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现在我和老伴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一年却能挣3万多元。”谈起自己一年的收入,正安县市坪乡市坪居村民简世海喜不胜收。

简世海曾是市坪居低保户。“以前那个穷哟,一家人就几亩田土。一年到头种的那点庄稼只能勉强糊口,手里根本没什么余钱。”

现在生活怎么样了?“园区招我们去上班,我们有了工资。基地流转我们的土地,一年给3250元,现在的好日子,原来哪里敢想啊!”

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简世海口中的“园区”是柏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该园区位于市坪居柏杨组,以种植中药材和烤烟为主,涉及5个村民组508户2776人,覆盖贫困户80户298人。其中中药材带动1.5万余人次就业,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烤烟种植带动临时劳动就业4.5万余人次,涉及农户户增收达1500元以上。

如果把日历往回翻个三年五载,那时的市坪居道路不通,农民还处于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贫困之中。

“以前的柏杨组,有3000多亩土地因为下雨即涝,久晴则旱,庄稼没有保障,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种植积极性不高,土地收入低,生活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很多群众争农村低保。乡里的干部每次来到这里,村民们反应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问题。”市坪居党支部书记朱春波告诉笔者,在争取到国家烟草专卖总局的烟地整理项目后,乡里就立即着手实施。

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听说要把这些土地都拿来种烟,挖掉田坎修渠铺路,很多群众强烈反对。田坎都挖了,以后我们怎么知道哪块是自家的土地?修路占了我那么多土地,一家人都无法生活了。土地“拿”出去了,到时我们找谁要钱?租一年就不租了,投资收不回咋办?承租人也在担心。乡干部们掰着拇指一个个地数问题。

怎么办?乡干部们深入受益区的村民组,挨组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倾听群众意见,介绍规划蓝图,分析市场效益,耐心做群众工作,为他们“解疙瘩”。

村委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把土地“返包”给村委会,由村委会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统一流转,流转金由村委会担保给付,白纸黑字把条条款款写清楚,盖上公章,家家户户发一张作为依据。

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石头落了地,沉寂的土地喧闹起来,各种机械开进来了。如今,一眼望去,数千亩烟地田成方、土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棚成场、房成群。明沟暗渠分布每一单元,生产便道通达全部地块,现代集约式育苗场、烘烤房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那时出去打工的多了,大量土地开始种一季,闲一季,甚至把它荒起,好可惜哟。现在用它搞中药材和烟草种植,土地有用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王美和说。

工业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一直是正安县脱贫攻坚的困局。而今,这个困局正在逐渐被打破,2017年来,正安县紧扣“一长两短”要求,培育巩固茶叶、方竹笋、野木瓜、核桃为主的长效产业,抓实中药材、蔬菜、生态畜禽养殖为主的短效产业,全县产业扶贫得到突破提升。同时,全县还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创新了“两投入三联结”利益联结模式,有效保障了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我们通过扶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优势产业,强化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就地脱贫。同时,鼓励、引导具备就业能力的困难人员积极就业,增强其就业动力,使越来越多贫困农民可以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正安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陈孝利说。

正安: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