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古代传承到如今的糕点丨名字意境雅致丨工艺特殊并不复杂

从古到今,中华的美食不断的被研究更新,大部分都传承到今,今天就来教大家做几道古代糕点,下面麦子就带大家来学习下古代糕点的制作工艺吧。

带你认识古代传承到如今的糕点丨名字意境雅致丨工艺特殊并不复杂

一、枣泥酥

始于隋唐,盛于明清,是“满汉全席”中名点之一。相传,某日慈禧太后吃腻了山珍海味,于是御厨们绞尽脑汁,将金丝小枣精工细作制成枣泥饼。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主料:低粉 (160克) 枣泥馅 (340克) 黄油 (55克) 酥油 (55克) 糖粉 (50克) 麦芽糖 (18ml)

辅料:蛋液 (45克) 奶粉 (5克) 吉士粉 (5克) 杏仁粉 (40克) 蛋黄液 (适量)

制作步骤:

1、黄油和酥油混合室温软化,加入糖粉稍拌后搅打均匀

2、蛋液和麦芽糖混合均匀后分次加入黄油中搅打均匀,所有粉类材料提前混合均匀后筛入黄油中拌匀

3、加入杏仁粉拌匀,将其抓捏成团,盖上保鲜膜静止20分钟

4、将饼皮和枣泥馅分成50克/个的4个,35克/个的4个,取一份饼皮压扁,包入馅料

5、收紧口,模具内撒面粉防粘,倒出多余的面粉

6、将酥饼收口朝上放入模具中,压平,倒扣在铺锡纸或是油布的烤箱上

7、表面刷两次蛋黄液,烤箱预热180度烤18分钟左右

带你认识古代传承到如今的糕点丨名字意境雅致丨工艺特殊并不复杂

二、驴打滚

驴打滚是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想出了这道驴打滚。

主料:糯米粉100克 玉米淀粉25克 糖30克 色拉油3大勺

辅料: 水150毫升 细沙若干 黄豆粉、椰丝各适量

制作步骤:

1、糯米粉、淀粉、糖粉、色拉油、水等,混合搅拌成浆的样子;

2、准备一个方形的微波饭盒,微波食品袋一个,将食品袋放入饭盒中,把浆倒入食品袋,并且把食品袋整理好,不要有褶子,微波5分钟

3、取出食品袋,在案板上放平,然后用擀面杖轻轻擀一下,擀的稍微薄一点,长一点,然后隔着食品袋切成两块

4、剪开食品袋,揭去上面的薄膜,把细沙袋剪掉一个约两厘米的口子,口子的大小关系到挤出的细沙的多少,挤到中间,然后把下层食品袋剪开,这样变成两块了

5、拎着食品袋把糯米片包着细纱卷起来,捏合

6、案板上垫保鲜膜,撒上黄豆粉,把糯米卷放上去,揭掉食品袋,滚满粉,这样就不沾手了

7、快速切断,用同样的方法滚上椰丝

带你认识古代传承到如今的糕点丨名字意境雅致丨工艺特殊并不复杂

三、羊羹

最早的羊羹是用羊肉来熬制的羹,冷却成冻以佐餐。其后随禅宗传至日本,由于僧人不食肉,于是便用红豆与面粉或者葛粉混合后蒸制,故羊羹在日本慢慢演化成为一种以豆类制成的果冻状食品。

主料:红豆沙300克 鱼胶粉15克 淀粉25克 吉士粉5克

辅料:白糖30克 凉白开200克 开水200克

制作步骤:

1、把鱼胶粉、淀粉、吉士粉、白糖,放入1L的耐热玻璃盒搅拌均匀

2、先用凉白开把以上材料溶解,再倒入其余的开水

3、最后拌入豆沙,完全搅拌均匀后,进微波炉高火8分钟。起初每一分钟搅拌一次,最后每30秒搅拌一次

4、加热完成的羊羹糊,倒入涂了黄油的盒子,这样将来会很容易整块取出来

5、最后盖好盒盖,放进冰箱冷藏室,10小时以后就可以吃了

带你认识古代传承到如今的糕点丨名字意境雅致丨工艺特殊并不复杂

四、豌豆黄

豌豆黄儿是宫廷小吃,还说西太后最喜欢吃了,这么一宣传,它的身价更不可一世。不过那豌豆黄儿的颜色不完全是自然色,豌豆煮熟根本没那么黄。这种豌豆黄儿的价格昂贵惊人,当时平民人家谁买得起呀!

主料:白豌豆1000克 白糖500克 红枣150克 食用碱2克

制作步骤:

1、将白豌豆去皮碾碎,红枣洗净上锅煮烂制成枣汁待用

2、火上坐砂锅或铝锅,注水约3000克,下入白豌豆粒、碱面,开锅后用小火煮约一个半小时,成稀糊状时,过细罗使白豌豆成细泥状

3、铝锅上火,将豌豆泥加入白糖、红枣汁搅拌均匀,倒入铝锅内,翻炒至起稠,倒入不锈钢盘子里,晾凉,上面盖湿布放入冰箱,吃时用刀切成小块即可

带你认识古代传承到如今的糕点丨名字意境雅致丨工艺特殊并不复杂

五、一口酥

“一合酥”能够成为“宫廷贡品”,既是因曹操题词而成名,也是经杨修同意品尝“一合酥”(即“一人一口酥”而食之)。以个小,酥松,甜咸适口,鲜美异常,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誉为“袖珍点心”。

主料:面粉15公斤 熟面粉8.5公斤 川白糖6.5公斤 酥粉9公斤 化油8公斤

辅料:芝麻圆子3公斤 鲜葱2.5公斤 花椒面0.1公斤 味精0.02公斤 食盐0.2公斤

制作步骤:

1、制酥粉:每50公斤产品用化油3公斤、面粉6公斤,混合搅拌成酥粉

2、调制面团:用15公斤面粉合3.75公斤化油,调制成面团。调面团时,即用少量的开水调成较硬的面团,然后多次加冷水,使成软硬合适、滋润细腻的面团,备用

3、制心:先将鲜葱2.5公斤洗净,剁细;将芝麻3公斤炒熟去壳,制成芝麻圆子;将花椒0.1公斤制成花椒面。然后用8.5公斤蒸熟的面粉、6.5公斤白糖、4.25公斤化油、200克食盐、20克味精和已处理好的鲜葱、芝麻元子(用化油和饴糖拌合,加白糖、熟粉搅拌而成)、花椒面搅拌成心

4、包心:采用大包酥杆皮吃酥。将皮料扯成4克重的小块,包进制好的心料4克,捏成小球形

5、烘烤:将生坯置于烤盘中,进炉烘烤,炉温掌握在160℃左右,成熟出炉

带你认识古代传承到如今的糕点丨名字意境雅致丨工艺特殊并不复杂

六、传统茯苓夹饼

它是一种北京传统名点,因皮薄如纸,且颜色雪白,很象中药里的云茯苓片,故称为“茯苓饼”。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慈禧爱吃,所以当时身价百倍。

主料:(1 200只成品)

皮精白面粉1.25公斤 淀粉5公斤

馅料:绵白糖18.75公斤 核桃18.75公斤 蜂蜜9.25公斤 桂花1.25公斤

专用工具:特制茯苓饼烘模一副,即两块圆形铁片,一端有绞链相连,另一端装有钳柄,模直径为13厘米,模内刻有凹形花纹

制作步骤:

1、制饼皮:将面粉与淀粉调成糊,稠度比豆浆稍浓点。同时将烘模放在炉上烧热,里面抹点油,用匙勺入面糊少许,马上将模具合拢数秒钟,将面糊压成薄圆片,然后开启模具,取出已烘熟的饼皮

2、制馅:将蜂蜜与砂糖放在锅里熬溶,并使其蒸发一些水分,增加粘度,然后将切细的核桃仁及桂花放入糖中拌匀即成

3、成型:取馅40克放在已摊平的饼皮上,在馅料上再覆盖一张皮子即成。成品皮薄如纸,且以馅为主

4、注意事项:烘饼皮要快,不能烘焦,要保持雪白色泽,馅不可铺得太满,需留出1厘米左右边缘

茯苓饼成分有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以上就是古代糕点的制作工艺,欢迎补充,喜欢的话就关注并留下留言,你的关注与评论就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