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作者:IBM資深雲架構師 董淳 《數字化轉型的必行之路》

來源:“2018新一代金融雲平臺(上海)沙龍”演講實錄


6月14日,在由金科創新社攜手IBM聯合舉辦的“2018新一代金融雲平臺(上海)沙龍”上,來自IBM的資深雲架構師董淳就數字化重塑金融IT架構話題,進行了對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的探討和案例分析。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以下內容為董淳先生本次演講重點摘要: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近幾年來為客戶實施雲項目時客戶的技術需求,包括IBM現在對於雲建設在計算中的考慮和答案,技術上的共性問題。我總結有以下這幾類:

關於平臺的五個問題

1. 好的雲平臺。現在談得更多的還是在開源,企業現在比較擔心的是這個開源技術能否可以穩定的在企業中使用。

2. 應用建設。現在雲平臺入口選擇的都是應用建設,大家都會選擇互聯網公司快速發佈、快速創建應用,所以自然而然就提到了應用與交付平臺。實際上,很多企業做的時候有歷史上的負載,傳統企業的開發流程畢竟不是雲化的流程,而且傳統企業還有很多傳統的應用,這個應用交互和發佈流程與傳統的交互發布流程該怎麼樣結合?是不是乾脆就是完全的兩套?

3.

數據管理。這些年來都在談ABCD,在雲端往往很自然看到,能否可以利用雲技術把AI等等進行一些很好的使用?

4. 怎樣為業務服務? IT建設的一個大問題——這些只是傳統技術架構,具體該怎樣與應用和業務進行很好的結合,用這些技術幫助自己的企業或是行業的發展?

5. 創新技術與平臺能力。 外面的初創公司很多,如果企業今天有一些好的項目,想在這個平臺上做一些新的嘗試,這個平臺是不是有這個能力足以支撐?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選擇正確的雲模式

首先看一下選擇雲的模式,大家直接碰到的實際上有兩種:第一種是私有云,通俗的說法是所有的機器,所有的服務都歸我自己管。另外一種就是公有云,這一類模式就像用自來水和電一樣。

但是,對於大部分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來說,完全走公有云的模式可能性不大,比較大的侷限原因在於監管的問題和可控的問題。實際上,我在企業中看到的經驗大部分是兩者混合,從這個概念來說,我把它叫做混合雲。因為大部分的企業都有處理中心,所以實際上混合的時候往往是以私有云為主體,兼顧公有云的資源,這樣就帶來一個新的技術上的話題:我在搭建私有云或是使用這個技術的時候,可以打開相應的方式,以後能夠結合到公有云的使用中,這也是大家在技術上要保留和考慮的方向。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關於應用的問題

雲平臺就是要跑應用的。跑應用的時候分兩類情況,一類比較乾淨,這是雲的原生應用,以雲的方式開發,比如走為服務的體系,採用新的服務體系結構,在這個雲的平臺上做工作很順暢,所有今天看到的環境都很好做。但是這類情況佔比不大,大頭是在現有的應用。現有應用是挺麻煩的一件事。對於整個企業來說,如果今天要走向雲端,必然會碰到遷移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向,乾脆以後就是不切,讓它自動消亡以後自動慢慢地都到雲或者是改造,這個時候就帶來了一些真正在實踐中的方法

1.選擇:哪些應用可能遷,哪些應用根本不需要遷。比如說對銀行來說,傳統的業務不需要遷。選擇相應業務方向應用以後可能會做相應的排序。 選擇對業務上有幫助,而且技術上可行,代價比較小,收益比較高的先做。

方法一:量化,再做相應的遷移準備和計劃。

方法二:在一些應用的生命週期快到時,把它轉向新的基於雲的架構,完全走向微服務。這個時候,端到端的新工具用途很大,可以指導大家開發出雲的原生新的業務邏輯,直接幫助企業過渡。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IBM的實際經驗

IBM在做項目的時候同樣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碰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也一直想給客戶一個比較好的計算和解答。

平臺底層技術標準:開源

去年下半年,IBM中國正式發佈了IBM Cloud Private 私有云,這個產品在現在整個技術的策略中佔很重要的地位,某種程度來說,這個產品以後就像雲時代的操作系統。IBM有很多的核能能力產品功能都在向這個私有云轉移,現在IBM有很多的軟件容器化以後基本上都提到上面來,成為一個承載體,它的整個邏輯是什麼?它的底層,無論是裸機還是公有云環境等等都可以支持,為什麼?因為它本身走的底層技術標準是開源的標準。但光是這個標準在企業中應用夠不夠?客觀來說不夠。作為企業的私有云平臺,企業一定會對管控、調度、安全、網絡存儲等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IBM根據自己為客戶、企業服務的經驗,幫客戶做了很多開源部件的選擇。比如說某部分所有的功能幾乎全部是開源,但是由IBM全部幫客戶選擇好使用哪些,這個體系就形成了整個PAAS平臺基礎的完整能力。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這和以前IBM的產品結構不一樣,在於這個體系是不再是由自主開發,而是開源和開放的,因為在現代整個互聯網或者是雲時代,IBM認可與支持開源開放的技術,並基於我們對於企業瞭解的經驗,瞭解技術,並完整組裝好以後為企業客戶服務。

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開源最大的問題一是使用,二是如何保證穩定。假如開源的東西只裝在5、6臺機器上,不真的跑生產和核心,只做做創新,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如果今天把它放在數據中心,準備以後要跑生產系統,大家還是會慌張。因為傳統開源是基於平臺搭建了這個平臺,支撐的模式是出了問題找開發商,如果開發商技術能力不錯就可以搞定,搞不定的話就找老法師,老法師知道就幫助解決,不知道就只好等著。但如果大家使用的是IBM這個大平臺,碰到技術問題時就打IBM的技術電話,由IBM的工程師幫助大家保證這個平臺的穩定。

為什麼IBM這麼做?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查一些這些組件,可以發現有很多排在很前面的活躍分子的郵件地址是IBM給的。這幾年,IBM的技術團隊一直在鼓勵技術人員,我們的技術人員會在社區上做很多的貢獻,一方面是想要了解和參與所有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用我們的貢獻去推進技術的發展,這樣我們的技術人員可以保證在出問題的時候,快速保障諸位企業的穩定和使用。

容器雲平臺的核心能力

除了平臺底層之外,基本上所有的中間件都被容器化,可以移動到ICP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從傳統的數據分析到現在IBM一直在發展的人工智能認知能力都有,大家經常談到的CICD等在平臺上都可以使用。另外,IBM的創新技術也會在這個平臺上直接落地,比如說區塊鏈,IoT等等都會發布。

IBM做了一件事,在ICP基於開放的這些標準、開放的技術上,把需要的能力幫用戶全部組織好,這裡面組織的對象有IBM自己傳統的軟件,比如說我們的SPSS,也有開源的組件,它能幫大家完成傳統的比如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的步驟,我把這個過程貼在下面,這些IBM都可以幫助大家在雲平臺上實現。

IBM在這個平臺上發現,以後在企業中會越來越多有一種叫做“數據科學家”的新形象,在很多企業中叫ICO。企業中有一個專門的團隊是看數據的,由數據科學家使用的一個共同、共享的工作平臺可以幫助他們。傳統做企業數據使用的時候,我們一直感覺很多數據科學家都是獨行俠,他的算法、工作環境都有自己單獨的一套,這是因為算法是由他自己挑選,可能挑選某一些進行研究,最後形成結果。當數據結果越來越提升的時候,我們IBM可以提供算法和引擎,大家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面協同工作,所以無論從數據科學、分析、管理形成的都是一個團隊的平臺。當然,在這個平臺上做的所有的工作,最後都是遵循開放的ICP使用的雲時代原則。IBM希望採用這個方向和模式幫助企業用戶解決問題。

應用的集成與發佈

第三個就是應用的集成和發佈。如果應用的集成和發佈純粹是PAAS平臺的集成和發佈,我談的可能就是開源的體系。但是這條線有很多成熟的部件和成熟的經驗可以選擇,我想和大家談的是第二件事:傳統企業中傳統的那條線和雲這條線的集成。因為傳統企業應用有一部分還是要走老的模式,但這個老的模式還是要持續的集成、持續的發佈,然而很多企業告訴我情況的時候,傳統是一條線,雲是一條線,兩個線完全分開。IBM希望幫助用戶做的是什麼?就是把兩條線結合起來,有另外一個新的概念叫做“多雲下面的持續集成和持續發佈”。

現在我們看到一些案例,有些客戶的案例發佈已經不光是發在自己的私有云上和自己的傳統環境中,還有一部分發往公有云,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做到以統一的一個平臺進行支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你會需要管理、流程、全套支撐等等,IBM有一套比較完整,而且已經比較成熟的方案體系,它會結合開源體系,可以在雲端使用。

平臺應用開發-- “Microclimate”發佈

IBM Microclimate是一個端到端的環境,一方面有比較完整的開發環境的支撐,所以它可以比較好的覆蓋傳統的大家常用的開源工具。它還可以做很重要的一件事:簡化做雲應用的曲線,幫助大家生成相應的框架,如此一來,開發人員就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寫任何一個服務或者是相應應用部件中的邏輯代碼上。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項目中開發商對這個新的框架可能只是瞭解,還並不熟悉,那麼IBM這個端到端的開發環境和工具就可以幫助大家和開發商溝通。這個工具是免費的,可以直接使用。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平臺應用開發-- “Transformation Advisor” 發佈

用這套工具可以幫助大家的新應用建設,那麼老的應用怎麼辦?一直也有客戶要求我們幫助他們做一些評估或是建議,IBM就做了一個名為“Transformation Advisor”的工具。這個工具也是在我們ICP平臺上,可以對現有的JAVA應用進行分析。首先每個用戶需要有關於應用是遷往私有云或者是遷往公有云的預期,以及應用以後跑在開源體系可能會有輕量級的還是傳統的預測。把這個目標選好以後,可以用這個工具對應用代碼進行分析,分析完以後它的產出是以下幾類:

1.會根據你的目標分析這個應用是否比較匹配?有一個匹配度,比如說100%、50%甚至是0%的匹配;

2.如果可以遷移的話,可以著重告訴用戶大概有哪些技術問題。比如說遷移過去以後有很多的體系都是vax(英),那麼這個應用還是比較符合走虛擬機。這個工作量可以改,因為它的工作量標準是IBM認為自己的一個比較成熟的工程師的工作量,如果對它稍微做一些調整的話,工作協同也可以做相應的調整。

這個工具可以給很多用戶還有我們自己在項目實施的時候提供很好的建議和參考,從技術層面來說,能有一個很好的工具提供相應的建議,在ICP平臺上也可以直接使用。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雲上線後的創新:GarageMethod方法論

IBM認為雲時代創新很重要,如何利用更好利用雲技術創新,所以GargeMethod的方法論就誕生了。又叫做車庫創新方法論,有整套的流程和指導,能夠幫助我們企業找到創新的點,實施方式往往是通過工作坊,大家形成小組,一起腦力激盪做一些事。

除了這個方法以外還有一個線,也是IBM在ICP整個實施中對用戶來說很有意思的一個工作。IBM有一箇中心,我們在實施雲項目的時候,很多項目會有一些架構,我們通過總結出來的範本或者是藍圖還有很多的問題經驗做出最佳實踐,這些最佳實踐就會變成這個中心的資產。當大家在重新設計一個雲的時候,尤其是在企業中,IBM的架構師或者是IBM的技術同事可以從中心得到很多的指導和幫助,保證方向不偏。

我前面整個的介紹是從平臺,平臺上包括數據、應用開發、創新能力、實施的方法,IBM希望能夠從這條線給企業客戶一個比較完整的端到端的支撐。

案例分享-美國航空

美國航空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 作為IBM傳統的用戶,美國航空使用的都是傳統的系統建設和傳統的主機服務模式等。那個時間點上,一方面系統集成的壓力巨大,。另一方面,如何提高服務滿意度、提供新的模式。讓客戶滿意首先要有便捷的模式。

美國航空的領導層、技術層步子邁得比較大,所以它們使用雲的規模非常大,而且是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的完整模式。這個動作過程用到了一些前面和大家談到的方法、技術和平臺,他們的實際使用也非常好。在國內,我們已經推廣和使用了差不多兩年,實際上很重要的就是思維模式的改變,大家在一起討論出很有價值的點(MVP),包括看到這個點對業務的影響和實現的途徑,在雲平臺上利用雲平臺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服務來實現快速的迭代。整套動作與傳統的需求收集和實現相比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在現在的模式中,一個小組中可能有業務人員、有客戶的客戶,也有可能有技術人員等等,這對於大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指導方式,也容易出現很好的創意點。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觀點」董淳:雲建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和案例分析

第二件事,它走的這個平臺架構跟我之前和大家談的完全符合,它是私有云+公有云,因為它需要有災備和服務容錯的能力,公有云使用了不止一家,使用了IBM也使用了亞馬遜;它有多個區,所以有多個ZU(英),自然而然也存在多雲之下的支撐問題,所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作為對整個IT資產穩定性的保證,微服務體系當然是它的應用,現在這個體系的速度很快。

雲模式之下,除了本身PAAS平臺上提供的項目,日常常說常見的JAVA、PHP等等可能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外部的能力不可能在私有云上實現。比如說大家今天做智能投顧或者是智能客服的時候,語音部分可能都來自於外面;做在線的發票教研時,OCR的能力可能也來自於外部,使用傳統的私有云平臺的時候,美國航空的體系中用到了很多外部的能力,天氣用的就是IBM的能力,IBM還提供了很多認知能力來幫助美國航空了解客戶。把這部分能力和本身私有云部分的內容結合好,就有一個更大的想象和可發展的空間。雲的使用對它業務模式的支撐拓展得很快,去年的時候美國航空整個的業績和滿意度有很大的提高,對於他們整個結構來說也都有一個比較好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