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唱遍6个民族15首民歌,还把廖昌永拉来当主持,雷佳的这场音乐会打动不少人的耳朵!

轻快烂漫的闽南童谣《丢丢铜》、泰然悠扬的蒙古族科尔沁民歌《诺恩吉雅》、灵动优美的云南藏族民歌《美人》、清奇婉转的江浙吴语小调《紫竹调》……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参演项目,“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昨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

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舞美,没有庞大的乐队和合唱团,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袭素衣的雷佳以9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将6个民族、12个地区的15首民族歌曲娓娓唱来。跟着返璞归真的歌声,观众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听见了先辈们曾经的质朴冲动,而这正是民歌最本真的样子。

质朴|心存敬畏,脚踏实地寻源

一晚唱遍6个民族15首民歌,还把廖昌永拉来当主持,雷佳的这场音乐会打动不少人的耳朵!

15年前,一张名为《源媛流长》的专辑深深吸引了雷佳,“我第一次听到这些歌的时候,我就十分惊讶,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么好听的音乐。”

受此启发,她开始深入民间,寻找优秀素材。2008年,她推出了《中华56民族之歌》专辑,一个人演唱了56个民族的民歌;2015年,又与纽约爱乐合作,把中国民歌唱到了林肯艺术中心;2017年,《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首演,观众不仅感叹:原来民歌还可以这样唱。

一台晚会要将这15首不同地域、不同少数民族语言、不同音乐、不同配器风格的作品轮番呈现,难不难?当然难。

语言只是第一关,就像很多美声歌唱家学习西方音乐一样,一切从模仿开始,但更重要的,是挖掘这些作品起源和背后的故事。“古老的民歌,从一开始就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只有走近它,了解其中的文化,才能好地演绎。”

整整两年的时间,她一头埋进了这些作品的起源地,学习不同地域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民族的唱腔特色,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当地人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

越是走进民歌,她就越发现中国文化的瑰宝都来自人民,来自土地,而先民的生活智慧和漫长的历史沉淀,更是深深滋养着她,“我能感受到它们跟我的灵魂在共振。其实,民歌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未被激活而已。” 雷佳认为,只有心存敬畏,认真地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之后,才有底气去审视自己的根、源,去寻求新的表达。

创新|精心调味,融入当代审美

一晚唱遍6个民族15首民歌,还把廖昌永拉来当主持,雷佳的这场音乐会打动不少人的耳朵!

为何在浩瀚的中国民族民间歌曲中选中这15首作品?“每一首歌,我选择它,都是因为找到了共情的地方。”

不久前,雷佳带着这场音乐会走进清华大学,唱到《诺恩吉雅》时,她的眼眶湿润了。这首讲述了离家的姑娘想念着远方亲人的歌曲,让她想到了已经过世的父亲。

“我想把这些歌曲当初最打动我的地方唱给大家听,也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在歌中找到自己的乡音乡情。”

除了情感上的共鸣,原生态的音乐要让现代观众感受到其中之美,“调味”也很重要。在雷佳看来,既要抓住歌曲原汁原味的“神”,也要呈现出其具有当代审美的“形”。因此,在音乐表达上,她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理解,“要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言,让更多人感受到原来民歌也可以和自己的生活产生关系。”

伴奏方面,雷佳选择了10余人小编制的乐队,但这其中,既有西洋的弦乐四重奏、又有笛子、琵琶民族乐器,还有吉他、非洲的金贝鼓等等。这些乐器经过作曲家的整合,在演奏中国传统民歌之时,带给观众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审美体验,“我希望以沙龙音乐会的形式,与观众亲密对话。”

不仅如此,雷佳还请来了自己多年的好朋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担任昨晚音乐会的主持人。最初接到邀请时,廖昌永有些忐忑,毕竟他从没有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过。但在了解了音乐会的构想后,他还是被雷佳的用心良苦所打动,“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值得花那么多的力气去挖掘、整理和呈现。”现场,廖昌永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述了这15首民歌的渊源、风格和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