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袁世凱一生娶一妻九妾,生有17個兒子,15個女兒。其中六姨太葉蓁,十四子袁巨勳(原名袁克捷),孫子袁家震、袁家威(小名袁小五、袁小六)一家4人於1955年由北京遷至寧夏賀蘭縣,落戶於這裡的一個新闢移民安置點——賀蘭縣京星鄉(始名新建鄉)三村(現京星農牧場六隊)。

1958年,袁巨勳與其母葉蓁相繼去世,葬於此。

葉氏祖孫三代人的特殊出身和傳奇經歷鮮為人知。

01

葉蓁,生於清光緒十七年(此據葉氏生前講她比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小兩歲推算),江蘇省南京(清朝時的江寧府)釣魚巷人。

葉蓁幼年家境頗豐,屬當時江寧府有錢的大戶人家,其父在江寧、鎮江、揚州等地置有產業。

葉氏生來美貌聰慧,瓜子臉、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口、蓮三寸,高挑身材,尚是少女便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標緻體態。

幼時,她習讀“四書”“五經”,知書達理並擅長女紅。

據袁世凱女兒袁靜雪在

晚年所作的《回憶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記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時,派次子袁克文到南京辦事。

當時袁克文16歲,未婚。

平日,他好尋歡作樂,抵江寧後閒暇時到葉家所居的釣魚巷一帶遊蕩,便結識了少女葉蓁,葉蓁的美貌使他心動。

郎才女貌,一見鍾情,兩人私自訂下了婚約。

在袁克文迴天津時,葉蓁給他一張照片留念。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按袁家規矩,兒女遠道歸來須先向父親磕頭“請安”,袁克文由江寧返津覆命,磕頭時不慎將葉蓁的相片從袖中失落於地,袁世凱連聲問道:“是什麼?”

因袁氏家規有: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本人不能私定婚姻大事,否則為不孝。

這時,袁克文自然不敢實言相告,便急中生智,說是他在南京給父親物色了一個漂亮姑娘,現在帶回相片來,為的是徵求父親的意見。

袁世凱見到照片上的倩影,連聲說:“好!好!”當即安排管家符殿青速帶銀錢將葉蓁從江寧接來。

葉蓁因與袁克文有過嫁娶之約,一見袁家派人來接,就認為與克文婚事已成,便收抬行裝,欣然北上。

可她萬沒想到,洞房花燭夜那個翩翩少年竟變成一個滿臉鬍鬚的老頭。

當時的葉蓁僅14歲,袁世凱年已47歲。

葉蓁婚後與袁世凱共同生活了11年,先後居天津、北京、河南彰德等地。

經歷過袁世凱任軍機大臣、被貶回鄉、復出、任民國總統、復辟帝制稱帝、退位至死亡幾度重大變故。

葉蓁之後,袁世凱又先後納了第七、八、九三個姨太太。

期間,袁世凱基本上是由五、六、八、九(因七太太早亡)四個太太輪流伺候,各值一週時間。

葉蓁生有二男三女,其長子袁巨勳排行十四,次子袁克友排行十七,為最小;長女袁福禎排行為九,次女袁奇禎排行十一,三女袁瑞禎排行十二。

民國5年(1916年),袁世凱改民國為帝制改年號洪憲時,口授葉氏為“嬪”。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02

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於當年6月6日(農曆五月初六)病死於北京中南海。

葉氏送袁的靈柩回河南彰德老家。

袁世凱死後,袁氏家族分了家。

袁的兒子按照遺囑每人分到現款10000餘銀圓,各種股票8000餘股,加上每人分到的房子20餘間,合計可得20餘萬銀圓。女兒每人分現款7000餘銀圓,其他財產無份。母親們各隨自己的子女度日,不給錢財。

不久,葉氏一家從北京搬到天津。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據袁世凱當年貼身侍衛,後任袁家總管的陶述德記述:袁死後,因葉氏無料理家務能力,加上兒女尚小,葉氏的家產,由袁府總管申明善一手管理。

葉氏曾投資辦了一些企業,但因政局變亂收益甚微,加之葉氏家人大手大腳,揮霍無度,所分財產到抗戰勝利時已全部花光。

最後申明善向她交了一本空賬。葉的長子袁巨勳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娶一北京女招待王氏為妻,生育兩子,小名袁小五、袁小六。

葉蓁一直隨袁巨勳生活。

次子袁克友曾戀上京劇演員於雲鵬之女,因事未成而鬱鬱不樂致病,後娶一北京女招待。他因病早亡,無子女。

長女袁福禎早亡。

次女袁奇禎,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畢業後嫁天津王家,後又離婚,一直在天津的一所師範院校工作。

三女袁瑞禎大學畢業後,於新中國成立前到了臺灣。

葉氏家財揮霍殆盡,只好變賣了天津的房產移居北京。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葉氏家窮困潦倒,每月只有次女奇禎給葉氏30元左右的現金。當時,袁巨勳離婚再未婚配,與兩個兒子在北京街頭賣冰糖葫蘆維持生活。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03

北京解放後,葉氏子孫四人的生活依然窮困。

1955年5月,葉氏一家作為北京移民,第一批來到了屬於銀川專區的賀蘭縣京星鄉三村。

居此,葉氏一家分到房屋兩間(按當時規定3口人以下分配1間,4~6人分配兩間,7人以上分配3間),菜刀、案板、鍋、碗、瓢、盆、水桶、水缸等生活用具。

政府每戶每月供應塊煤180斤,煤油4兩;每人每月供應口糧35斤(粗細糧按比例搭配),香油2.5兩,菜金1.44元。

這樣的供應按當時的生活水平來講溫飽有餘。此外,對衣被確有困難者,政府也無償提供。

葉氏一家除政府提供的上述物品外,還有次女袁奇禎每月由天津寄來的二三十元現金,生活水平在京星鄉所有北京移民中屬上等。

葉蓁生在江南富貴人家,嫁與權傾一時的袁世凱,一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到京星後,她仍然保持著足不出戶的習慣,不與外界接觸,除非鄰居有女人來家中,應付幾句,一般不與外人閒談。

對其身世,從不向外吐露。儘管這樣還是有好事者傳言出去,常引得人們去看這個“皇帝娘娘”長得怎樣。

當時她年過六旬不屬於有勞動力的人,所以也沒有參加過一天生產勞動。

她腳極小,三寸金蓮,走路不穩,家務活都由兒子幹。

她只是為兒孫縫補衣物和做鞋等,閒暇時看看書報。

她最大的嗜好是吸紙菸,且煙癮很大,每月吸菸在30盒以上。

她只吸50支裝的“耕牛牌”紙菸。當時一筒0.12元。

袁巨勳,外號“袁大頭”,因其長相與袁世凱相似,人們都這樣稱呼。

袁巨勳愛好皆無,不善交往,不多言語,更談不上開玩笑了;在幹活和休息時別人拿他取笑,說三道四他也沉默對之;只在談正事時,他才簡單地回答幾句,之後還是沉默。

他對母親十分孝順,葉氏的飲食、起居等均由他料理。

葉氏能在當時生活困難的條件下活到67歲那麼大年紀,與他的悉心照料有直接關係。

葉氏的孫子袁家震、袁家威因年齡小(時年17~20歲之間),比較活潑,但對袁家舊事一無所知。就這樣葉氏一家在寧夏度過了兩年平靜的生活。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04

葉氏家人安定的日子被一場場政治運動打破。

1957年反右鬥爭時,因京星鄉北京移民中各類人員俱有:袁世凱的太太、兒子,日偽少將,國民黨軍、政、警、憲、特,資本家、小業主等。

這些人文化程度較高,講怪話提意見的人多,縣上就將這裡作為運動重點。

運動過後,移民有被殺的,有被關押勞改的,僅被縣公安局宣佈戴“歷史反革命”“壞分子”帽子的就有40餘人。

那時袁巨勳因不愛言語,又沒有不良行為而未戴帽子,但因其家庭出身,被列入內部掌控的監管對象。

1956年後,逐月降低移民的供應標準,至1958年秋完全取消了供應,加上政治歧視,移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

1958年,人民公社運動對葉氏一家的衝擊更大了。

“大鍋飯”實行,大人、小孩都要到公共食堂分組就餐,誰都不能例外。這使葉蓁尤感不便。

平日她連門都不願出,這時要她每天三次到食堂吃飯,她只好扶著牆,扭動著三寸金蓮,一步三搖走向食堂。

年已67歲的葉蓁,經歷著如此折磨,她也只好忍耐。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可以說,也只有在這個時期,京星鄉的老少才能一睹“娘娘”芳容。

袁巨勳飯量大,吃不飽,食堂的飯不能滿足消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政治上的壓力、勞動上的艱苦、經濟上的窘迫、生活上的不足,使這個年僅半百的漢子一下衰老了很多。

1958年11月的一天,袁巨勳同社員一起平田整地,在勞動間歇,他同往常一樣,自個一人在另一處休息。

不一會兒大家起來幹活,唯獨不見袁巨勳來。

這時有人說,算了吧,不要喊啦,一個堂堂的“皇子”落到這一步,實在不易,今天讓他多睡一會兒。

中午收工,仍不見他來,大家就去找他,只見他蜷著身子躺在渠溝裡,喊他也不應。

原來他已死了多時了。

那年月條件差,京星移民死了的多用葦蓆一卷,或用兩口缸一對把屍體裝進去。

袁巨勳是用葦蓆捲了,草草埋到京星公共墳地的。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05

袁巨勳的死對葉蓁打擊很大,葉老太太從此就病倒了。

公社化以後原京星鄉劃歸立崗公社曙光大隊管理,編作八隊。

一天,隊長徐勤向大隊長高鈞報告,葉蓁病倒了,三天沒有到食堂吃飯。

高大隊長同徐勤一塊到她家去。

進門一看,她家的窗玻璃被小孩全給打破了,炕也塌了一半。

葉老太太睡在尚好的半邊,炕上鋪著稻草,身上蓋著露出棉花的破被,大小便就在塌陷了的炕裡,屋裡又冷又臭。

見此情景,高鈞當即叫徐勤將她的孫子從田地裡找回來,吩咐他們每天留一人伺候奶奶。

同時責成徐勤將窗戶玻璃安上(因人員外流多,空閒房屋的玻璃由生產隊拆下統一保管),把炕打好,把屋子弄暖和,並讓衛生所醫生給她看病;要求公共食堂為她做小鍋飯,可不限量。

當時徐勤提出其他都好辦,只是不限量吃小鍋飯,糧食無法解決。

隨後高鈞到公社給她批了一些救濟糧(粗糧)。

在她的最後歲月,能得到這些關照,她十分感激。

1958年12月31日夜,葉蓁在她兒子死後兩個月,走完了她67年的人生旅程。

1959年元旦清晨,袁家震、袁家威來高鈞家磕頭報喪,說他們的奶奶死了。

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根本買不起棺材,葉的屍體也是用一張葦蓆捲了,埋在了她兒子袁巨勳的墳旁。


袁世凱六姨太在寧夏的“跌宕”歲月


在葉蓁死後1個月左右,縣上銀行來人拿著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寄來的信找高鈞,信的大意是:“經查你單位葉蓁在民國期間(約在袁世凱死後不久),存入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六千元銀圓存款,因她女兒袁奇禎要求繼承,北京分行不同意。此款應由葉蓁本人領取,請查找本人。”

當時,高鈞就如實相告:葉蓁剛剛去世,兒子也死了。她還有兩個孫子,生活很困難,能否由孫子領取。

來人說,本人不在了,如何處理他們不好答覆,只能由北京分行決定。

那時高鈞還出具證明並提出要求,但一直沒有得到迴音,不知這筆存款如何處理了。

1959年夏初,南京市人民委員會發來公函。

上面這樣說:經查,原在南京某條街(地址記不清了)上有半條街的房屋,1937年的主人是葉蓁。

這些房屋屬葉氏私產,不知怎樣處置。日本佔領南京後,被日軍機關佔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按敵偽遺產接收,沒查出房子主人是誰,就用作軍營。南京解放後,由人民政府接管。

20世紀50年代南京落實私產政策,查證房屋的主人是葉蓁。於是南京與北京聯繫,得知葉蓁移居寧夏,便發函通知葉蓁接收。

爾後高鈞即回函,證明葉氏本人已死,兩個孫子尚在,能否由孫子繼承,但仍然沒有得到回覆。

1959年秋,袁家震、袁家威兄弟在祖母亡後因無依無靠,即雙雙出走。

據悉,袁家震後來在內蒙古磴口縣放羊,袁家威在海拉爾林場當伐木工人。

文章選自《賀蘭史話》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