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重巡與戰列艦的區別?

吾人當思


區別還是很大的,無論是噸位、火力、防護上二者有著質的差別。首先重型巡洋艦是在1921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下的產物,因為它限制各國發展主力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所以後起的海洋國家就大力發展僅次於主力戰艦的重型巡洋艦。


美國第一型條約重型巡洋艦,彭薩克拉級

日德蘭海戰中暴露出了戰列巡洋艦在戰列對決時的弱點,在一戰之後各國基本上沒有再去發展戰列巡洋艦,而隨著條約的規定各國便將第二主力戰艦的名號給了重型巡洋艦。

通俗的來說條約規定的重型巡洋艦噸位不超過1萬噸,主炮口徑不能大於203毫米。而戰列艦的噸位一般不低於2萬噸,主炮口徑不低於280毫米。主炮口徑一定,噸位越大,其裝甲厚度越厚,防禦能力越大。所以光是看噸位就可以分辨出戰列艦和巡洋艦了。


而且他們的定位不同,戰列艦用於主力決戰的,所以裝甲厚度很厚,所以航速會偏慢,就連後來的高速戰列艦的平均航速都在29節左右,而巡洋艦是不參與對線決戰炮擊,而是對付地方的巡洋艦以及以下的艦艇,而且隨著航母時代的到來,巡洋艦的航速普遍都超過30節。並且越來越往防空型方面發展。所以巡洋艦有著很強的對空火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列艦自從風帆戰艦時代起就是海上最強大的戰艦,其名稱就是從風帆戰艦時代的戰列線戰術得來的。在20世紀的海戰場上,現代戰列艦都是由英國在1906年建成的“無畏”號戰列艦發展而來的所謂無畏艦或超無畏艦,其最主要的特徵是裝備統一口徑的重型艦炮。二戰時期是戰列艦發展的頂峰,也是其沒落時期,當時各國戰列艦的排水量基本在35000噸到50000噸之間,日本海軍的大和級甚至超過60000噸,普遍裝備8~10門356毫米至406毫米艦炮,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大和級的460毫米艦炮以及沙恩霍斯特級的283毫米艦炮,航速在27~30節之間,艦體敷設重型裝甲,舷側裝甲帶的厚度基本在300毫米上下,大和級甚至達到410毫米,此外還配備數量較多的防空武器應對空中威脅。

日本海軍“大和”號戰列艦是史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為厚重的戰列艦。

戰列艦擁有水面艦艇中最為強悍的火力和最為厚重的防護,在傳統海戰理論中,戰列艦最主要的任務是與敵方戰列艦隊進行炮戰,摧毀對手的主力艦隊,從而掌握制海權,但是在二戰時期,隨著航母、潛艇等新型作戰力量的壯大,海戰的形式發生了很大改變,所以戰列艦隊之間的炮戰極少發生,實際上在二戰時期戰列艦擔負最多的任務是對岸火力支援,在很多兩棲登陸戰役中都能看到戰列艦實施炮擊的震撼場面,這一使命甚至一直延續到海灣戰爭。此外,由於戰列艦裝備較多的防空火炮,常常在編隊中擔負防空任務,利用密集的火網摧毀迫近的敵機,這一點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高速戰列艦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諾曼底登陸中美軍“德克薩斯”、“內華達”號戰列艦進行對岸炮擊的場面。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以密集的防空火力與日軍飛機展開交戰。

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也是歷史悠久的艦種,源於風帆戰艦時代形體、火力略小於戰列艦,但更為靈活的快速風帆戰艦,主要執行偵察、巡邏、護航、警戒等任務,也可以輔助戰列艦進行炮戰。進入20世紀,巡洋艦逐漸演化為僅次於戰列艦的大中型水面戰艦,具備相當的火力和防護、航速較戰列艦更快,在艦隊中擔負前衛角色,是戰列艦的重要輔助力量。二戰時期的巡洋艦基本上是各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設計建造的所謂條約巡洋艦,依據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和1930年簽訂的《倫敦條約》,各國新造巡洋艦的噸位上限為10000噸,火炮最大口徑不超過203毫米,此外根據火炮口徑又具體分為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兩個類別,前者的主炮口徑在155毫米以上,後者在155毫米(含)以下。

德國海軍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二戰時期的重巡洋艦的噸位通常在10000~15000噸,裝備6~10門203毫米艦炮,與戰列艦一樣,重巡洋艦還持續增加防空武器,應對空中威脅,日本重巡洋艦還配備強有力的魚雷武器,能夠實施遠程雷擊。重巡洋艦的航速在30~33節之間,日本重巡洋艦甚至達到35節的高速,重巡洋艦的防護因為不同的發展時期和設計理念的變化而存在較大差異,早期的重巡洋艦防護相對薄弱,甚至沒有設置舷側裝甲,後期則逐漸增強,到二戰時期各國主力重巡均有100~150毫米的舷側裝甲,受到噸位限制,其防護能力是無法與戰列艦相比的,主要防禦巡洋艦以下艦艇的火力。在二戰時期,重巡洋艦擔負的作戰任務更為多樣,其戰場表現遠比戰列艦更為活躍,在水面炮戰、防空、偵察、護航和對岸支援等各種作戰中都發揮了較大作用。

日本海軍高雄級重巡洋艦編隊,該型艦被認為是最強的條約型重巡洋艦。

在1942年11月的埃斯佩蘭斯角海戰中與美軍交戰的日軍“古鷹”號重巡洋艦。


崎峻戰史


二戰時期重巡洋艦和戰列艦的區別有很多方面,但是最直觀的一點就是重巡洋艦炮火口徑為155毫米至203毫米。

戰列艦火炮口徑要大於203毫米。

並且重巡洋艦噸位一般在8000到2萬噸之間,而戰列艦就是少說也得有個3萬噸,至於防護方面嗎?戰列艦永遠是裝甲最厚的那個。

至於嚴肅一點的。在二戰時期,各國的海上戰略通常以戰列艦為核心。(美國屬於例外,他有錢。)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航空母艦對戰列艦的地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態勢依舊沒有將戰列艦從戰爭之王的寶座上面踹下來。

至於重巡洋艦嗎?大哥的貼身帶刀侍衛。戰列艦是大哥。

其次就是航速。戰列艦的噸位大線型差,赤水仙渡仙,導致航速都比較低。

而重巡洋艦在長度和戰列艦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噸位方面都要小得多,並且動力方面的差距還沒有一倍。所以起步都是三十幾。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作戰目的不同,以陸軍火炮言,戰列艦就是列車炮,具備不管什麼敵人,都具備摧毀能力。後來因為不被放風箏,所以往往在防禦與速度之間互相妥協,但主防禦帶可以20000m距離抵禦主炮口徑破甲為底線。基本上作戰目的就是戰列艦對轟,或者欺負下戰巡或重巡,再輕的艦艇就不會浪費炮彈了。

重巡就是150mm火炮。具備壓制100mm火炮的能力。因為沒有指揮官會用列車炮去專門摧毀一門或幾門100mm的火炮。同樣,重巡的目的就是壓制輕巡及以下的所有艦船,擔任大欺小的任務,防禦往往要讓位與速度。甚至重巡之間的對抗海軍也是極力避免的。因為重巡裝甲吃不消重巡主炮口徑的炮彈。


重重如水


重巡的叫法是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才出現的,泛指噸位在1萬噸以下,火炮口徑不超過203毫米的巡洋艦,條約簽署前跟輕巡洋艦一起統稱巡洋艦,重巡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海上狩獵敵方襲擊艦,艦隊決戰時在主力戰艦未到的情況下充當起主力艦的角色。而戰列艦就是二戰前的海戰主力,厚實的裝甲,巨大的火炮這些就是戰列艦的代名詞。一戰前,英國嘗試著把戰列艦的火炮跟巡洋艦的高速度結合起來,弄出了一個全新的艦種 戰列巡洋艦,但一戰時戰列巡洋艦的損失證明了這個艦種的不可靠跟多餘


沉默的核潛艇2


二戰時期的軍艦受華盛頓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影響極大。

條約限制的戰列艦排水量從1萬噸到3.5萬噸。法國和意大利的戰列艦有一些不到2萬噸。很多英國戰列艦是2萬多噸。

1萬噸以下的巡洋艦不受限制。所以巡洋艦都在1萬噸以內,火炮口徑203毫米以下,有較厚的裝甲防護。5000噸以下的是輕巡洋艦,火炮口徑一般在155毫米以下。

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兩者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排水量和火炮口徑。


天明遙遙山海關


戰列艦指的是主炮口徑280mm-460mm,噸位一般在2萬噸以上,防禦能力強,速度較慢一般在21節左右(高速戰列艦除外)。

重巡洋艦是條約創造出來的艦種,主炮口徑為203mm,噸位為10000噸左右,攻防速平衡,航速為32至35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