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为什么明朝能撑270多年,清朝却亡了呢?

爱新觉罗野猪皮


明朝全是昏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论调,且看明朝没有灭亡的原因:

一、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在位31年、终年71岁。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勤政简朴、这些大家耳熟能详,就不说了。

朱元璋当政时期:一、允许民间百姓上5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对于封建时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

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 朱元璋晚年对于贪官污吏终不能令行禁止的现实局面只能发出无奈感慨:“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二、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3年。伟大领袖毛泽东评价: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三、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1年、享年48岁。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有足疾,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即便如此走路也总是跌跌撞撞。(暴毙、猝死工作中、死因不明,但短短一年,却赢得了“仁”这个好名声,作为长子却不受朱棣喜爱,好读书却为文臣集团所推崇,死后遗言:一切从简。)

四、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在位11年、享年38岁。短暂生病、意外死去。(史称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就是朱瞻基跟他老子朱高炽开创的,除此之外,这位皇帝还曾进行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扫黄运动,在位期间设置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后代不孝子孙不会合理安排这两个位置的人员,造成了被后世诟病地宦官专权!这个皇帝是个好皇帝,却被黑成“蟋蟀天子”,皇帝的一个个人爱好,却最终成了这个皇帝的代名词,这是很可怕地一种现象,因为断章取义、且以点盖面。)

五、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在位23年、病死了。享年38岁。(此君宠信宦官王振、御驾亲征,二十万明朝精锐军士被瓦喇消灭,史称土木堡之变,身为大明皇帝当了俘虏、后被救回,两度称帝、诛杀于谦、虽然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但此君却辱没了历代先祖、实在是一个昏君啊!大明朝的尊严一半都是此君所丢。)

六、明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在位9年、享年30岁。(挽大厦于将倾,扶社稷于快倒地人物,保卫北京城,此一役足以证明这位皇帝不昏,颇有些手段。)

七、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在位24年、悲伤过度追随万贵妃而逝、享年41岁。(毁誉参半的一个皇帝、大明朝的衰落,由此拉开帷幕,这位皇帝设立西厂、残害忠良,大肆挥霍国库银两;建皇庄,开土地兼并之风潮、设立传奉官,开买官卖官之风潮)但还算不上昏君。独宠万贵妃,爱情很专一。


八、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在位19年、享年36岁。(仅次于朱元璋、朱棣的有德明君、勤政节俭、一夫一妻、宽厚待人、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然体弱多病,累死了。)

九、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在位17年、享年31岁。最具个性色彩的皇帝、建豹房,贪玩、却能御驾亲征,手刃敌人、凯旋归来、也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皇帝。正德皇帝不糊涂,凡遇国家大事都能正确处断。在深邃的皇宫,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皇帝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能有自己的一丁点爱好,这不是世人用来诽谤的材料。皇帝就必须要有皇帝的样子,这是世人对皇帝最大的误解。正德最没有皇帝样子的皇帝,却也是一个被历史淹没的有能力的皇帝。

十、世宗朱厚璁:年号“嘉靖”、在位46年、享年60岁。选用毛主席的评价:“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坐了四十年皇帝,饱受争议,嘉靖皇帝虽然会玩帝王权术,个人能力强,但是没有干出出色的政绩,却被世人所抨击,可见不是一个好皇帝,昏君!

十一、神宗朱翊钧: 年号“万历”、在位48年、享年58岁。 对于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万历皇帝,今天小编让事实去打脸那些以讹传讹的错误言论。

万历十八年,神宗会见申时行,面对大臣们对他的批评漫骂,耐心解释说:“朕病愈,岂不欲出!即如祖宗庙祀大典也要亲行,圣母生身大恩也要时常定省。只是腰痛脚软,行立不便”[申时行《诏对录》晚明史p632] ,后来“王家屏、王锡爵辅政时期,情况仍旧不见好转,神宗仍是‘面目发肿,行步艰难’”

明代的一些文人以及过去一些历史学家总是想当然污蔑万历说他这是故意为自己偷懒找借口,或者认为就算万历真的是生病,那也不过是酒色过度所致!不过考古发现给了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详细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发掘万历陵墓前后过程的《风雪定陵》一书第十四章《打开皇帝的棺椁》中说“万历一生多病,经常服药一事,文献都有记载。但随着‘国本之争’越演越烈,……臣僚们便把他的病源归罪于酒色过度、……即使今天的明史研究者,尚有一些人与三百年前的臣僚持同一观点。

其实,面对定陵出土的实证,应该打破这种近似偏见的结论。因为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屈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地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有了这样的实物作证,而再以陈腐的观念,把万历的‘足心疼痛、步履艰难’,一味地归结于贪恋酒色所致,这就难免有失历史公允了。” 另外从万历的尸骨看,他的腰部也有严重疾病,行动不便。

十二、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在位17年、享年35岁。(励精图治、力图挽留大明,但积重难返、勿伤百姓、自亡于天下,悲情地一代帝王。)

静言观史个人观点:第一:除朱元璋、朱棣、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朱允文之外,其余十一个皇帝死的不明不白。把皇帝们的死亡归于纵欲过度、这是不负责的论断

二、古代皇帝工作压力大、古人死的早,这也是谬论,小编看了下唐代皇帝、五十五、五十二,四十大几这是正常数值。像明朝这样三十多集中死亡的例子很少,还有一点,推论就是朱棣这一脉有家族遗传病。(著名路遥家族就是如此,有罕见的遗传病。)这种遗传病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所有后代都会得!

三、康熙、乾隆,两个人加起来就在在位121年,就等于明朝前八位皇帝的在位总和。感觉起来清朝无昏君,其实不然在乾隆禅位嘉庆皇帝,短短四十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而明后期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没有被历史给予公正地对待,所以全部被丑化成了昏君。


静言观史


先谈一下明朝为什么能支撑270多年

明朝之前是元朝统治,元朝的统治可以说是残暴的不能再残暴了,百姓也是受尽了磨难。汉人的地位极低。到了明朝,成了汉人的天下,也不会欺压汉人了,中华名族,毕竟是汉人比较多,所以汉人也不会去推翻汉人的朝廷了,造反的势力不多。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把兵权开始收拢,不让有能力的外姓人掌握兵权,朝廷的兵力也都掌握在自己的子代手里。综上,明朝可以支撑290年也是理所应当的。

再说一下清朝怎么灭亡的清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一直认为是我泱泱大国,地大物博,但是西方国家在清朝的同时期,经济,工业的技术的凶猛发展,使的清朝成了世界的落后国家。所以,是整个世界的凶猛发展,清朝更不上时代的脚步,才导致的灭亡。

还是要感谢伟大的毛爷爷,带领我们的祖祖辈辈进入了新社会,从此不再受欺负。


简单说历史


说明朝算是昏君,清朝全是明君的都是被满清荼毒的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与微末,打退蒙古对中原的统治,结束了当时豪强四起的局面。收复了自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平定北、西、南,统一了中国。

政治上废丞相,加强中央集权,严惩贪官。经济上发展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清查户口,减免赋税。文化上兴科举,建国子监。对外恢复中国宗主国身份。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和发现,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作“洪武之治”。

他的儿子朱棣,靖难登基之后,发展屯军和中盐制,疏通运河,大力发展经济。对外五证漠北,平定安南,派郑和六下西洋。朱棣统治时期被称作“永乐盛世”。

就连被人诟病的嘉靖和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也开创了“嘉靖中兴”和“万历中兴”。

清朝的皇帝呢?

清朝皇帝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大兴文字狱,无论是标榜自己“千古一帝”的康熙还是自称“康熙第二”的乾隆。

乾隆更是六下江南,纯粹是为了去游玩和装逼,晚年穷奢极欲,把他老子雍正搜刮的家底败个精光。

乾隆以后就更不用说了,直到被慈禧掌了大权,以前的天朝上邦变成了“东亚病夫”,清朝皇帝也好意思说自己是明君?

清朝的闭关锁国不同于明朝的海禁,明朝的海禁是因为走私猖獗,海盗祸害沿海百姓,虽然效果不好,但目的是好的。

清朝的闭关锁国就是夜郎自大,不屑于外国来往,其时已经落后西方久已。


魔智


为啥感觉这个问题提的这么褒明贬清呢?就算是明朝撑了276年(其实应该是294年,1662年明朝才正式灭亡),但清朝也是存在了275年,并不比明朝短多少,而且清承明制,所以说是清朝没有那么烂,明朝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好。当然了,你说大明都是昏君大清都是明君就很过分了。

说实话,明朝的皇帝确实是混蛋居多,所谓明君,也就是真正能办实事的也就是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景泰、弘治和隆庆,其他的说实话大多是混日子。嘉靖、万历和崇祯有心做一代明君,却也是往独裁者的方向前进,这就使得朝廷党争不断,文人和皇权的斗争一波又一波进行着。而且也确实明朝自嘉靖开始由盛转衰,自万历开始由衰转亡,自崇祯开始大明就愈发的破败了。像英宗、宪宗、僖宗这类就属于极品了,基本天天不务正业,或者说压根就对正业不感兴趣,尤其是僖宗,一心只想做木匠,这种对艺术的追求,怕是只有宋徽宗才能比拟了。武宗也是一个另类,超级爱玩,也曾让司礼监混蛋了一波,然后在宫里搞大规模“模拟人生”游戏,修豹房等各种娱乐设施,可以说能贴上昏君的标签了。但是武宗却有领兵打仗的才能,在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而且武宗朝贤臣很多,明武宗也是对他们给予重用,这又是一副明君做派,可以说武宗是个超级有个性的皇帝了。因此这么一看,明代的帝王只能说是好坏参半。



再说清朝,不可否认从皇太极到雍正,大清的前四代帝王都是明君,这也是大清能够走向强盛的原因。乾隆嘛,其实跟正德很像,都是好大喜功,精明有头脑,善于用人和玩弄权术,却又喜欢玩,到处旅游。可以说因为乾隆活的长,所以有了“饥饿的盛世”。如果明武宗也能统治60年,估计大明差不多也一样了(当然,嘉靖可以说补全了正德的御术风格)。嘉庆、道光、咸丰可以说是衰败帝国中挣扎的庸军,治国能力不够强,在面对列强入侵和内部起义方面多少有些手忙脚乱。同治时期被称为大清的中兴,却也是在慈禧、慈安和奕昕的操作下实现的,本身跟同治没啥关系。光绪就是空有一腔热血,却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很容易被别人带跑偏了(翁同龢和康有为),也算不上明君。所以大清总的来说,也是优良参半。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言论出来可能是因为受明朝嘉靖万历不上朝、司礼监太监专权,而清朝皇帝办公兢兢业业这个说法造成的。事实上从宣德开始,明内阁的权力得到提升,皇帝为了方便办公,基本上将大小事宜都交由内阁票拟后在批阅。随后又提高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并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来给自己帮忙。所以这个票拟和批红权力就被暂放到了内外臣子的手里,基本上一般的事务皇帝就可以放手了。只要有内阁和司礼监在,朝廷就能运作下去。而清朝就不一样了,为了防止司礼监专权,大清的太监只负责内务,别的啥也干不了。内阁被架空,大学士只是个好噱头。真正帮皇帝处理政务的是雍正后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有票拟权,却不能驳回上议,可以说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



所以说评价一个朝代的帝王,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得慢慢的去看他们每个人的作风,然后在得出自己的结论,看人物就比较客观了。


火器工坊


向敬之

但说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这是过于绝对的说法,并不靠谱。

然而,可以说明帝多懒惰而清帝多勤政。

明朝并无真正的昏君,即便明光宗只做了一月天子,但亦有废除矿监和税监、简拔良臣的历史贡献。而其长子明熹宗,即著名木匠天启帝,曾将政务交与大太监魏忠贤,但他也在即位之初清醒过,保护和重用帝师孙承宗。

但是,从宣宗伊始,明朝皇帝日益嬉乐怠政,导致内廷出现宦官集团,外朝出现文官集团,党争不断,宦官干政、内阁擅权,严重侵害了皇权。皇帝如同傀儡。但是,明朝制度保住了朱家天下,即便出现了两个曾长达三十多年不视常朝的皇帝:嘉靖帝和万历帝。他们长期躲在深宫,但始终将皇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像嘉靖年间出现了权臣严嵩擅权现象,但嘉靖帝一旦决意将其连根拔起,也是很快奏效。

清朝以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成为大一统的中央政权,以少数民族满人统治包括汉人在内的多民族,除了后期权力被操控在慈禧太后及其安排的隆裕太后手中外,同治之前的皇帝,皆为亲政之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雍正帝。

可以说,清朝的勤政帝,皆不昏庸,都在励精图治,造就了中国王朝历史上皇权集中和强化的顶峰——康雍乾盛世。乾隆后期盛极而衰,但嘉庆帝不无才干,道光和咸丰也有想作为,但时运不济,西方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繁荣发展时期,都盯上以天朝上国自许的东方古国。在西人坚船利炮和国内起义云涌的内忧外患之下,清朝覆亡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

若以朝代寿命而论,明朝坚持了276年,并不比清朝长(296年,1616—1912)。


以礼观书


讲真的,这个明朝都是昏君可不是清朝说的,是一个现代的美国人高晓松说的,就是那个望之不似人的家伙说的。

对明朝最美化的就是清朝了,只是大多数明粉不知道这件事,清朝皇帝对明朝皇帝的吹捧已经是今天明粉的祖宗了,清朝皇帝对明朝皇帝的评价比如什么:隆治唐宋,远迈汉唐(虽然这句话天天被明粉挂在嘴上,但是他们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是清朝皇帝亲口说的)

总之在清朝皇帝的眼里,明朝皇帝是伟大的,是牛逼的,错误都是大臣犯下的,和明朝皇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比如土木堡大败,清朝皇帝把锅都推给太监,比如杀于谦,清朝皇帝把锅都甩给大臣,比如朱元璋恢复活人殉葬,并且给自己的妃子都给活埋了,清朝皇帝一笔带过,压根不提,只用个篾字敷衍了事,在比如今天明粉吹的朱厚照,明朝人自己写的是朱厚照只杀了几个蒙古人而已,到了清朝这里,大笔一挥,杀蒙古军官十数人,北虏不敢南下(有人会说了,谁说鞑靼人不敢来了?人家不是年年过来打草谷吗?。。。这个你别和我说,清朝皇帝就是这么说的,北虏不敢南下,就是朱厚照给打的不敢南下的)

在比如那个登基一个月左右就磕药自嗨死的那个明光宗,按理说这个皇帝实在是没办法吹了吧,没关系,在清朝皇帝这里,这都不是问题,清朝皇帝说了,天下百姓都翘首以盼皇帝来领导他们,但是呢,天妒英才啊,明光宗挂了,呜呼哀哉😂,

所以说,说清朝污蔑明朝皇帝?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反叛者的盾牌


这个问题明显贬明褒清。

明朝皇帝确实干了很多奇葩事,作为皇帝确实不合格,但他们也没有干劳民伤财的事啊。就一个明武宗去江南游玩了一次,回来后还被满朝文武说了个狗血喷头,最后下了个“罪己诏”才平息众怒。

反观清朝,满族这个民族有“奢侈挥霍”的传统。

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

再比如,乾隆皇帝打着考查民生的名义,六下江南游山玩水,还有八旗子弟...褒义奴才、慈禧...例子真的不要太多。

还有 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宣统这几个都不是明君啊。

清朝明君只有一个,那就是“雍正”。


就决定是你了76348712


有一点我有点不理解,什么叫昏君?什么叫明君?取关按照政绩来算的话,明末崇祯皇帝也是夙兴夜寐,诛杀魏忠贤,剿灭阉党之祸,搭理朝政也是兢兢业业,而且省吃俭用,这算昏君么?再往前明武宗被士族成为昏庸无道之军,亲近阉党刘瑾之流。但是明武宗却能真正的实现天子守国门,一战击溃蒙古小王子,击败鞑靼人的入侵。至于清朝顺治帝小时候在多尔衮辅助下入关,亲政之后热爱美人,后来又信佛教,剃度出家,这也算明君?再有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在位60年,禅让之后又训政数年!给儿子嘉庆留了一个烂摊子,自以为养肥了和珅可以给儿子留着杀和珅立威,结果终嘉庆一朝贪污不仅没处理好,反而更严重了!贪污腐化始于乾隆,盛于乾隆,不过乾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皇帝也算明君?开玩笑,所谓的明君和昏君不过是后来人自说自唱罢了,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实证明,大清朝的昏君恐怕比大明还多,否则为什么国运还不如大明?这是事实,无可辩驳!


衣食住行and吃喝玩乐


明朝是出了三个奇葩皇帝,但这三位皇帝在位时也并没有完全不理朝政,他们三位在位时也还是有贡献的,并没有完全误国,而其他几位皇帝是没有问题的,这就堆翻了明朝全是昏君的论调,而现在冒出来这种学说的源头是一位移民跑到美国去的叫高晓松的人,其实这个现象很容易搞清楚,核查一下那个叫高哓松的资料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目地是什么,那样真象就大白了,问题也就一清二楚了。


与风互语


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这话本身就是发癔症,咱们先来比较一下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再来说为什么明朝为什么比清朝支撑的时间长。

首先咱们来比较两朝皇帝,看看谁是明君谁是昏君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可以算是开创基业时代,东征西讨,打得四夷宾服,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非洲,当时大明帝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而从努尔哈赤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也平三番灭鳌拜收台澎拒沙俄,打出了天朝上国的威风,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使人口呈现了几何数级的增长。

在明代中期,仁宗宣宗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而后面的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一败涂地,嘉靖万历不上朝习惯成自然,辛亏他们放权给文官甚至太监,大明帝国才没有提前破产崩盘。明中期发展只有两个亮点: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战争打一场赢一场,也没出现过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清中期,要是只算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皇帝,其中的嘉庆皇帝还有一点勤政爱民的意思,至于乾隆,就是从他开始,被欧美赶超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坚船利炮被他蔑视为“奇技淫巧”,但就是他瞧不起奇技淫巧打得他的子孙抱头鼠窜,而他尊崇的孔孟之道虽然堂堂正正,但既不能救国,也不能富民。于是抱着子曰诗云的咸丰道光只能领着一群饱学鸿儒天天挨揍。

而到了王朝末日,基本上大同小异了:天启崇祯赶上了“小冰河”,属于天灾;同治光绪赶上了列强入侵,属于天灾人祸。总而言之是王朝末日,大厦将倾,即使朱元璋与努尔哈赤复生,也已经无力回天。

最后再来说说对外战争。明代很少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朱棣平定安南、嘉靖东南沿海抗倭、万历抗倭援朝,在明朝统治者眼里都不算什么大战役,被日韩大书特书的“壬辰倭乱”,在万历朝也不过是三次较大战争之一。打倭寇,就跟打西北的小部落头领和东南的小土司一样。

而清朝就比较倒霉了,仅在后期签订的有名的不平等条约就有三十八个,最多的赔款十亿两白银(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来兑现了60%),还有一次赔了二亿两(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土地最多的一次是六十万平方公里(奕山签订,瑷珲条约),还有一次是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奕䜣主持,明谊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四十万平方公里(奕䜣签订,北京条约)、七万平方公里(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至于被杀害了多少无辜百姓,似乎历史学家们都不太关心,所以记录都语焉不详,似乎死个几千万平头老百姓,跟满清皇室、朝廷大佬乃至文人骚客没啥关系,他们关心的是山河破碎而自己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于“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他们理都懒得理,以至于现在拍电影电视,都要避免扬州嘉定字眼,而更愿意看“宫斗”,更喜欢听一群辫子热泪盈眶高呼“皇上圣明”。如果有人说一两句清朝不好,还会被口水淹没。

为前朝修史可能要进行一下必要的抹黑,但是白纸黑字的条约谁也更改不了,即使天朝的史学家想篡改,但是“洋大人”手里也有一份原件,这个造不了假。

接下来咱们再回答为什么明朝比清朝支撑的时间长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且“清承明制”,治国理念和官僚体系都惊人地相似,特别是废除宰相而实行内阁制,简直是一模一样。

大明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如果算上四帝一监国的三十九年,比清朝的二百六十八年长了四十多年。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原因即使是在清人抹黑明朝的《明史》和遗老遗少编纂的《清史稿》中也能找到——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

而造成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的根源,还在于皇帝本身——同样是封建制度下,但是执行起来却大相径庭。

要说明代大大臣们权力有多大,从几个事例就能看出来。

即使是杀得满朝文武大臣每天都心惊肉跳的朱元璋时代,他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比如有一天他晚上想听点音乐,就找人到宫里进行商演,可是那个民间艺术团被巡街御史(类似今天的城管)给堵在了宫门口,即使是朱元璋“承认错误取消商演合同”都不行,非得朱老爷子亲自穿上制服(龙袍)出来作检讨,并表扬了城管队长才算罢休。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把权力都交给了内阁大臣去处理,自己就向户部提出申请,要借几两银子给老婆们买几件首饰,户部不但没给钱,反而把他猛批一顿,弄得皇帝好几天没脸见老婆。

嘉靖皇帝更惨,他刚继位的时候,大臣们连他的亲爹都给换了,他只好在朝廷上开辩论会,这才给自己的亲爹一个应有的名分。

大明朝廷上也总是打成一锅粥,内廷的太监和朝堂上的文官这对乌眼鸡从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开始掐架,一直掐到明思宗朱由检才分出高下,文官赢了,大明也就亡了。

不可否认,大明也出奸臣,而且数量还不少,可是除了被清朝保护起来的,没有一个得善终,死太监王振被武将一锤子砸死了,刘瑾被凌迟三千多刀,魏忠贤上吊自杀;奸臣严嵩沿街乞讨最后饿死,魏忠贤那些文臣武将干儿子也是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

而“仁宣之治”的三杨、力抗瓦剌的于谦、扳倒严嵩的徐阶、变革图强的高拱张居正,管的事情都曾经比皇帝还多,在他们——甚至可以包括严嵩魏忠贤管事的时候,不管你皇帝怎么不务正业,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都能正常运转,外敌敢惹事,都是毫不客气地打到你服为止。

归纳起来,明朝皇帝的做法就三个特点:全面放权、重用能人、相互制衡。而能做到这三点,并且能够轻松拍灭任何一个权臣,说明皇帝有能力,大臣有正义感,朝臣和太监们也都肯干点正事,哪怕干正事要得罪皇帝也不怕。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谁该干啥就干啥,谁会干啥就干啥,皇帝绝不一把抓。

这种情况一直到崇祯才发生了改变,他事必躬亲,决不信任任何人,走马灯般换内阁首辅,弄得大家只知道顺从他的意志,结果君臣离心离德,大明王朝也就完蛋了——你当个皇帝定个大政方针就行了,具体的事情就该交给各方面的专家,也就是大臣们去干,皇帝不可能啥都会啥都懂做啥都对,你以为你是北边的那个年轻的胖子呢?

到了大清王朝,情况就反过来了,没有皇帝拍板点头,什么事你也别想干。

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清朝的皇帝是权利最大的,不管他说了多么荒唐的话做了多么错误的事,大臣们都要跪下来扯着嗓子高呼:“皇上圣明!”一旦对臣子表现出一点关怀,比如说赏给一点自己吃剩下的御膳,那简直就把吃剩饭的一品大员感动得痛哭流涕——那御膳就着鼻涕眼泪吃,估计会很咸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不像封建制,而像奴隶社会——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大臣也是,而且能当奴才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绝大多数朝臣都梦寐以求当奴才而不可得。

顺治把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人宫”,康熙把鳌拜囚禁致死,雍正干掉了年羹尧,乾隆杀了五十多个二品以上大臣,湖广总督塞楞额就是因为在乾隆老婆死后一百天内剃了头,就丢了脑袋,清朝前期搞了个“留发不留头”,没想到在乾隆时期乱剃头也会掉脑袋。

到了慈禧掌权前后,什么顾命八大臣、戊戌六君子,你想干事或者比较能干事,一旦触动皇权,那都是杀无赦还要株连九族。

在整个清朝,就出了一个满族状元,因为“满不点元汉不掌兵”——满人即使是文盲也能当内阁大学士(明代进士前几名并且入选庶吉士是进入内阁的必要条件),而汉人即使孙武吴起再世,也不允许独自掌握兵权,就连那个已经被“抬籍”成为“名誉满人”的年羹尧,最后也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

说白了,就是清朝皇帝格局小,对汉臣狐疑,对满臣蔑视(奴才),什么事情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皇权就是禁脔,谁敢伸手触碰,定斩不饶。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清朝入关之后,就是进入了崇祯时代,之所以没有几十年就垮掉,那是因为外国人摄于大明余威,还比较尊敬“天朝上国”,等到乾隆之后,外国使臣一步步看穿了大清这个纸老虎的真面目,就是头矮驴子,也敢对着它吼叫几声。

于是清朝灭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