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药物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汤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医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久已流传。晋代医学著作《肘后方》中,有“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宋代《太平圣惠方》有“治疗腰脚风 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普济方》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于泥,罨涌泉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其他如《外台秘要》、《简集方》、《经验方》、《摘玄方》、《小品方》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的记载。尔后民间又有灯火、天灸、发泡、点刺等方法治疗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解放后,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贴敷了,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比如采用葡萄糖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小剂量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疗大叶性肺炎;维生素B1加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重度休克;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近年来,笔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等,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类疗法比30年代前苏联维许聂夫斯基教授创始的奴佛卡因封闭疗法又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这种疗法的特殊作用,可称之为“药物的穴位效应”。由此可见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外贴穴位疗法主要是根据人体前胸檀中穴和后背肺俞,定喘及脚底涌泉穴位这四大穴位的功用。

檀中穴:在胸部,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隙。

檀中穴: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打嗝、胸疼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

经,震

动心肺、破气机。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

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详见此人体背

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

肺结核等。细节请参阅网页:利用穴道指压疗法止痰、去除雀

斑、荞麦皮指压法等内容。

定喘穴

【定位】

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主治】

①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涌泉穴

此穴位的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推搓涌泉穴之所以能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便秘等病效果较明显。

穴位疗法治疗,它是根据人体前胸檀中穴和后背肺俞,定喘及脚底涌泉穴位,根据这些穴位的免疫功能(人在生病时候穴位会起到治疗的作用)使用穴位药物疗法的方式经皮给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通过穴位刺激起到深层调理,促进咳喘患者康复。

穴位药物疗法是一种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它采用少量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药物的穴位疗法有着中医治疗无副作用,不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依赖性及不能根治的缺陷。药物穴位疗法采取中医的药物疗法和穴位疗法相结合的手法,增强免疫系统根除病灶,避免口服药物的种种缺陷,能达到不打针不吃药,远离抗生素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