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引言

金庸借武俠小說寫人生,刻畫人生。他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將儒、道、佛學思想融會於其作品中,通過主人公的言行、觀點、立場和命運對這三種哲學思想進行闡述。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處處折射出哲學的思想。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

金庸,原名查良鏞,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1963年開始撰寫的,時至今日已家喻戶曉。現在看天龍八部,當年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也有,但不那樣強烈。年少時看,總覺得喬峰是有情有義,俠肝義膽的忠勇之士,卻時常被險惡江湖人士所擾,後來路途與段譽和虛竹相遇結義同行,對他所呈現的情義與擔當多少心生豔羨。而慕容復是最讓人痛恨,他冷麵無情,心狠手毒,按包不同的話說是“不忠不義不仁不孝”。時至今日再讀,覺得最值得同情的人也是他,這是個從小就失去自我的孩子,這是個活活被父母給逼瘋的孩子。

電視劇對喬峰、段譽與虛竹三個的宿命闡述地很充分,每個主人公都處在矛盾之中,困於矛盾之中,最終各有選擇,但也有人無法從矛盾中走出,在孤獨中死去。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部悲劇小說,所謂“有情皆孽,無人不苦”,不管身份、地位,不論性別、老幼,裡面的人物沒有誰是幸福的,每個人物內心深處都不無煎熬。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一個人是否具備辨識、

尋找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與其童年時的成長背景

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這其中0至6歲又是最為關鍵的時期,

父母起了決定性作用。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匯愛西克思專注幼兒教育十年,見過太多的家長,被子女教育的問題所折磨,他們不斷尋找方法和工具,想讓孩子獲得改變,但這都是在緣木求魚,因為問題的根本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成長環境,在於父母,這才是決定一個孩子長大後是否幸福的關鍵。本期我們從小說的幾個人物來做個剖析和認識。

先從姐妹花說起,也就是阿朱阿紫。兩姐妹很早被父母遺棄(主要是母親遺棄,父親不知道),也是同被別人收養,最後流落江湖的。不同的是,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

阿朱送於其他人家撫養,輾轉流落到了江南姑蘇慕容家。而姑蘇慕容家家教甚嚴,因此,她從小就懂得如何伺候人。能夠成為慕容復女婢之一的,也說明她的服務能力非同尋常。當然,她還很會察言觀色。段譽初見她時,她能一人分幾種角色演出。在杏子林時,她不出聲,在那裡細細觀察,竟然察覺出馬伕人康敏的言辭有邏輯上的錯誤。

阿朱的兒童受教育方式讓想起了古代西方的一種教育——洛克的紳士教育。那就是十幾歲的時候,把孩子送到大戶人家裡去接受上層的教育,學會如何伺候人。這種教育方式會培養孩子的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四種品質。而阿朱算是佔了大部分了。

阿紫不同,她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因為,在那樣混亂和險惡的環境裡,她屬於弱勢群體,她必須學會保護自己不受侵害。比如大師兄欺負,二師兄欺負,甚至是師父丁春秋對她圖謀不軌時,她必須機靈些,這樣,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虛竹從小就被蕭遠山放到少林寺裡,他不認識他爸爸和媽媽,甚至,他一度認為自己是個孤兒。但是,他很快樂。看著什麼就學什麼。幸好,遇到了一個好師傅。

他的一種受教育方式很像西方基督式的宗教教育,很純粹地接收宗教思想,恪守戒律,度己度人。

孩子的意志力是很弱的,

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因此,一個人的成長,

與他所處的環境有相當大的相關關係。

如何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真是家長要值得注意的問題。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著的,管著吃喝拉撒以及學習。那麼,在《天龍八部》裡,慕容復其實也是這樣。不過,話說回來,慕容復是比較悲的。雖然不能稱之為是單親孩子,畢竟到了故事的最後,慕容博還是出現了。可他的老爸倒好,裝死三十年,根本沒有承擔起父親的教育責任來。因此,他的兒童教育主要是由他的媽媽負責的,但他的媽媽比較狠。

第一

教育特別嚴厲

比如,慕容覆在回憶的時候,有這麼一段,慕容複用斗轉星移戳中了黃眉和尚的右心房,差一點就戳死了。幸好,黃眉和尚的心是長在左邊的,然後慕容復的媽媽就責罵他,說,沒用,要罰他三天不許吃飯。

母親長時間用家長意志來逼迫孩子學習,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逆反和自責之感。如果他少有放鬆,他就會產生有一種罪惡感,這種教育著實讓人覺得很恐怖。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也並非就是達到一定的目的。教育應該是讓最好的自己走出來。

我身邊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家的孩子,他的媽媽要求特別高。他媽媽說,數學考到九十八分就是很差了,因此在他的數學期末的分數鮮有九十八分的。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證書都六十多張,單單作文的證書就二十張,足以令很多大學生汗顏了。

可有好幾回,他負氣離家出走,有一次是跑到我們這兒,哭的梨花帶雨的,讓我對那個孩子多了一份心疼。他媽媽說,要是我家兒子什麼時候有你們那麼多的學問就好了。我笑笑,期望值太高,不一定是幸福的,但辛苦卻是一定的。

第二

心思細密

長期的女性化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帶著某種女性化的一些東西,比如多疑,比如不理智,愛幻想等等。他的幾次陰謀,設計的都是很細密的,也是幻想著能夠幾步之後可以坐上大燕國皇帝。可惜的是,他的美好幻想總是會破滅。

第三

處事比較圓滑

這可能與他的家臣教育有關。慕容覆沒有享受到父親的教育,但他在家臣那裡得到了一部分——圓滑。因為,她的媽媽很嚴厲的,圓滑這方面他媽媽絕對不會教給他的。因此,他能夠收攏人心,處事圓滑方面,和他的家臣耳提面命有所關係。

接下來說起喬峰,大都會說他很苦。我把他歸結於孤苦,因為他長大後才知道自己是一個契丹人,這又是不幸中的大幸。

因為從兒童的教育方面來談,兒童的喬峰還算是不錯的。雖然喬三槐夫婦的家境比較貧寒,但是父愛母愛都還是滿滿的。少年,他又到少林寺的玄苦大師那裡學習武藝,一待好幾年。然後就是跟著汪劍通幫主混跡江湖,跟著一幫大老爺們兒闖蕩,學習了民族大義,學習了寬宏大量,學習了一身膽識……

因此,喬峰的個人修養是比較好的。

第一

他比較樸素,穿著不講究,粗茶淡飯也可,無肉也可。(無酒不行,這個就是喜好了,另當別論)

第二

他很謙卑,對人友善。比如,他和段譽在酒店喝酒的時候,只聽段譽說,小二,上酒。而喬峰卻說,小二哥,上酒,多一個字,卻讓人心溫暖十分。這就是喬峰的魅力。

第三

鍾情。喬峰對於阿朱的愛,是一種高層次的愛,十分鐘情,(差點殉情)另外,這點兒也是和忠義的表現。

第四

寬容大度不計較。在杏子林喬峰代四長老受過。寧願自己流血也不願讓自己的弟兄收到責罰。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通過《天龍八部》這部小說,道家文化則是金庸先生宣揚的重點,他比較提倡“無為”和順其自然。書中的主人公的武功修行大多不是靠勤學苦練得來的,而是靠“無為”得來,如段譽、虛竹、狄雲等等,在機緣的巧合下,成為武功高手,而這些高手偏又宅心仁厚,成為俠義的代表。

折射到現代的家庭教育中,讓孩子天然成長,應更多的遵循其自身成長規律,正如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長應該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

家長在早教時

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

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種

雙向溝通的關係,

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見,

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

所以,身為家長,

還是要把握好3歲黃金期,

我們的孩子才會按照其本身的特點

和潛能健康成長。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西克思啟蒙幼托,

更是專注於1.5-3.5歲的幼教品牌,

以精品小班混齡教學,

輔助包含大戶外體驗等豐富的特色課程,

為孩子們提供有思想、

有價值的定製型啟蒙教育,

開設多樣化的課程類型,

以滿足寶寶個性化發展的不同需求。

秉承讓世界成為孩子的教室,

讓大自然成為孩子的課堂,

讓社會和生活成為孩子的教材,

充分放飛天性,

還孩子一個色彩繽紛的幸福人生。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年少只道金庸劍俠恩仇情,中年方知人生哲學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