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乡知道“龙岗”、“凤岗”、“龟岗”不知道三岗的来历!

“三岗”是河南新乡旧时著名的形胜之一,位置在现今新乡市区的东北部,因地面隆起三岗,绵延数里,而被称作三岗。相传此处为武王伐纣时,武王、武后、姜尚各据一岗而居,三岗又分别被称为“龙岗”、“凤岗”、“龟岗”。

三岗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有诸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此处,如王铎、张缙彦、李登瀛等都曾留下诗文。兵部尚书张缙彦长兄张缝彦曾写过一诗,对三岗的形胜和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

三岗分不远,一水互相连。

高接苏门雨,平铺牧野焑。

垂杨归古路,荒棘启新田。

鼎足多形胜,巍巍共前川。

清乾隆版《新乡县志》记载三岗“为太公鹰扬之所,周武王拜吕望为尚父,即此地”,至今此处尚保存有太公庙。三岗的名声在外,显然与武王伐纣等久远的先秦传说有关,但其得名主要还是因为山岗的形状,《新乡县志》卷二十云“城墉以北,朔卫而东,有高岗连错,如凤者凤岗,如龟者龟岗,如龙者龙岗,土人因势指名焉”。

三岗后又更名为“畅家岗”、“茹家岗”、“杨家岗”,则跟明初来自山西泽州阳城县、高平县的移民有关。


老新乡知道“龙岗”、“凤岗”、“龟岗”不知道三岗的来历!


新乡畅岗社区的太公庙

畅家岗

畅家岗即“龟岗”,阳城畅姓迁此聚居而改名。据民国十二年(1923)版《畅氏族谱》,畅氏在明洪武初年奉“迁山西实河南”之诏,由山西泽州阳城县迁居河南卫辉府新乡县。

董之燧在《敦本堂记》中写道,“畅氏望出陈留,代有传人,华胄遥遥,未敢附会,而惟传其可征信者,则自阳城迁鄘南凤岗,传数世,有迁城居者,有流寓他郡县者”,畅于熊墓志铭中也指出畅氏“先世籍山西阳城县,明初奉诏迁河南卫郡之新乡”。《敦本堂记》中说畅氏迁到了凤岗,很可能在迁家初期与同乡茹氏共同居住于凤岗之上,后才定居在“龟岗”。

畅策,字君筹,顺治三年(1646)举人,以亲老不仕,穷学程朱理学,力求实践,从学者甚众,祀乡贤。子二人,泰兆、泰征。

畅泰兆,字子交,号素菴,又号含元,幼时从学孙奇逢,康熙十八年(1670)中进士,历任祁门、稷山县令,两邑皆有善政,稷山民建祠记之。康熙庚午河南乡试房考官,力荐方苞。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康熙四十五年(1706)提调场屋,担心弟泰征引避不能参加会试,辞官归里;升工科给事中,孤清不渝;后引疾归,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乡,方苞志其表。祀乡贤。弟畅泰征为康熙二十年(1672)举人,偃城教谕。

畅中振,泰兆长子,字振公,国子生,年二十八卒。畅中擢,泰兆次子,字亦公,康熙年间例贡,年二十四卒。畅中抡,泰兆季子,字拔公,号思齐,又号德辉,郡廪生,工于书画篆刻,善书行草,得钟、王精髓,其字与殷元福的文、郭淲的画被称为新乡艺苑三绝。

畅俊,中抡长子,承中振嗣,号逸群,年十二即中乾隆三年(1738)举人,孝养老母,不求仕进,创办古鄘书院,登门求学者众,著有《鄘南书院课则》、《冷香吟》、《学布草》、《新乡县志》。畅俊年幼时就非常聪颖,其外祖父殷元福曾口占诗“慧业应知是国华,东林有子握龙蛇,半夜怀抱冯谁说,可似渊明纪孟嘉”来夸他。殷元福同样为泽州移民,祖籍泽州苇町里,畅俊的学识大多来自殷元福。

畅于熊,中抡次子,字光群,号敬修,原名佶,恩师丹阳蒋家驹视其有相国熊赐履之风,更名于熊。十九岁时中雍正二年(1724)进士,得到礼部尚书张伯行的极力推荐,雍正帝对其温语有加。雍正九年(1731)授湖北黄冈知县,除弊兴利,倡修问津书院,一时科名鼎盛。以劳卒官,年仅三十。著有《黄冈县志》十卷、《高都纪游》一卷。

由阳城迁居新乡凤岗的畅氏一族,从畅策开始,四代中出了两进士、三举人,整体而言,科名有成的年龄都十分小,前途无限,但十分可惜的是活的时间也都非常短。

畅氏移民除了在家谱、宗祠、墓志等事物上体现对祖籍地的记忆,还曾有回祖籍地的行为。畅于熊所写的《高都纪游》就是其对祖籍地山西泽州的文字描述,其外祖父殷元福也与泽州境内的塸头李氏交往频繁,畅于熊的《高都纪游》非常可能是跟随外祖父殷元福回祖籍地交友游玩时所作,今未得见《高都纪游》,或是未能流传下来,或是还深藏在某处。

老新乡知道“龙岗”、“凤岗”、“龟岗”不知道三岗的来历!


民国时期的三岗位置图

茹家岗

茹家岗原名凤岗,阳城茹姓迁此繁衍成族而改名。新乡《茹氏宗谱》记载,凤岗茹姓为洪武三年(1370)由阳城县沁河镇迁来。再根据宜阳《茹氏宗谱》中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作的序文,当时有来自山西阳城县的茹姓四兄弟奉诏迁河南,长门仁秀公祖定居渑池坡头,二门义秀公祖定居洛阳茹凹,三门礼秀公祖定居宜阳东店,四门智秀公定居新乡凤岗。

明郭湸所撰的茹翁墓志铭中提到,“茹翁讳蔩,号东泉,其先山西之阳城人,国初有令迁山西人实河南北,而翁之先有讳四老者迁新乡,新乡东北二里有岗焉,占居之,世业农,其后家日饶,子孙日蕃,遂为县巨族,而岗称茹家岗焉”,可知与宜阳《茹氏宗谱》序文提到的四门居新乡凤岗说法相符。

茹氏迁居新乡后,族枝渐繁,但终明清两代,在科举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仅有几人为监生,入仕者也为未入流的小吏。如第五世茹銊为省祭官,其子茹蔩以府掾吏起家,仕至归德府仓大使、乐州巡检;茹復初为为岁贡生,茹復纯为恩贡生,茹復峻为岁贡生,官泽县训导。

《新乡县志》中也仅有一位茹氏族人有传,而且仅仅三十余字,“茹季昶,字化舒,岁贡,幼无师资,卓然自立,十赴省试不售,日执卷手录诵之,至耄不倦”,茹季昶在科途上的失意也是对整个茹氏家族状况的映射,而“幼无师资”之语多多少少反映出茹氏家族在当时并未凝聚起整个宗族的力量来帮助族人攻读举子业,“卓然自立”的性格可能导致自强自立,也有可能导致孤傲倔拧。

茹氏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创修宗谱,乾隆十八年(1753)创修宗祠,而整个家族的祭田仅有九十亩,与河北东光的霍氏家族相比,祭田实在少的可怜。在整个移民群体中,茹氏通过修家谱建宗祠等举措来凝聚和强化宗族力量的行为在时间上是较为落后的。族中读书子弟,家无余资,又很难得到宗族力量的支撑,形成不了人数众多的秀才、监生群体,更不用提登鼎甲乙科了。

即便如此,茹氏家族依然在坚持不懈的攻读举业。清光绪年间第十五代茹应聘在茹氏宗祠内创办私塾学堂,民国初和第十六代茹耀德等续修家谱、重修宗祠,求学于新乡县乡村教师训练班,在私塾学堂中渗入了三民主义,严格厉教,辛勤耕耘,执教五十余年,在茹岗和附近村庄中有极高的声誉。解放后,茹氏宗祠又变身为茹岗小学,接收附近十余个村庄的学生。

茹氏一族虽无科仕显赫之人,但家风一直敦朴仁厚,正如第十六世茹耀德为茹氏宗祠所撰的楹联所述:

由阳城来迁古鄘,虽非簪缨华胄;

自明代遥迄今日,罔替仁厚家声。

老新乡知道“龙岗”、“凤岗”、“龟岗”不知道三岗的来历!


新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茹氏宗祠

杨家岗

杨家岗即龙岗,明洪武初有杨二老者由山西泽州高平县迁此,后族盛而更名。祖籍高平的龙岗杨氏和茹氏一样,家世并不显赫,值得记述的东西不多。

龙岗上除了杨氏一族,还有张氏一族。张氏同样为高平移民,道光十七年的张氏族谱序中说道,张氏“先世固山西高平县籍,至始祖讳聚者奉明洪武诏迁新乡南朗公庙后”。明人郭庭梧所撰的张臻墓志铭也明确指出,“其先晋之高平人,始祖讳聚者国初诏迁新乡,遂家焉”。

张臻,字应麟,又字景福、号玉泉,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举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授陕西渭南训导,升山西马邑知县,为官廉正,缓征省刑,深悉民隐,民咸钦畏服,颂神君而称青天。嘉靖四十四(1565)年擢升辽州知州,治法严明,而仁爱性成,极受辽州百姓爱戴,因不与时任巡抚万恭索贿金,受到弹劾改为教职,离开辽州时,士民焚拥车相送,更有辽民送至新乡而返者。后改授大名府教授,升衡水县知县,守正不阿,以礼法相绳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事,会有宁晋盗案无赃,公执法忤当道意,复论改教,在任一年,卸职归里。祀马邑、辽州两地名宦祠,新乡乡贤祠,著有《拙政歌》四卷。

张臻是迁家新乡的张氏第五代,到第九代有张如京、张五美从朗公庙南迁到了龙岗。张氏复迁至龙岗的原因不甚了然,但为何选择迁居龙岗,极大可能是龙岗杨氏和其族同样为高平人,祖辈奉诏迁家时就已相识。

张氏家族也不显赫,明清两代也唯有张臻一人中得举人。张氏创修族谱和宗谱的时间更晚,道光十七年(1837)才首修家谱、建立宗祠,在各类资料中也没有发现张氏有联姻当地望族的记载,县志中也罕见张氏族人影子,多种因素下,张氏也必然和茹氏、杨氏一样,数百年间并未在迁居地显赫起来。

老新乡知道“龙岗”、“凤岗”、“龟岗”不知道三岗的来历!


张氏一世至十世世系图

三岗作为新乡最为著名的形胜之一,名称有龙岗、凤岗、龟岗改为杨家岗、茹家岗、畅家岗”,是因为祖籍泽州的杨、茹、畅三个姓氏的移民,三个家族的兴盛程度不一,只有畅氏一族能够称得上科第相望、人文鼎盛之族,通过对比三个家族的相关背景,可以窥探出移民在迁居地如何发展起来的部分原因。

因为移民而改名,并且移民们的祖籍地相同,在迁居地依旧相邻而居,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移民史上并不多见。

后人眼中的祖籍地也许是始祖眼中的迁居地,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家族在不断的迁徙、定居,再迁徙、再定居,渐行渐远的是先辈对祖籍地的记忆,而越来越清晰的是后人追寻根、家、梦的步伐。新乡三岗上泽州移民对先祖和祖籍的记忆,不过是他们移民路程的一厘米。

老新乡知道“龙岗”、“凤岗”、“龟岗”不知道三岗的来历!


三岗现今位置(如今为新乡市牧野区畅岗社区、茹岗社区、杨岗社区)


附畅俊所作的新乡八景诗:

《卫水金波》

湛波十里绕城荫,

映日星星万点金,

此境由来宜单父,

高山流水助清音。

《原庄夏景》

婆娑万柳数原庄,

那用蒲葵遣艳阳,

一拣荷风香送晚,

犹堪高卧傲羲皇。

《五陵晓色》

群峰苍翠一轮升,

济胜还堪拾级登,

底事客鸦偏念旧,

依依三匝汉时陵。

《鸿门夜月》

博浪惟知报主恩,

好悬孤月照鸿门,

尊前起舞知何在,

玉斗猶留腐草痕。

《李台晚照》

夕照西山日日来,

落霞孤鹜紧相催,

披襟欲握千峰紫,

不让严溪七里台。

《牧野春耕》

洋洋牧野庆同春,

桓赫谁擎襏襫人,

賸有周原如禹甸,

一浆万古戴王仁。

《故城络絲》

殷沃当年似郑京,

延袤也说小都城,

辘轳岂必真千丈,

到底波光一脉清。

《司马神移》

携得双柑酒一巵,

长堤如带席频移,

莫愁迷却桃源路,

鐡笛横吹野老知。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