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清朝皇帝還要大的官兒,整個清朝算下來只有兩位

其實經過多方考察,發現大家對清朝的歷史可以算是比較瞭解的了,一個是因為清宮劇最近一部接一部的播出,相信很多人都能把清朝皇帝每人的名字都一字不落得背下來了,第二個原因小編想,就是因為年代離我們比較近,所以瞭解的就更多一些。比如說清朝幾位皇帝的軼事,還有民間傳聞,在影視劇中都有涉及,而且在教科書上,尤其是近代的歷史,清代變成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再往前說用宋元明清朝,大家瞭解的估計就有點少了,但只要換成清朝,都能說出一個或者兩個故事來,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故事,大家就未必知道了,因為小編今天要談的是官職,還是清朝級別最高的官職,說到這兒大家就會問,最高的官職不是皇帝嗎?當然不是比皇帝還高的官兒,這個清朝只有兩個。而且就整個歷史上也只有兩個人擔任過而已。

比清朝皇帝還要大的官兒,整個清朝算下來只有兩位

我們先從清朝剛剛一統的時候開始說起吧,清朝開國,自然少不了開國的功臣,於是就會封一些官員,很多官兒,但是有時官員的官職有的權利實在太大,於是皇帝就給他們安排一個鐵帽子王當,但是鐵帽子王只是一個稱號,並沒有什麼實權,所以開國的時候就只有八個人才有,之後又有四個人拿過這樣的榮譽,但是就當時而言,只是一個虛職,鐵帽子王只是比一般的親王在福利、地位以及待遇上都要高一些。

比清朝皇帝還要大的官兒,整個清朝算下來只有兩位

而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就是八旗旗主了,我們都知道,清朝時期的內部統治是由八旗組成,而尤其是其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們先說正黃旗正白旗的旗主,實力可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本身就在朝廷擔任官職,在開國的時候,國家的很多大事,皇帝一個人並不能決定,還得和旗主進行商議,最終才能決定,但是很顯然,這些旗主在滿人中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只是他們卻不是皇朝中最高的官員,因為原本的皇帝就怕他們勢力獨大,所以此後也就有意的削弱了各位旗主的實力。後來旗主的地位就大不如前了。

比清朝皇帝還要大的官兒,整個清朝算下來只有兩位

那麼說到級別的話,最高的估計就是攝政王了,攝政王設置的原因一般就是在皇帝年幼的時候,或者沒有能力掌權的時候,暫時替代皇帝行駛君王權力。而一般有資格擔任攝政王的都是王主任的親王,也就是皇帝就是皇帝的叔叔或者伯伯,而在這數百年的歷史中,一共只有兩位擔任過攝政王一位是多爾滾,一位是清末的載灃。

比清朝皇帝還要大的官兒,整個清朝算下來只有兩位

我們先來說一下多爾袞吧,他是努爾哈赤第14個兒子,是皇太極的親兄弟,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多爾袞就已經名聲大振,因為多爾袞驍勇善戰,也贏得了很多的民心。地位也是親王之中最高的,而且皇太極死了之後,很多王朝內部都推薦多爾袞當皇帝,其實論實力,論才學,多爾袞都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最後他沒有稱帝,而是輔佐年幼的福臨當皇帝,而他自己是做攝政王,就在順治掌權之前。多爾袞可是實打實的掌權者,整個朝廷都得聽他的,而他也確實是有這個能力,鰲拜和索尼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不敢逾矩,不敢造次,而在鞏固統治方面,多爾袞頒佈的政策措施確實有用,能夠讓福臨長期的坐穩這個皇位,但是多爾袞執政太過霸道了,他想要順治和孝莊皇后都聽他的,甚至感覺到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皇家尊嚴被侵犯了,所以死後甚至絲毫沒有感激他這麼多年為他鞏固統治,反而掘他的墳墓取消他的所有分封,直到乾隆時期多爾袞才得以平反。

比清朝皇帝還要大的官兒,整個清朝算下來只有兩位

但是相比較而言,載灃當攝政王的時間是很微妙的,因為剛好是清末,載灃是光緒時期的軍機大臣,算下來算是宣統皇帝的父親,那個時候朝堂已經沒有多少掌權派了,而他當攝政王的時候,整個王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就載灃十分有能力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把清朝挽救回來了,尤其是在最後三年,載灃是攝政王,說白了,他就是王朝的直接統治者。

比清朝皇帝還要大的官兒,整個清朝算下來只有兩位

最終辛亥革命爆發,無奈之下,他也只能辭去攝政王的職位。但是載灃的能力是很出眾的。也難怪,後來日本人也想要拉攏他,但被他直接拒絕,而且還駁斥兒子溥儀在東北的一些所作所為,很顯然,載灃是個很懂民族大義的人,而且還分的清楚和明白,晚年的時候,載灃一直處於隱居狀態,不過問政治,而在全國成立之後,他把自己的王府讓出來,交給人民政府,讓他們在裡面繼續辦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