦固,97年窦宪和耿秉的两次打击西迁l,和后来西迁柔然人后裔阿瓦尔人在匈牙利草原 ̄带融合形成匈牙利人。由于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人帝国给欧洲人带去巨大影响,欧洲人把以后的成吉思汗西征绕称为第一次黄祸和第二次“黄祸"。南匈奴被安置在长城內线定局,三国时曹操把他们分成五部派刺史管理。西晋未年匈奴贵族刘渊乘中原內乱起兵,他的儿子刘职建立汉赵政权,被羯人石勒后赵政权取代。冉闵建立魏政权后颁布杀胡令,进入中原的胡人所剩无几。铁弗匈奴赫连勃勃建夏政权,定都统万城。统万城是匈奴人留在亚洲大陆上唯一的城市遗迹。此外卢水胡聚渠蒙逊建立北凉政权被北魏\\所灭。此后进入中原的匈奴人逐汇门融入汉人和周边少数民族之中。现代蒙古人与匈奴人有血缘关糸。‘


关东侠客


说起匈奴人们自然而然的想起卫青、霍去病,想起飞将军李广……想起诗句“不破楼兰誓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等等波澜壮阔的诗歌。总之,说到匈奴那段秦汉时期的历史不可磨灭。

匈奴民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民族融合的提现。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可见匈奴民族与华夏民族是同根同源的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匈奴早期的发展,可能是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总称,在战国末期逐渐强大南下与华夏民族发生更多的冲突,匈奴的兴盛期在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并修建长城,最终在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逐渐汉化溶于汉民族之中。北匈奴继续与北方各游牧民族对抗兼并,但在汉武帝及之后的战争中败北,然后向西方迁移,北方的鲜卑族趁机发展壮大。西迁的匈奴民族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想了解更多的民族发展可以参考《史记》、《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其中《汉书》全抄《史记》,《后汉书》

匈奴民族的出现发展与消失,推进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也拉近了东西方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