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年豪傑張耳和陳餘做了什麼,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大秦末年,有一對刎頸之交的兄弟張耳和陳餘,所謂的刎頸之交我們可以想象是劉備、關羽、張飛這樣的過命之交,可這兩位的故事卻沒有這樣的走下去。

秦末年豪傑張耳和陳餘做了什麼,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張耳和陳餘的關係轉變要從秦末年鉅鹿之戰說起

張耳趙國的丞相,陳餘趙國的大將軍,趙王歇有頭銜沒有權利的趙國的王。

鉅鹿之戰是項羽打的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戰,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是張耳和陳餘。

秦末年豪傑張耳和陳餘做了什麼,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秦軍圍趙國,張耳和趙王歇逃入了鉅鹿城,之後秦軍急攻鉅鹿。鉅鹿城內糧食已盡,兵力很弱,此時陳餘在鉅鹿城北邊收集了殘餘部隊幾萬人,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餘前來救援,相持了幾個月,仍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有些怨恨陳餘,於是派張黶、陳澤前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將要死於早晚之間,而您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陳餘說:“我估計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同歸於盡,還要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同歸於盡,如同把肉送給飢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張黶、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於盡來確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餘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只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黶、陳澤帶領著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秦末年豪傑張耳和陳餘做了什麼,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正當這時,燕、楚齊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張耳的兒子張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餘旁邊安營紮寨,但是大家都是坐上觀看,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都沒有攻打秦軍解救趙國。

僅有楚國的項羽帶領5萬大軍破釜沉舟擊破了秦40萬大軍。解救了趙國。同時成立14年大秦就此結束。

秦末年豪傑張耳和陳餘做了什麼,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我們在來看一下趙國被圍鉅鹿城期間,陳餘做了什麼——陳餘多次催促項羽出兵解救鉅鹿,在項羽大破秦軍時,又多次遊說秦將軍章邯投楚背叛秦。

鉅鹿解圍後,張耳和陳餘相見,因責備陳餘不肯救趙以及追問張黶、陳澤的下落,陳餘惱怒地說:“張黶、陳澤以同歸於盡責備我,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先嚐試著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倖免。”張耳不信,認為把他們殺了,多次追問陳餘。陳餘大怒,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難道您以為我捨不得放棄這將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張耳也感到驚愕不肯接受。陳餘站起身來上廁所了。有的賓客規勸張耳:“我聽說‘天上的賜予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如今,陳將軍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了陳餘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陳餘回來,也怨恨張耳不辭讓就收繳了大印,於是疾步走出去。從此,兩個人的感情產生了間隙。

秦末年豪傑張耳和陳餘做了什麼,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張耳和陳餘兩個人的感情破裂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是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其一:鉅鹿之戰後秦國滅亡,項羽分封張耳為王,管轄趙國,而陳餘被封了侯,為了表達自己同張耳一樣功勞不被封王的不滿,陳餘向同為為分封不滿的田榮借兵反楚,攻打了趙國,張耳敗走。陳餘全面接手趙國土地。

其二:張耳敗走後投奔了漢王劉邦,此時劉邦正在反楚,劉邦派使臣聯合趙國陳餘共同伐楚,陳餘開出的條件說:只要漢王劉邦殺掉張耳,趙國就同劉邦一起伐楚。於是劉邦找了一個和張耳相似的頭顱送給陳餘,陳餘於是發兵助劉邦。

其三:陳餘發兵助劉邦伐楚不久,陳餘發現張耳沒有死,於是背叛了劉邦投奔楚王項羽。

秦末年豪傑張耳和陳餘做了什麼,把曾經過命之交演變成了要命之交

其四:陳餘背叛劉邦後,漢軍韓信和張耳帶著不足1萬的軍隊,去攻打趙國陳餘,此時陳餘坐擁10萬大軍,從軍隊的數量上陳餘基本沒有把韓信和張耳放在眼裡,抱著自己必勝的心態。這就是著名以少勝多的井徑背水一戰,韓信張耳勝利,陳餘戰死在趙地,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張耳在趙地安享晚年病死後,兒子張敖繼續接任趙王。

故事就是這樣的曾經被人羨慕的刎頸之交張耳和陳餘,一步一步的為了權利走到彼此不能相容的仇恨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