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遵守紀律,而國外的孩子在學遵守規則

紀律的本質是恐嚇與害怕,

很多孩子逆反的最主要原因

就是“恐嚇、懲罰”!

規則的本質是認同與內化。

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遵守紀律,而國外的孩子在學遵守規則



規則與紀律的區別

很多人都混淆了“紀律”和“規則”的概念,將二者混為一談。

孩子不需要服從的是紀律,但規則還是要遵守的!

紀律的本質是恐嚇與害怕,規則的本質是認同與內化。

紀律的制定通常是為了讓一方絕對服從另一方,不能質疑,更不能挑戰。它不一定符合人性和道德,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紀律的制定者,是紀律制定者以紀律之名限制服從者行為的工具。規則的制定是符合人性和道德訴求的:它保護弱者的權益不被侵犯,它防止強者為所欲為。

如果你一時分不清自己給孩子制定的到底是紀律還是規則,自己是個民主還是專制的家長,那麼不妨捫心自問一下,你的要求到底是為了方便自己管理孩子(那是紀律)?還是真正為了孩子好呢(這才是規則)



那什麼是紀律?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就知道差別了。

不讓孩子玩沙玩水,因為怕弄髒了衣服難得洗……幼兒園不敢讓孩子玩遊樂設施,因為怕出安全事故擔責任……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也不問問孩子到底對什麼感興趣……

事實上,真正好的教育離不開規則和界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試探和挑戰家長的底線: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如果家長在教育中沒有設立規則和界限的意識,那孩子就會朝著越來越熊的方向發展……長大後成為一個無視規則、踐踏規則的人。

去德國時,有一次我在遊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衛生間。出來的時候,被一位年輕女士攔住,詢問我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裡面。她解釋說,她的兒子進衛生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我忽然想起,剛才確實聽到衛生間裡有敲打聲,於是回頭循聲找去。在衛生間最裡面的位置,我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兒,正在一臉認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桿——因為拉桿突然失靈,衝不下水。男孩兒認為,自己用過的廁位如果不衝乾淨,對不起下一個如廁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嚴。

聽一位朋友說,他第一次到德國時,將小外孫的上衣晾曬到陽臺上。他的女兒要求他將衣服收進來,晾在家裡。她說在陽臺晾曬衣服,影響小區的美觀,房主會有意見,因為這會影響客戶對住宅小區的評價。

他第二次到德國,醃了一些鹹肉,又晾曬到陽臺上。這一次,他用鮮豔的裝飾包裝紙將鹹肉裹起來,做成喇叭狀,遠看、近看都非常藝術。有一天颳大風,吹掉的包裝紙落在樓下鄰居家的窗外。他的女兒就趕緊下樓去收拾包裝紙。

德國人很注意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一次,在距姐姐家不遠處的草坪上,一個年紀稍大的德國男孩兒憑藉武力搶了另一個小男孩兒的玩具,結果恰好被自己父親看到了。大男孩兒的父親對兒子說:“萊昂,趕快將玩具還給亞歷山大,並向他道歉!”那個叫萊昂的男孩兒不依。父親又說:“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亞歷山大道歉了!”過了一會兒,這位父親果然認真地將玩具交還給小男孩兒,並代兒子向他道了歉。人人都遵守規則,才能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遵守紀律,而國外的孩子在學遵守規則


在紀律機制下長大的人對紀律的服從更多的是源於害怕,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認同,所以一旦外界的監督(或管束)和懲罰機制缺位了,他們也不再把遵守規則視為己任,開始肆意踐踏規則。此外,這種教育模式下,還很容易培養出欺軟怕硬的不健全人格。

相反地,如果孩子學到的是規則,在互相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認同人人都應遵守的規則,那麼無論TA走到哪裡,無論有沒有人監督TA,TA都會自覺地去遵守規則,主動去維護公平和正義。

德國的教育理念裡沒有“聽話”一說,德語裡甚至不存在“聽話”這個詞,德國父母從不要求孩子“聽話”,他們更多的是教孩子在幼兒園尊重老師和同學,遵守規則,友好相處。

德國老師和孩子不是上下級關係,孩子沒有義務服從老師,老師也不會對孩子下命令。德國幼兒園老師的角色更多的是支持、引導、陪伴與啟發。面對老師這個“權威”,德國孩子從小學會的是:老師的存在是為了幫我、支持我,遇到困難、有任何合理需求時我應該向老師尋求幫助。

01

餐桌規則

德國幼兒園的餐桌上,老師不要求孩子必須把碗裡的飯菜吃完,吃多吃少是孩子的個人決定,老師不會干涉。但有一條原則,吃飯時一定要坐在桌前,一旦孩子中途離開餐桌,就被視為已經吃飽,不允許再回來接著吃。

我曾親眼目睹到德國老師嚴格的一面:當時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吃了幾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師只是問了他一句“吃飽了沒有”,行動上沒有任何阻止。小男孩玩了一會兒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準備去拿食物的時候,老師一把奪過他的盤子,將盤子裡的食物迅速倒進旁邊的垃圾桶裡,然後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吃飯時要專注,吃飽了再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飽了,不能再回來接著吃。

這種做法就是正面管教中著重提倡的自然結果法,它和懲罰以及恐嚇有著天壤之別。自然結果法是讓孩子自己體會TA行為的自然結果,並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會冷,不洗手會生病,不收好玩具會找不到玩具,這些都是自然結果。

通過自然結果,孩子學到的是內化的規則,自發願意遵守。而刻意的懲罰和恐嚇要麼只能奏效一時,要麼會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雙方陷入權力之爭。

02

收納整理規則

德國幼兒園教的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且無比佩服的規則是收納整理(aufräumen)。相信很多有寶寶的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擾:家裡寶寶的玩具散落得到處都是,剛剛收拾好的家裡,沒一會功夫又被寶寶弄得亂七八糟,白收拾了啊!

德國幼兒園對此採取的是身教和薰陶。悠悠所在的德國幼兒園每天都要收納整理四次:

1. 早上自由活動後、晨會之前,要收納一次;

2. 吃完早飯、玩玩遊戲,出發去森林(或院子)前,要收納一次;

3. 戶外活動回來,吃完午飯,孩子們午睡時要收納一次;

4. 下午放學前,要收納一次。

每天重複四次同樣的收納工作雖然看來是在做無用功、浪費時間,但也正是這樣幼兒園裡日復一日貫徹執行的收納整理規則培養了德國人從小講乾淨、愛整潔、會收納的良好生活習慣。

在收納的時候,老師並沒有強迫孩子們參與,一般都是老師先動手,嘴裡號召著孩子們來幫忙。身教的力量之大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在教育孩子時,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物質獎勵,你希望孩子做到什麼,自己先做到就行了。

03

先來後到和輪流玩規則

遇到孩子們爭搶玩具時,德國老師一般都遵循先來後到原則,並沒有強迫孩子分享哦!一個玩具誰先拿在手裡誰就有先玩的權利,

如果另一個孩子過來搶玩具,老師會明確制止TA,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別人已經在玩了,你可以等別人玩完了再玩,或者先玩其他的玩具 - 這時候老師會指著另一個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候如果一個孩子一直霸佔著一個玩具不放,(比如滑步車,幼兒園僅有四輛),老師會向這個孩子建議:“再玩5分鐘就給XXX玩了哦,你看TA都等了好久咯!”,然後再轉頭對XXX說:“你玩10分鐘就換SSS玩了哦,大家要輪流玩!”

04

喝水規則

德國幼兒園在喝水上是非常隨意的,孩子想喝就喝,喝多喝少自己決定。但有一個規則孩子必須遵守:喝水時一定要坐在放水的桌邊,喝完再起身去玩。

德國幼兒園這麼規定是為了讓孩子喝水時專心,以免邊走邊喝嗆到,或者水灑出來弄溼地面發生滑到,喝水規則的制定是出於孩子的安全考慮,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喝水習慣。

而國內幼兒園對喝水時間和喝水量都做了規定和限制,沒有照顧個體的需求差異,僅僅是為了方便老師管理學生。規則與紀律的差別,一目瞭然。

05

午睡規則

德國幼兒園沒有強制性午睡,不想睡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動,但有一條規則需要遵守:不能在別的孩子午休時大聲喧譁。你不睡是你的自由,但打擾到其他在睡覺的孩子就不對了。

悠悠現在看見爸爸在睡覺,都會主動輕聲輕語,遵守別人睡覺時不打擾的規則。這條規則讓孩子既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意願,又同時要尊重和考慮別人的感受。

雖然,今天這篇文章講的是幼兒園,但歸根到底,想讓孩子內化規則還是需要落實到家庭教育。從今天開始,請大人在給孩子設定界限和規則的時候,想一想,你設置的到底是規則還是紀律?是為了方便自己還是教育孩子?

溫馨提示:世界記憶大師網上免費公開課開始了,只要您認真聽課就能讓您或者您孩子迅速愛上學習,同時至少提高十倍以上的記憶力。機會難得。(感興趣的朋友留意下方評論區)【愛孩子,就讓他比別人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